【过去闲暇时写的番外,与本书无关,稍微整理了一下出当做之前各种请假的补偿,不想看的可以跳过。01bz.cc 】
之前有读者让我写佛道番外,我放在《蓝白社》那本书的最后,叫道之易理与佛之觉悟。
那篇番外写了道之易理,我算是开了个
,描了个框。没有多
地去讲,顶多算个序。
当时就说了,若要摊开来讲,可能一辈子都讲不完……
就拿【道】来说,一个字就能讲一篇,而欲要讲道,必先讲【易】,而易若想要通俗地让你们明白,天知道要多少篇番外……我自己对易经的研究,可能也只是
门。
有些东西就在我心里,但是想掰开了揉碎了,还得让你们感兴趣地理解下,简直难如登天。
要不怎么说,道不可言呢。
思来想去,千
万绪,我苦于不知从何讲起,因为欲要理解一个,必先理解另一个,而另一个又会展开,需要先理解很多前置内容。
相互串联,环绕成一个庞大的环,在脑中恍如一片星河,无数作用力影响串联,非常难讲。
我只能先淡化其中一些东西,突出讲解某部分。
为此整理出一个目录:
宇宙自然之母为道,万物生灭之源为德。
华夏文化之核为易,
类文明之光为礼。
这一篇番外,我哪个都不讲,先讲这个目录,否则后面都没法讲。
宇宙自然之母为道,这个好理解,又不好理解。
我在之前的番外里讲过,【道】那是最源
,最本质,最无为的存在。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但其实还要更大些。
应该是宇宙的终极真理,其无为而无所不为,默默存在,一切万事万物为之运转。
我们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其他概念去让你们悟祂,我没有办法直接讲。
为此我在上个番外给出了一个划分,根据
层次不同,定为:道、理、法、术。
推荐去把《道之易理佛之觉悟》番外看了,再来理解这一篇内容。
道的道叫做自然,道的理叫做易,道的法叫做律,道的术叫做技。
我为什么要这么划分,源于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多得不说,只说结论,我是根据老子的‘域中四大’,而建立了一个模型。
《老子》:道大,天大,地大,
亦大。域中有四大。
道、理、法、术,便是其基本模型。
域中很简单,可以粗浅当做宇宙。老子这说的是宇宙的道理法术,就是道、天、地、
。
翻译一下:宇宙的道叫自然,宇宙的理叫天,宇宙的法叫地,宇宙的术叫
。
其实宇宙的道,就叫道,其表现形式为自然,算是强行描述。
这里的‘天’、‘地’,也不是指天空大地,那只是其一部分。
也不是指我们晚期智
,我们只是‘
’这个概念的一部分,强行翻译可以是指智慧生物。
那不过是个称呼,随着时代变化,概念是要更新的,这就是易的道理,也就是变化。
老子说的是概念本质,土的概念是承载万物,一切尽在其中繁衍盛放,其稳定无比,是万事万物的运动平台。
所以古代叫地,现在我们视野大了,就会知道时空本身就是‘地’,而‘天’则是时空之上、之外,包裹时空的那个东西。
天与地,不过是个名,是个代称,是借助现象去传达那个概念。
有
可能就要问,你这不是强行代
吗?
不是的,道德经通篇都是讲概念,所有的具体指代都是例子而已。
其开篇明义,就给整篇道德经定了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的概念可以定义,也不可以定义,这就是道最自然的体现。
一个东西可以用某个名字去象征,但它也不可以用那个东西去象征。这就是名义最长久的样子。
这么说,你们可能不懂。
举个例子:张三觉得
生就得轰轰烈烈,像火,李四觉得
生就得柔润平和,像水。
那到底是像火还是像水?都可以,也都不可以。
一个
觉得一块石
像老虎,另一个
可能就觉得像豹子,过一段时间裂开了,有
又叫它开花馒
岩。
某个东西可以有永恒的名字吗?不可能,某个概念会是永远正确的嘛?不可能。
牛顿奠定了力学,觉得自己找到了真理,之后又被推翻。
千克的定义改了又改,太阳系行星的数量也因定义而变,这些变化就是‘易’,是道的理。
就像《信息全知者》里,我就写过云鬼的视野和
类不一样。
类觉得大地是个球,但是云鬼觉得大地是放
电弧,仿佛烈火。
所以老子对‘地’的概念,指的是本质,不是土地本身。
知识会不断改变,会被淘汰,会更新,但智慧不会,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是智慧,而非知识。
任何行为,其实没有对错,只有应不应该。
名字、象征物什么的都是虚拟的,都是
定义的,世事一切都在变化,只有本质的东西不变。
其本质的变化永远在那,可名状,也不可名状。说什么都对,说什么都不对。
这既是太极,一
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是也不是,不是也是。既不偏左,也不偏右,大道万变而中庸,无
而又至
。
这即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这里有个题外话,我为何要这么断句,纯粹是我觉得这样更合理,比较像老子的排版。
因为联系上下文,他后面写的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都是‘有’、‘无’的对称排比。
那么前面开
,就也应该是道可、道非,名可、名非,这种排比啊。
相比起来,现在主流的断句很别扭,“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长久的道。
同一句话里,前面一个道字,指的是名词,后面一个道字,指的又是动词了。感觉和后文不匹配。毕竟道德经通篇,道这个字,只用来指代过那自然之母。
搞得好像老子他老
家,故意往晦涩的方向说似的,其实老子一直都是尽量往简单的方向说的。
当然,这和我断句的意思是一样的,内含基本没变,所以也就无所谓了,你们信哪种都行,这就是大道无形,天无常势。
我甚至都怀疑老子在这里玩了个花活,当真微言大义,这句话怎么断句,意思都差不多……本质是一样的,着实厉害!
哪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么断句也可以!(定义的概念,一定不是长久的概念,定义的名字,一定不是长久的名字)。
这太牛
了……让
无法曲解他的意思。
回归正题,道就是道,自古有之,一切之处,万物之源。老子只是给他取了个名字,尝试描述一下。
即便如此,老子也在开篇就告诉大家:我说的其实也不是道。
等于什么呢,等于他写了篇论文,开
就告诉大家:你们看归看,我说的不用太当真。
这就是道家圣贤的境界。
愿意相信老子的,奉为圭臬,不愿相信老子的,看个乐子。
其实这种思想,早已融
到了我们的骨子里:不争、无为。
注意,不是永远不争,不是永远无为。只知道一味的无为,那不是无为,那是死
。
一味的无为,本身就违背了道德经所传递的概念,本身就违背了道,违背了易理。
要变化,要灵活,要因势利导。水就是最懂得因势利导的东西,所以老子才说上善若水。他没有说上善若不动!
原话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什么都可以不做,什么都能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该做就做,不该做的不做。
不做多余的事,为所当为。
不可为的事,绝不做。
当为之事,一定要做!虽千万
吾往矣!
这才是正统的道之思想。它在做与不做之间,是为与不为的融合体,是太极。
左右摇摆,上下求索,但不是墙
,而是个波
线,是【~】的。倒了的s,这是什么,这就是太极中的那条分界线!
儒家叫它中庸,道家称其为‘易’,上古以‘龙’象征之!
龙能升能隐,能大能小,见不见尾。亢龙一定要有悔!孤
不生,孤阳不长!
这是一种非常奥妙的境界,时而阳,时而
,该
就
,该阳就阳,其实既不是阳,也不是
。一
一阳之谓道。
……
那什么叫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个就要把‘德’讲清楚了。
什么是德,说文解字说:是‘悳’,‘直心’、‘真心’。是
心最朴素、最直接的道理。
确实,德的异体字,就是悳。
但这只是表面的德,其异体字是在汉朝才出现的。
最初的德字,其实就是‘得’的概念升华后的延伸字。
《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这里老子把德,视作道牧养万物的东西,或者说方法。
可以理解为,老爷天的管理学……老天爷定了个名叫‘德’的无形制度,牧养万物!
管子也说过: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
道衍生了万物,从道里面,舍出来了一个东西,而万物得到了它,并依靠它生存延续下去。
那么它是什么,老祖宗用了个特殊的概念来名状它,就是‘德’。
有舍才有得,这是‘德’的本质。
一饮一啄,自有报应。这便是德,它是因果律!
我还是用‘四分法’,将其层层剖析。
德的道叫做自然,德的理叫做得,德的法叫做正,德的术叫做直。
最表面德,就是职业道德、伦理道德之类的,
一层次的德叫做正法!更本质一点叫做心安理得!最后剥开到最最本质的地方,还是自然!
注意到没有,什么东西的道的层面,都是自然。
有区别的,只是理、法、术这三个层次。
这就叫万法归宗,万物归一。甭管什么,最后的终极概念一定是自然的太一。
德的本质就是因果律,此时此刻,请你们放弃掉心中对于德关于伦理道德的刻板印象,那只是最表面的一层浅显的表象。
什么叫道舍之,物得以生?
德的本质,不是只有
类才有的,万物都有!
石
有石
的德,动物有动物的德,花花
都有各自的德,常规所理解的道德伦理,只是
类的德。
石
没有自主思想,所以它‘心安理得’,它自然而然地待着,为外力所运动,无外力,就不运动。有什么因,它就有什么果,不做多余的事,它太有德了!
类从矿石中提取铁,拿去用,这是‘得’,那么同时也是石
的‘舍’。这舍得之间,便是石
的德行!
所以我们的祖先说,至德莫过于坤!厚德载物,养生万灵。
它默默待着,养育上面无数生灵,我们从它身上得到了东西,这就是它的德!
动物也有德,老虎吃
,就是德!
有
可能觉得,猎食者怎么会有德?当然有,万物皆有!至德莫过于土德,连石
都有德,动物凭啥没有?
如果食
动物不吃
,改吃素!会造成什么?生态紊
,最后将一片地区弄成了兔子、羊群泛滥的地方,然后把
啃光,变成沙漠,最后食
动物也饿死了。
我们的祖先圣贤告诉我们,这就是老虎的失德!
失德的
害
害己,失德的物种长期下去就会灭绝!
这是什么,这就是自然选择!名为德的因果律!
它不是常
所理解的那些个简单的各种条条框框,德最本质的、最朴素的样貌,就是这么简单,是大自然的法则!
你失德,你就被自然淘汰。
类为何有道德,因为没有道德的,已经灭亡了……
仔细推敲,每一条
们自内心认为的德行,其实都是有助于
类延续的规则。
是自然的选择,是道衍生的!德,是客观存在的。
正如罗翔老师所说的‘客观的正义’!
它不止是
编出来的东西,它更
层次是源于天理!所以叫天理良心!
为何后来儒家,把自然灾害归结于皇帝的失德?就是因为有这个逻辑底子在,因为我们华夏文化的德,就是指
该做的事!
当然,都怪皇帝,那肯定是错的,皇帝是背锅的,董仲舒利用了这一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哲学诡辩,给皇帝加了层套索。
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要怪肯定是怪全
类……
现在地球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肃了,其实就是
类的失德导致的。
为何这么说,因为
是最容易失德的物种。
石
没感
,自然而然,所以不会失德。动物很朴素,大部分时候很自然,所以很久很久才可能灭绝一部分。
但是
类不一样,
类有自主
,有创造力,
类可以违背自己的本能去做事,这就特别容易失德!
正如周武王所言,‘
为万物之灵’。
有些
觉得,这句话就是
类吹嘘自己呗,说我们
类多厉害,我们是万灵之长!
错了,这句话的本意,不是夸耀自己,它是一份责任。
是‘我们该去当万物之灵’!而非‘我们是万灵老大好牛
’。
前者是一份使命,一份我们要成为所有动物的领袖,成为万物的家长,自然和谐地把生态带向美好的未来。
后者就是自命不凡了,好像是理所应当似的。
类说自己是老大,就是老大?
不是那么好当的,老子说了,域中有四大,
是其中一个!
这里的【
】,我前面说了,指的是‘宇宙的术’。
是道、天、地、
中的一环。
它可以是我们晚期智
,也可以不是!等晚期智
灭掉了,那以后可能就是别的物种了。
你们晚期智
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反而瞎搞胡搞,肆无忌惮地灭绝那么多物种,
坏环境……这就叫不好好做
!自然而然就会灭亡!
别的物种进化没那么快,
类把环境变化的太快,太恶劣,还不负责任,让许多物种不是因为失德而灭亡,这就是
类的缺德!
失其德!大自然会教你做
!
然后换一个物种来当【
】,来面试‘宇宙的术’这一职位!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
亦大】这句域中有四大的话,指的不是我们,指的是个职务,是个使命!
只不过暂时是我们晚期智
在面试!
所以周武王那句
为万物之灵,意识就是要带领万物万灵,走向美好和谐的未来。
作好生命的伟大领袖,我辈义不容辞!
我们有智慧,所以我们生来有责任!这独一无二的使命!我们必须当仁不让!
做好了这一点,我们才配求道,才配探索宇宙终极真理。
德都不好好遵守,就一味地展技术,落了下乘,滥用道给予我们的智力,不配得到宇宙真理,只会被自然淘汰。
讲道先讲德!求道先修德!这就是为何老子把‘德经’放在‘道经’前面。
德是万物最基本的需要遵守的东西,这种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做好,凭什么追求道?
有舍才有得,得而不舍,就是缺德。一味地向地球母亲,向各种动物,向大自然拼命索取,而反过
来
坏它的和谐。这就不配当【
】,不配有智慧和文明。这叫万物之贼!
类想当万灵之长,就要做万灵大家长该做的事,得有万灵之长的德行。否则就被大自然教做
,教不会,就下台!就灭亡!
反之,我们晚期智
把【
】的德做好了,我们这个物种就可以一直延续。
这就是长生,站在全
类集体的宏观角度上,这个种族与万物和谐共处,必然长生久视!必然永远屹立于万族之林!必然是无数物种里,绝不会被淘汰的存在。
往小了说,进德修业,个
品德修养决定了在这个社会上的淘汰与否。
我经常看到‘依法办理’这样的字眼,但其实我们的文明不是这样,那是西方的文化。
还是四分法,道的道叫做自然,道的理叫做易,道的法叫做律,道的术叫做技!
自然、易理、法则、技术!
所以‘依法办理’是错的。法不可以高于理,这一定是不长久的。
阿道夫是合法上位的,他的法是自诩高等
种,要灭所谓的低等
种,他的军
们依法屠杀犹太
,但这个法合理吗?
显然不合理,但它合法……
所以凡是失德,必然灭亡,终究自然淘汰。
依法办理,结果大自然教做
了,‘法’反而被‘理’给办了!
杀
不犯法,如果制定成法律,它可能长久吗?不可能。
道、理、法、术。是一层包含一层,犹如维度,高维包含低维!
道的理叫做易,道的法叫做律,道的术叫做技!
易就是变化,要灵活,
法天道,天理良心。
得到了天理产生了良心,自有一杆秤。
所以我们的文明,必然是‘依理制法’!再‘依法办事’!
低维是办不了高维的!
然而西方的法观思维跟东方不一样,他们太拘泥于条条框框,经常用‘法’去办‘理’,这就本末倒置了!
还经常有律师运用‘术’,来抠一些所谓的程序正义,那就更加低维了!
但是我们文明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思维是从道出,衍生下来,理一定大于法!
哪怕我们现在因为受冲击,学了别
的一套,但最后还是变成我们具有特色的一套了。
所以我们经常是从
理上去衡量法,去监督法,这才是‘德’。这方面罗老师讲得很好,我不必赘言了。
有
可能要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展怎么可以。
当然得展,但要负责任的展,【
】不是那么好当的,是有客观使命的。
不是不展科技,前提是不能太过,要考虑所有物种的利益,要负责任,要找出共赢的办法。
科学没错,它是‘理’的层面。但是科技,只是‘术’的层面。
只知道一味地展‘术’,为了小利而忽略‘理’,就缺了大德了!失德就会毁灭。
类现在走偏了,一味得弄巧,最后只会弄巧成拙!
现在放眼全球,只有华夏文明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懂得认真的‘进德修业’。
只有我们提得出
类命运共同体,只有我们懂得和谐相处的妙意。
易经的道理,道的思想,全都融
到‘真正华
’的骨子里了,可能你们自己都不知道,但它默默地影响我们。
所以我们是个文明,不只是个国家。
某某失德,而天下共逐之。很多
觉得这就是个借
,是,的确是借
,是野心家利用‘德’的概念。
但德的概念本身没错,这句话也对!此为自然选择。
所以要不怎么说: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说对是对,说错也是错,它是
阳二象
的。
……
上面把【道】、【德】说了一下,算是开了个
,描述了一下目录。
接下来说【易】。
华夏文明之核就是【易】。
易经,大概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文化核心。
任何一名影响了、兴盛了、改变了、打造了我们文明的伟
,都学过《易》。
相比起来,什么论语、什么道德经,都可以没学过,毕竟老子、孔子之前,也有伟
啊。
周公、伊尹、伯益乃至仓颉、黄帝他们学得都是《易》。
哪怕是连文字都没有的时代,我们的很多祖先也学过,因为易理早就被创造出来了。
在距今九千年的贾湖遗址中,就现了最早的文字,当然,官方没有承认,只称是刻符。
那里面就有八卦刻符,也就是说,【易】在那个时候就有了。
根据考古掘,还有鹤腿做的骨笛,可见文化已经很丰富了。
那个遗址所代表的族群,我姑且当他是伏羲古国。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这是周朝记载的,对不对我不管,但九千年贾湖遗址现了八卦刻符,我们可以视为,在那个部落创的八卦的那一刻,华夏文明诞生了。
有
可能很怪,这怎么算是文明呢?不是说要有青铜器,要有文字,要有城市吗?
那是西方的标准,而我的标准,是以宇宙所有智慧文明的视角,而选定的。
外星
的文明,难道也有青铜?难道非得有文字?
家的星球可能压根没有冶炼青铜的条件呢!
家的
流方式可能压根不需要文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