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他打听好了,味经书院常年招收外界的求学士子,来往不拒。
当然,味经书院不是什么都收。
收的都是士子。
士,什么叫士,有功名的,才能叫士。
不过这其中也有例外。
只要实学知识扎实,过了书院的考核,书院亦会收取。
毕竟专于实学的书生,科场大多都不得意。
有了一件长衫傍身,尽管徐行这一世肤色有些泛黑,长相也像穷苦家,但过往的书生、斋夫、教习也没拦他,任他进
书院。
跨过刷着桐油的大门,从临近照壁的走廊绕了过去。
一过照壁,就见眼前出现了两座扶门。
左边门上悬挂“新”,右侧门悬挂“时敏”。
打听过味经书院虚实的徐行知道,这“新”、“时敏”各代表一斋,为
新斋、时敏斋。
此分斋法源自宋胡暧的分斋教学法。
新、时敏两斋都教导实学。
只不过这两斋亦有区别,新斋除了教导实学之外,还教习一部分八
制艺方面的知识。
在光绪二十四年,于诱能在秦省贡院中考得岁试第一,与味经书院教习八
制艺也是分不开的。
“进新斋,还是时敏斋……”
徐行迟疑不定。
进时敏斋专学实学知识,对他来说是游刃有余。
而新斋,就要分出心,去学八
制艺。
“进新斋!”
他很快下定决心,迈步了
新斋。
逊清还有十多年的社稷江山,维新变法科举改革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他想要改变命格,就要篡夺高位。
而八科举,无疑是
生的一条捷径,不可等闲轻视之。
“你是?”
见一个陌生士子步耳房,在屋内坐在书桌后、直背靠椅上的王教习,不禁皱了皱眉。
味经书院的士子大概两百有余,每一个士子的面容他都熟记于心。
而徐行,偏偏是陌生的。
不过他说话很斯文,不至于让生出反感之心。
第7章、命改了
“后进末学徐行……”
“想味经书院求学,还望前辈允之。”
一耳房,徐行亦不怯场,文绉绉的说了这么一番话。
读书都有文脉,比如在什么私塾发蒙,读了什么经书,哪本经书是治经,于哪一年县试、府试、院试中科举,有没有中榜,是否有功名在身,被哪位先生教授过……
这些都是书院必问的问题,环环相扣。
士的圈子都很小,尤其是同乡。
稍大一点地方,有资格教授私塾的先生,大抵都是秀才出身。而一个秀才,一个县里也才一百多。有的县文教不行,可能连一百个秀才都不会有。
至于往上的举、进士那就更少了。
同乡的,没见过,也听过。
这些东西编的话……一者徐行不会,二者容易出纰漏。
但他也怕王教习一上来就问他师承脉络,所以他一上来直接开门见山,下意识让王教习忽视问他师承的事。
毕竟学问不会无源而来。
师承脉络的事,很少作伪,只是
书院就读填名册的必备环节。
王教习如徐行所料,在心理暗示下,下意识忽略了这方面的问题,他打量了徐行一眼,斟酌了一番用词,“可有功名在身?没有的话……唔……这是一些格致学、算学的试题,你答一下。”
若有功名傍身,徐行开场白就不是刚才那一番话了。
只要递了证明身份的文牒后,就能直接
住书院求学。
其外,徐行虽穿着长衫,可这不是秀才的襕衫,也没有在腰间系绅带。仅从衣着打扮上来看,徐行就不像是个有功名的士子。
但询问有无功名是惯例,王教习也不差说这几句话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