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指的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星象,也就是北斗七星。
西汉初年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云: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
这指的是北斗七星在斗转星移时的斗柄旋转方位,寅位就在正东偏北,这也是后天八卦里的艮位。
华夏先民将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寅位的时间设为起点,将北斗七星顺时针旋转一周的时间设定为一年。
斗柄依次指向十二辰,是为十二月,岁末指丑方,正月还寅位,由此终而复始、万象更新。
也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命
采用立杆测影的方法,也就是用土圭
在地上,测量
影,将
影最长,白昼最短的这天定义为冬至
,作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二十四节气引
了《太初历》。
《太初历》里把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
期均分为十二等分,称之为中气。
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就出现了。
它是华夏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也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正是因为华夏先民对大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结,才孕育了华夏发达的农耕文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
,缔造了璀璨而辉煌的华夏文明。
华夏先民们很善于从大自然中发现食材,丰富餐桌。
而随着每个节气的到来,自然界都会有不同的食材成熟,被制作成美味佳肴,满足华夏
的
腹之欲……”
在李逸讲解二十四节气的同时,展台前的食客们也在看着大屏幕中的介绍视频,惊叹连连。
这是华夏
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的天文历法,而在两千多年前,很多国家甚至都还处于蛮荒年代。
央视直播间中,观众们听着介绍,也在感慨不已。
“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原来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吗?”
“太牛了,古
的智慧真的不是现代
可以理解的。”
“这就是华夏的观星术!从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以后,才开启了后来的大航海时代!”
“惭愧,原来咱们自己的文化我都没学好,我只知道冬至要吃饺子……”
将镜
引回餐台,李逸指着餐台上的菜品,冲镜
介绍:“这里我们华夏队一共用到了四个餐台,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六道菜,代表六个节气。
这个餐台是春季餐台,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意味着春季的开始。
自古以来,立春这天华夏
都有咬春的习俗。
所谓咬春,就是吃春盘,春饼,萝卜等生菜。
春盘就是春卷的前身,和春饼一样,都是用面做成薄饼,然后卷菜来吃。
所以,立春节气我们准备的菜,就是萝卜丝
丝馅儿的油炸春卷,和夹菜的春饼。
春饼的菜我们做了炒合菜,土豆丝,京酱
丝,酥炸辣椒丝,素炒三丝,呛拌萝卜丝,可以搭配着吃。”
摄像师将镜
对准了餐台上的菜,拍摄着特写。
一道道色泽艳丽的小菜隔着镜
都馋得观众
水直流。
而现场的食客们已经在大厨的招呼下,品尝了起来。
一时间,酥脆的炸春卷皮被咬碎的声音此起彼伏,春饼中
菜汁水溢出的咕叽声也从食客
中传来。
跟着,一片惊呼和赞叹就扩散了开来。
看着食客们吃得满眼惊喜,赞不绝
的样子,直播间观众都要被馋哭了。
“靠!这是在折磨我啊!”
“啊啊啊啊啊啊!好想吃春卷啊!”
“我要被
水呛死了,可惜我家这边没有卖春饼的,我哭死!”
“毫不夸张的说!就这春饼,我能吃二十卷!”
“这个炸春卷绝了!过年我家也炸,我围着锅能吃七八个!”
不光观众馋得够呛,就连镜
前的记者也连连吞咽着
水,胃里都在打鼓了。
要不是职业素养在身,她已经和前面的食客一样,上前去排队拿春卷吃了。
李逸看出了她渴望的眼,笑了笑,就上前拿了个小盘子,盛了一个炸春卷,一个卷了炒合菜的春饼,递给了她。
“啊?谢谢!”
记者愣了下,随即惊喜的接到了手里。
“尝尝我们的手艺。”
李逸冲她使了个眼色,随即就引着摄像机转向了第二个节气。
“雨水,是春
第二个节气。”
雨水位上放着一个砂锅,前方有一个介绍台卡,李逸指着台卡解释:“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