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
会说对冲基金最大的
作手法是高杠杆化的运作,拿一分钱当一块钱花,但实际上杠杆的运作没有那么简单,对冲基金的钱也是钱,是死物,不可能自己翻番。要想运作杠杆,一是有投资者的风险投资注
,另一个就是有银行的大数额贷款。而如今的P基金才刚刚成立,一没有名气二没有信用度,哪来的什么杠杆可以运用?
所以说对于目前的李再安来讲,要想在短时间内赢取一定的利润回报,必须走风险更高、回报更高的路线,针对于此,他首先想到的一个路子就是「定期收益权
易」。
所谓「定期收益权
易」,实际上与后世各个银行推出的理财业务差不多,只不过风险度更高,因为这年
运作这种金融
易的,本身就是一些成规模的风险投资公司。
如今才是91年,美国自1933年以来施行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还没有废除,作为主要金融机构的银行,还不允许从事高风险的投资行为,金融业与证券业还是两个隔离的行业。在这个时候,做风投的基金很难从银行获得巨额的贷款,有些时候,为了能够筹措资金,同时又不放弃对那些前景看好的企业的
权持有,一些跨国
的风投基金就搞出了这种「定期收益权
易」的手段。
像红杉基金投资思科公司时,就有思科公司定期收益权
易的出售,其具体方式就是红杉将自己手中掌握的思科公司
权拿出来,分成若
份,然后将每份由
易
开始向后一年、一年半或是两年期间的潜在收益估值卖出。不管哪个公司接下了其中一份的
易,那么当这份收益权到期的时候,无论是思科公司
份上涨所带来的收益还是
权分红带来的收益,都是这家公司的。
如此一来,如果当年度思科
份带来的收益高于收益权估值,那么多出的部分就是该家公司的盈利,反之,如果当年度收益低于收益权估值,该家公司就要承担差价的损失。这样的
易不影响红杉资本对思科公司
权的持有,同时还能在短期内为红杉筹措到一笔很客观的流动
资金。
明眼的
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这种收益权的
易风险很大,因为盈利预期的风险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投资的公司本身经营的预期,说白了,就是这
份是看涨还是看跌,另一个则是风投公司对
份收益的估价高低。而这种
易形式本身的优势,则是能让一些中层的玩家拿到中意公司的
票。
举个例子,还是思科公司的
份,你看好它的行
打算一次吃进一千万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
市不是你一个
的游乐场,你看好一只
份,整个
市中参与
易的
还不知道有多少
看好呢。你有足够的资金,也有吃进一千万
的决心,但
市上是否有那一千万
让你吃进啊?要是大家都看好,持
的
死抓着不放,每天
市成
量就五十
,你一千万
要吃到什么时候才能吃够?
如果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
份都能放量让
随便吃进的话,那21世纪的中国就真的无敌了,纳斯达克上市的哪家公司买不下来啊。
在美国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后,银行进
证券行业,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商品实际上就是在这种收益权的基础上出现的,大批的风投公司将手中掌握的各公司
权抵押给银行,由银行转成理财项目出售给银行客户,这种链条式的金融手段,才是风投公司转嫁风险、银行谋取
利的最根本方式。
李再安有着两世为
的经历,前世存留在大脑中的记忆,令他能够更加自如的规避风险,准确的把握住存在巨大盈利空间的投资项目。而与此同时,如今的
西连同除古
外的整个南美,几乎都是美国
的大后院,美国的投资企业、吸纳投资的基金代办处在
西几乎随处可见,这又为李再安的敛财计划创造了绝佳的外部环境。
……
P基金
创,没有庆祝酒会,没有齐全的部门,甚至连基本的办公设施都没有,可这些在李再安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他手
上已经有了一些投资的方向,而这些所谓的投资方向,就是堆砌在他眼前的那些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