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想刘新菊脸上的担心散了许多,露出一个真心的笑容:“如果哥哥和大弟到时候还不回来的话,那就只能麻烦姐姐了。”
姐妹二正说着,睡房里传来了小老四的哭声。
目送刘新菊匆匆跑向睡房,刘欣雨垂眸看了看四个竹筒,想了想往里面分别加了点盐。
这么热的天,出汗多。
在不停地出汗时,身体中的盐被汗水带出体外,这个时候就不能只补水,还得补点盐。
时间很快到了九点,正如刘新菊所担心的,刘新建刘新尧兄弟二果然没有回来。
刘欣雨欣然接受了往地里和晒谷场送水的任务。
待兄弟二组终于想起送水这件事的时候,下地割稻的社员已经挑着稻谷收工了,兄弟俩自然吃了一顿“竹片炒
”。
第章 提前进角色
晚稻秧苗必须赶在立秋节气之前栽种到田里,否则会影响到晚稻收成。
从水稻开镰到秧苗栽种前后也就二十多天的时间。
“双抢”是生产队在一年中最紧张、最繁忙的子。
时间紧、任务重、劳动强度大是“双抢”农活的特点。
要不是中午实在太热,担心社员中暑影响“双抢”,部们恨不能让社员一天二十四小时钉在田里。
刘欣雨终于见识到了农村抢收抢种的景,既震撼又心疼。
她不过只去地里送了趟水,就觉得有些昏眼花。
社员们却顶烈
,脚踏热水在田里忙个不停。
汗流浃背是常态,挥汗成雨都不带夸张的。
当然刘欣雨能心疼的也只有自家爷和叔婶,叔婶还年轻,他们能扛得住,爷
已经都是年过半百的老
了。
刘欣雨再心疼也没办法说服爷,让他们在家里歇着,不要出去
活。
毕竟这个年代还不能光明正大地做小生意,只能靠挣工分然后生产队按和工分分配。
民勤大队的分配方式是“七劳三”。
把一个收获季的净值按照占百分之七十,工分占百分之三十进行分配。
劳动力多,工分挣得就多,决算分配也就占得多。
劳动力少的家庭就成了缺粮户,分粮少,要缺粮款。
劳动力多的家庭成为余粮户,可得到余粮钱。
刘家是不少,但是孩子多,能下挣工分的少。
“双抢”这样的农忙,壮劳力出一个工记一个半工。
也就是说平时一壮劳力出一天工记十分,“双抢”这二十多天,记的是十五分。
刘厚兴现在还算个壮劳力,又怎么可能在家歇着?
既然爷二叔二婶都要下地挣工分,刘欣既无法劝他们不下地,也不能坐视不管,那么就只能做好后勤,
脆主动提出协助刘新菊承包烧水送水烧饭送饭的任务。
刘欣雨主动承担后勤保障,陈招娣当然求之不得,又有些担心她做不好。
刘欣雨的确越来越能,不但带着教会了家里
抓黄鳝,让家里大赚了一笔,菜也烧得很好吃,但是这个好吃的代价也不小,一顿饭菜消耗的油盐糖快赶上比家里一个月的用量,想想都心疼。
最近家里柴火的用量也明显增加,听刘新菊说,刘欣雨用石榴皮熬水把纱手套拆下来的线染成了黄色。
也不知这丫最近怎么这么能折腾!
当然心疼归心疼,不放心归不放心,陈招娣到底没有打击刘欣雨的积极,将后勤保障
给了刘欣雨和刘新菊。
刘家老屋修建的年代比较久,厨房较暗且油烟也很重,刘欣雨脆多提了个建议,“双抢”期间刘家在不在老屋开伙。
既因为刘欣雨家的厨房明亮宽敞,也因为刘欣雨家比老屋更凉爽。
既然刘欣雨愿意,陈招娣当然不会反对。
于是刘欣雨开始了“双抢”的后勤保障工作。
绿豆汤是夏防暑降温的首选。
刘欣雨每天早起、午后都会煮一大锅绿豆汤,煮好后吊在井里湃着。
九点和下午五点往地里和晒谷场送水的时候顺便带去。
“双抢”二十多天,刘家下地的、晒谷子的、送水的,没有一中暑,在当地也算是个迹。
当然往地里送水送饭的事不用刘欣雨再亲自出马,吃了顿“竹片
丝”后,刘新建和刘新尧再不敢贪玩,按时按点送水送饭成了兄弟俩放风的时间。
因为刘欣雨接下家里的后勤保障工作之后,兄弟二就被刘欣雨套上了枷锁。
除了往地里送水送饭,就是被刘欣雨盯着看书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