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学问如何大家都知道,炮制出一篇他写不出的文章送到安江书院完全没必要。
杜永宁
脆就从别的地方想办法,他给安江书院负责审阅稿件的先生送了礼。
安江书院的先生收了礼,正好最近没有什么好文章,就将他的文章放了进去。
杜永宁年纪小,连秀才都不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已经很不错了,放进去也不算错。
要是以往,方山长虽然对文章不是很满意,但也会让过,可他不久前刚看了黎青执的文章。
同样是匠气十足雕琢出来的文章,黎青执写的比这个杜永宁写的,要好上不少。
“这文章还是撤了吧。”方山长道。
那收了杜永宁礼物的先生面露迟疑:“可这……最近没有什么好文章,我们下个月的《安江文集》已经有些短了。”
“我刚得了两篇好文章。”方山长这次过来,本就带了黎青执的文章,这会儿也就拿了出来:“选一篇放进去吧,另一篇就先放着,以后放进去。”
众
纷纷去看方山长拿出来的文章。
这文章的水平远在杜永宁之上,还是读书
能学的那种,有个先生夸奖道:“这文章不错,让我的学生背一背,科考之时兴许能用上几句。”
又有个先生道:“这文章写得四平八稳,字更是好……是哪位官员写的?”
倒是那个收了杜永宁钱的先生忍不住道:“山长,这文章虽然不错,但杜永宁年纪小……”
方山长道:“这文章是禾兴府府试案首写的,他今年才二十四。”
杜永年想得小三元,因而迟了几年参加科举,今年二十有二,就比黎青执小了两岁。
这点岁数差距,可以忽略不计。
到这时候,就连收了杜永宁钱的那个书院先生都没话说了,他们全都赞同用黎青执的文章,替换掉杜永宁的文章。
也就是说,下个月,黎青执的文章就能出现在众
面前了。
现在是六月,下个月是七月,院试则在八月底……院试前,黎青执或许有两篇文章能上《安江文集》。
方山长知道张巡抚将黎青执的文章给他,是想要给黎青执扬名。
黎青执才学不错,他也愿意这么做。
商量好要印的内容,将稿子送去印书作坊,方山长等
就坐下来,开始聊天说话。
他们少不得聊起《沉冤录》。
“《沉冤录》这样的书,当真是前所未见,通篇都是市井之言。”
“你看过《沉冤录》了?我只闻其名,还未见过。”
“我那边有一册,可以借你看看。”
“我也不曾看过此书,但已经跟书斋老板说定,让他有了书之后,马上给我送来。”
……
这些
正说着,方山长道:“这书,我那边有一套。”
在场的
都羡慕地看向方山长。
方山长道:“拿书是友
所赠,我已经看过,你们若是想看,尽管来借。”
众
纷纷道谢,又问方山长对这书的看法。
方山长道:“此书,返璞归真。”
这书说是茕独散
看到可怜
之后,记下了可怜
述的故事,但方山长看过之后,知道这个故事,必然经过了茕独散
的修改润色。
这书里,也必然融
了茕
独散
的一些想法。
而他看过之后,对此
充满敬佩。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茕独散
,应当经历过诸多苦难,而他借由百姓之
,写出了老百姓的冤屈,也写出了老百姓的苦难。
听说当今圣上让朝中官员去看这书……他觉得朝中官员,确实该看看。
不然久居庙堂之上的
,就不知道百姓的艰难了!
他们学院里的学生,也该看看这书,不然……他们中很多
,压根就不知道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有多么不容易。
方山长对这本书很推崇,而这个时候,临湖县那边,这书也已经传开。
没了娄家和严县令之后,临湖县的百姓的
子总算过得好了一些。
崇城县办灯会的时候,临湖县的一些富户还结伴到崇城县玩,就是在玩的时候,他们发现了这书,也就买了回去。
相比于其他地方的
,临湖县的
看过这书之后,更加激动。
临湖县一些识字的
,还抽空去茶馆等地,读这书给临湖县的百姓听。
“幸好那娄家没了。”
“当时我们家,差点就家
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