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顺利地和皇后正位,顺利地尊生母为太后,顺利地换掉了吏部尚书,顺利地把禁卫军上十卫从每卫三千
扩军为每卫四千八百
,又将仪鸾卫扩为九千六百
,都没有受到任何阻拦。
户部被
由忠顺亲王主管。他身份方便,调拨扩军所需银两省了不少麻烦。
而林如海身为大周开国以来最年轻的吏部尚书,在吏部半个月余,也没有
质疑他资历不足,不能担此重任。
——他二十二岁得中探花,至今为官二十年,从翰林院出身,外放做过一地布政,还在巡盐任上立下大功,回京就任户部尚书两年,从无差错,资历功劳都不缺,除了年轻些外,也确实无可置疑之处。
似乎所有
都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君
臣,臣敬君,朝廷和天下从此就要一片太平,再不会见任何
象。
宁安华听见了二姐儿“吧嗒吧嗒”的脚步声。
她收回思绪。
不一会,菊影带了三个丫鬟两个嬷嬷,共六个
跟在二姐儿身后护着过来。
二姐儿十天前满了一周岁,和她去年满月一样,因在国孝里,没请外
,只自家
看了她抓周,吃顿便饭就完了。
她抓周时,满桌子的笔墨书画、印章环佩、算盘绣帕、金银珠玉不去抓,非要从炕上下来,左手牵来了罗十一,右手抱住宁安华的腿,嘿嘿一笑,就算抓周抓完了,很是叫林如海吃了几
的醋。
罗十一不知经历了怎样一番纠结,前几
找宁安华,问二姐儿能不能私下认她做义母。
宁安华还没学得罗十一的五成本事,已觉受益无穷,二姐儿认她为义母,就能从小得她亲身教导,这样的好事,她当然想替二姐儿答应。
但她也怕会给双方都带来麻烦。
今上的疑心有多重,世宗皇帝——即上皇——才驾崩那个月,她们都体会过了。
但罗十一说:“若夫
不介意,愿此事只有你我知晓,待二姑娘长大,再由夫
决定是否告知。”
宁安华沉默良久,问:“值得吗?”
宁安华和二姐儿,值得罗十一这样
心、信任、
护吗?
罗十一看着她说:“值得。”
到了宁夫
身边,她才感觉她活得像个
了。
她今生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却还奢望将来会有一个得她亲传的,她真心疼
也真心
她的孩子,叫她一声“母亲”。
哪怕只是“义母”也好。
宁安华和罗十一起了誓。
她们谁也不会用“二姐儿认罗十一做义母”这件事,做出有损对方的任何言行举动。
宁安华给这道誓言加足了保障。
如有违誓,后果不会有违背灵魂誓言那么严重,但也并非能轻易承受。
这是对罗十一的约束,也是对她的。
罗十一比宁安华大五岁,明年就满三十了。
宁安华替二姐儿定下了义母义
的名分,从那
起,私下无
时,会称她一声“姐姐”。
因要做戏做全套,二姐儿到现在还没有小名,“怕养不活”。既满了周岁,宁安华就请罗十一给她起个小名,等她长大,认识了别家姑娘,也好称呼。
二姐儿转过弯看见了宁安华,便加快脚步,扑到宁安华腿上,仰着脸满眼是笑:“娘!”
宁安华把她捞起来抱着,笑问:“想吃点心了?”
二姐儿
吃甜的,能抱着一盘撒了厚厚蜜糖的玫瑰糕吃光了不吃饭。宁安华就只许她每
上午下午各吃一块点心,多的要等长大了再有。她想快些长大,就要好好吃饭。
二姐儿在宁安华怀里点
,搂着她的脖子撒娇,
水都快流出来了。
看时辰差不多了,宁安华抱着她起身,却不是回立幽堂,而是出了花园,向随云院来。
上午这块点心,就让十一姐姐给吧。
罗十一面前的炕桌上摆满了书,都是宁夫
借她的。
她习得一身武艺,能在指挥使手下走两三百招不输,可论起诗书文墨,不过是“识得几个字”。
宁夫
让她给二姐儿起名字,她是真的高兴,也是真的犯难。
她做“一滴水”都没这么难。
听见宁夫
和二姐儿来了,她赶紧把手
的书一放。
……宁夫
说了,让她在二姐儿三岁前把名字起出来就行。
宁安华看二姐儿在罗十一这里吃了点心,便把她留下,自己回立幽堂把今
的事理了。
青儿去年那场病,今春终于大好了,得到罗十一的允许,开始重新上学。宁安华念着
孩儿们一年比一年大,能肆意的
子渐少,便不令她们再理事,让她们只管读书作诗作画,什么高兴就做什么。
原身从十二岁起,就被林旭拘在屋里做针线磨
子。黛玉已经十一,青儿也已十岁,瑛儿也九岁了。过不了两年,张家就不会再让瑛儿借居在林家上学,宁安华大约也要真正为黛玉出阁做准备。
到那时候,黛玉才是想玩都没时间。
宁安华走前,再三和罗十一说:“千万别心软了多给她点心吃。”
她从前认为罗十一方方面面都可靠极了。
但现在,看到罗十一看向傻笑着的二姐儿的眼,她实在放心不下,只好又叮嘱菊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