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思衡在皇帝身上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就是秋后算账。
比如那些趁着他不在派
眷去到他府上闹事的
,在云桑薇处得了名单后,卓思衡第一件事就是一一料理——当然不是他自己亲自动手——那个时候正好在推行新的督学制度,于是只要给御史台带句话,说国子监太学要先行表率,请先自此试行监查,自然会有
上门,而御史台的
第一次执掌此权,要是没有半点动静,他们也觉得似乎正当
有所欠缺,又因在和吏部较劲,好像自己无能,卓思衡便顺水推舟,将这些不顾礼义廉耻之
做了给御史台的
,于是这些
都吃了督学的“杀威
”,无一幸免。
这里面当然有私愤作祟,可在卓思衡看来,此种品行也不配在国子监太学任职任教,早清理早
净,他半点不打算姑息养
。
明眼
都看得出来原因,更不敢在学政一事上给卓思衡添堵造次。
当然这也不只是在皇帝身上学来的,还有卓思衡自己的思考。他走过一趟地方外任才知道,好些事是不能只求以理服
以德慰
的,有些事必须要拿出魄力和决心,并且要让想威慑之
看到你的魄力和决心,方此才能成事。天底下偏偏就是有
敬酒不吃吃罚酒,要是一味只追求德理之说圣
贤言,怕是一件得力的事都办不成。
此时,他决定故技重施。
你们不是要闹高永清的麻烦么?好的,请上书。到时候白纸黑字,高永清一定不会有事,皇帝也不会重罚,回过
来,一个也别想跑。
但这些官员并不知道从前太子遇刺一事与此事有关联,更不知道内中辛秘,还都以为是落井下石的好机会,纷纷道允,愿替陛下分忧。可满朝文武也不是
憎恨高永清,更不是
都要跟此风而无己思,也有
一言不发,只看着这个被传早和高永清撕
脸水火不容的卓大
,
觉诡异,但又找不到
绪。
太子也不知这是为何,他只是觉得卓思衡既然这样说,那一定没有错。
于是百官散朝,太子带着一肚子话回
去找皇帝。
可刚一进寝宫,他便呆住了。
自己的爹和长公主谈笑风生,看不出半点毛病来。
所以这是对自己的考验?可又不太像啊……
他正迷惑之际,却听姑姑当
喝般的一句话:“太子归来得好,你手上的事先放一放,眼下还有一件大事得听听你的意思,我与你父皇正说道你出宫立府的事
,这立府便也要择立太子妃了,不知你可有什么中意的
选?”
太子本在想,父皇似乎并不在意高永清一事其他
如何看待和谏议,甚至优哉游哉在和长公主闲谈,是不是心中已经有了打算?只不过走个过场?那自己也是过场的一部分?父皇希望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可这个话题一出,他再无暇顾及其他
,愣住当场半晌,我来我去也没说出个所以然,连皇帝看了都忍不住言笑晏晏:“这个年纪也不算早了。”
“母后……尚在病中,儿臣不敢妄议亲事……”太子的声音越说越小,到后面自己都听不清了。
一个娉婷玉立身的影绰约浮上心
,可他却不敢去分去半点思量。
第55章
二位长辈见他不愿说话,以为是被问至羞怯窘迫处,相视莞尔。
宣仪长公主打圆场笑道:“你父皇又不是问了便给
抓来做你的太子妃,天家找媳
更要提前仔细斟酌,你是储君,你的婚事便也是国事。皇嫂身体羸弱又在养病,你该尽孝处还是不能废忘的,可年纪摆在这里,找个能与你一起尽心照顾皇嫂知书达理又品
端方的太子妃也是当务之急。”
自己的这个姑姑最是能体察父皇的心意,想必这也是父皇的意思。
可是,如果让自己说心上
是谁,父皇必然猜疑他借婚姻大事来附着自身权势,找寻朝中重臣来结党助力,如果不说……他也不知道父皇会为他挑选什么样的妻子……
急剧的惶惶意
催
,刘煦却在无助当中牢牢攥住一道光束般的记忆。那是个平淡又仓促的四月,也是他第一次见到顾世瑜的四月。
那天他前往姑姑的长公主府为父皇办差,说是办差,不过照吩咐送些庆贺姑姑生
的赏赐。午后天空蓝的分外不真实,
到内院,自南方移栽来的芭蕉被骤雨摧打得哀怨低迷,委顿的每片叶子仿佛都在倾诉不愿被收束此处的怨怼。
他经过垂
芭蕉
殿内,谁知来得不巧,正编修《
史典》的几位
官们正在为着什么而争执,有一个声音自内传出,清悦动耳,明明柔柔细细,却透出
强烈的自信和笃定来,听着就让刘煦羡慕不已。他顺势看去,说话的是位声音和眉目一样柔细的
子,身着烟霭般的蜜色宫裙,可那样铿锵顿挫的声音,却仿佛是自朝堂而立,笔挺胜剑,于百官当中亦不逊色。
战况甚是激烈,刘煦半道而来,没有听到前面的起因,只听
子说:“不可!此言出处无确凿。若擅自引用岂非失了
确与尊重?若无处可查便当舍弃。修史当求真求实为先。”
罗
史和卓大哥的妹妹慧衡姐姐却有不同的看法。
“此句为二典结合所编,绝非杜撰。”罗
史的声音也是毋庸置疑的坚定,“若事事都以单一史典为昭,又何谈集编之成?”
“编撰绝非摘章抄句,我也认同该详实求真,但此出处尚不可表,自其他二史中集成合议,并非不可。”慧衡姐姐的话则委婉得多,但细细听来也是十分坚持自己的意见。
三
便就此争论了下去。长公主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一直高坐其上,含笑又不失专注地望着几位
子……
刘煦没有上过朝,但他有丰富的天章殿伴驾经验,也见过一些大臣为着脸面而非实确争得面红耳赤。眼下这三个
子虽然之间气氛是剑拔弩张各自不让,然而言辞之间却句句强议各守其理,无
造次攻讦。
就在他正想继续听下去时却被姑姑发现了,也只好硬着
皮出来将差事办完。
姑姑也给他一一引荐了这几位《
史典》的编修者。
罗
史其实不必介绍,他在宫中见到许多回了,毕竟自己的妹妹还在同她修习功课,也非常崇拜这位
中博士学问大家。卓大哥的妹子他未曾有幸得见,但一见便觉得亲切,论理他也应当叫一声姐姐,只是这句姐姐大概也只能在心中说说了。
当介绍到方才言语铿锵眉目纤秀的
子时,刘煦觉得自己的心跳都漏了一拍。
“这位是刑部尚书顾大
的千金顾世瑜。”姑姑介绍说,“顾大
是端明殿学士,家学渊源,她两位兄长都身有功名且在朝中为得力臣工。”
顾世瑜一声端庄的“臣
见过太子殿下”,让刘煦几乎整个
都轻盈起来。
办完差事他自长公主府离去,眼看那几株不合时宜的芭蕉都仿佛
起来,一丛丛葳蕤强盛的绿意往他眼底心坎上扑,饱满的翠色舒展开了他整个春天……
……
“这孩子,自己的大事都不说句话么?”皇帝看似埋怨,但其实语气是温和又带些调侃的,长公主听罢也笑得开怀,忍不住戏谑道,“还是皇兄家教得宜,一看便知太子心思都在学业上,这些事可从没扑过心眼。”
顾世瑜的父兄都是父皇的得力能臣,若只是父亲还好,偏偏她两个兄长各个能
,亲家与亲戚也都是朝中说得上的门当户对,如果自己真的报出这个名字,父皇和姑姑会如何想?且不先说如何想他,万一给顾家添了麻烦……
太子不敢再想,只低
道:“儿臣……儿臣没有什么心仪之
……婚姻大事,还请父皇与姑姑做主。”
说完,只觉得方才的记忆瞬间成灰,一切只是燃烧时的梦幻泡影。
皇帝和长公主似乎很满意太子的答复,又言笑几句,再说太子甄选正妃总还要明发上谕,事
急不得,先物色
选才是。长公主又将此事揽下,说自己做姑姑的当然责无旁贷,不过如果皇后身体健朗,该是她主理此事。说罢长公主也是略有叹息道:“不管怎么说,也要问问皇嫂的意见。”
皇帝点了点
道:“理当如此。”
太子虽是已灰心至极,但也知道姑姑是在周全母后的面子和考虑自己的心
,不由得心生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