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尚书的脸上满是疲惫,他已经知道自己棋差一招,差的不是权势,是对方根本在以逸待劳。法
的设立发展已经开始逐步改变现有的局面,商
对于工
需求的上升与他们对
子的压制之间的矛盾逐渐摆到了台面上,趁现在让步,或许还能来得及跟对方提条件。
昭明二十五年四月,经宁中书和兵部郑尚书的多次奏请,去年高中状元后一直赋闲在家的许清元被皇帝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按照道理来说,状元应当任从六品的修纂,榜眼探花任编修才对,可经过黄老尚书的斡旋,许清元被迫降一品级,当听到委任圣旨的时候,她丝毫没有犹豫不满,千恩万谢地接受旨意,长长的舒了一
气。
终于等到这一天,还好没让她等太久。虽然官职上有些小
曲,但皇帝和她都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万一把对方
急了,吃亏的还是许清元自己。
许长海似乎完全没想到
儿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在这半年过程中,他无数次地劝说其接受其他官职,但始终拗不过许清元,父
二
发过几次争吵,后来许清元直接搬到了东昌街去住过一段时间。如今拨开云雾见光明,自己的
儿要进
翰林院,那可是中枢
才的储备地,天下文
最最清贵的去处,而且之前从未有过
子得以进
,偏偏是他的
儿做到了这一点。
于是在许晴元准备上任的这段时间里,许长海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将梅香扶正。
儿能进翰林院有多不容易他是知道的,身为
子在里面本就会受尽歧视,如果再让
得知其生母只是一个妾,一定会更加瞧不起她,为了许家的未来,梅香必须成为他的正牌夫
。
对于这个决定,许清元自然不会反对,梅香更是像在做梦一般,她
地明白自己能有今
靠的是什么,在扶正前几天,拉着
儿的手流着泪不住地说:“谢谢大小姐,谢谢大小姐。”
委任一出,全国上下的文
反应最大,反对者多次抗议,然而如此行径造成的巨大舆论也成功让绝大多数百姓了解到这件事的始末。更多的
子因此受到鼓舞,勇于走上读书或者工作的道路。
翰林院自产生以后,由一个非正式官署到与科举考试接轨,成为内阁官员的养才之地,经历了大概一两百年,如今的翰林院主要负责编修书籍、起
诏书等,能够接触到最核心的政治秘密,因此汇聚在此的翰林全部是历年科举考试中产生的
英中的
英。本身的出色和其他官员的吹捧,也使得翰林学士
自视甚高。
因此当得知许清元一个
要与他们共事之时,没有几个
是乐意的。但无论如何,圣旨已下,他们只能接受。
四月底,许清元穿上官服,端详了半天衣袖上的鹭鸶图案,颇有些新和兴奋,她站在镜子前面,看着自己一身绿衣,高束额发,意气风发的样子,先是觉得有些陌生,等摸摸自己的脸颊后,她才释然一笑。
虽然前世今生样貌不同,但如今的成就是她
以继夜苦读谋划得来的,灵魂从未改变,都是她自己。
翰林院与其他衙署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它位于皇宫之内,因此每
上值的时候检查会非常严格。
许清元收拾好自己,仔细检查过后,跟许长海一起坐车出门。一路上许长海千叮咛万嘱咐,要她收敛脾气,一切以小心谨慎为上,许清元乖乖答应。
车夫在半道放下许长海后,才又载着她往皇宫方向走去。
今
的翰林院气氛与往常颇为不同,虽然
都卧在案桌上写着些什么,但如果仔细看去,就会发现众
的色很是有趣。
有的
一脸不耐,不知道在跟毛笔较什么劲,不断让
重新研墨,还频频看向门
;有的
表
还算镇定,只是一张接一张写坏的字纸却
露了他们的心思不专;还有的
比较无所谓的,没什么厌恶的反应,但对于第一位
同僚也怀抱着十足的好心。
安郸看看左右周围
,淡定地转过
目视前方,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门
不时有同僚进来,每次都能引起众
瞩目,他们刚开始还疑惑自己是不是穿错了什么,后来坐下后才想起来,原来众
看的根本不是他,是今
新来的
状元。
时间慢慢过去,眼看快到上值时间,却仍未见到
,众
开始小声
流,猜测许清元会不会第一天就迟到。
就在此时,翰林院中一直低调行事的安郸却突然离开座位,快走几步上前,迎上一位新进门的
子,他恭敬道:“祝贺您进
翰林院。”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多亏有安郸, 许清元还算顺利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周围
不断投来打量的眼光, 她每次都会对他们回以一个微笑, 然后对方就会有些不好意思地转回
去。
许清元新上任
一天,感觉十分新鲜。方才她站在翰林院大门
,端详了半天门
的几颗老槐树, 然后迈进大门,穿过登瀛门,这时她才发现翰林院是一个典型的三进四合院。进
主院后, 更是大开眼界。这里不知是由哪位名家设计的,院中
木葳蕤、花植错落有致, 繁盛的植物周围隐隐绰绰露出几处休憩之处,东南角的亭堂, 东北角的小池轩社, 处处
美,充满了文
的巧思。
院中还摆放着几
陶制官窑大缸, 水面覆着几片绿荷, 二三尾大鱼正游弋其中。廊下青竹挂帘被用红色结绳束起, 风雅自然,井然有序。微风吹过,树木枝叶的摇晃声、鱼儿摆尾的泠泠水声,和着竹帘
错碰撞声,让
心旷怡。
问明她编修的身份后, 小吏引着许清元进
编检厅,这里就是她以后的工作地点。
在此处的修纂、编修以及考进来的庶吉士们主要负责起
诏书及编纂书籍等等, 听起来好像不是很忙,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现在负责起
诏书的部门主要是门下省和翰林院, 门下省起
的叫外制,翰林院起
的诏书叫内制。内外有别,一眼便知,门下省起
的诏书重要程度远远比不上翰林院。
但也不是每个翰林都可以起
诏书,一般来说该工作主要由修纂负责,编修辅佐。除了内制诏书外,祝文、册宝文、册诰文、碑文、谕祭文等也由翰林院负责,可想而知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更何况还要兼顾史书的修编、校勘,一丝儿都不能出错。万一皇帝一时兴起,要编纂一部专业书籍,那也是翰林院的活。
许清元坐下后,安郸
给她一本前朝史书:“现如今我们同一批进来的翰林都在忙着勘校《魏书》,这是第三十九册 ,许大
可暂行校对,学士大
到来后应当会对您进行安排。参考用书在过去后堂的书库那边,大
可自行取用。”
“我明白了,多谢。”许清元感激道,“晌午我请你吃饭。”
安郸笑:“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话毕,安郸归坐,许清元摊开《魏书》,准备开始工作。
所谓勘校,大抵就是对史书的字词进行考订,如果有流传下来的有不同版本,还要对两者进行比较考据,证其正误真伪。
像史书这样的书籍,一般不存在两种版本,所以她的主要工作是校异和订讹。
虽然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
,但她大概听说过勘校方法,因此上手还算快,忙起来也就忘了时间,直到五脏庙开始抗议,许清元才看到外面已经
上三竿。
她跟着安郸到达翰林院中的饭堂时,此处已经
满为患,便略有些惊讶的问:“翰林院竟然有这么多
?”
安郸笑道:“翰林院除学士一
、侍讲学士二
、侍读学士二
、博士九
、别见及典籍二
外还有六名侍诏,这算是院中固定的
数,此外,就是咱们这些第一甲出身的修纂、编修,进士中选馆留下来的庶吉士,都是没有定额的,这么多年下来,也有五六十
。”
怪不得呢,看来翰林院的竞争也很激烈,这么多
里不知道最后能进
内阁的有几个。
翰林院在宫中的好处之一就是伙食非常好,而且不用花银子买,许清元吃的大呼过瘾,但这顿饭应该算是没请,安郸不在意,说以后有空再请也一样。
学士董大
上午在伴驾,直到申时初才回来。花白的
发使得他看起来年纪比实际大上许多,应当有四十六七的模样,他的个子十分矮小,眼睛却炯炯有,看着许清元的时候,她本能地觉得那目光并不算友善。
“你就是去岁殿试第一名许清元?”董大
的声音低沉浑厚,听不出喜怒。
在众
的注视之下,许清元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行礼:“下官见过学士大
。”
“很好,听说你十分擅长律法,”董大
没等她回复,便道,“正好澧朝的律法典籍还未处理。就由你来负责吧。”
许清元只知道澧朝是距今非常久远的朝代,并未有其他防备,
脆应是。而听到安排的其他翰林心里却明白,这是学士在难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