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宛不怒反笑,她挺直胸膛坐在那里,没有一点局促不安。
“吴大娘,工分我都是一笔一笔记下来,反复算过的,不存在给您算少的
况。至于羞耻,我想我再怎么样也比您有羞耻心,为了多白得两个工分,撕下脸面
大骂,恶意中伤他
,您倒不如照照镜子,瞅瞅里面是个什么东西。
还有,我今天顺带当着所有
的面说清楚,我是掉下河不假,也确实被
救了,但我不认为要为了这种
况下的肢体接触而羞耻。不是我自己把自己推下河的,该羞耻的是害
的
。
的生命最为宝贵,生命面前不拘小节。
我不认为我有错,也不认为我应该因为有
救了落水的我,发生了肢体接触,就必须嫁给他,或者是永远活在羞耻中。
现在的祖国,不是万恶的旧时代,不应该有吃
的礼教。他救了我,我感激他,仅此而已。我是受害者,不是加害者,不要说仅仅只是肢体接触,就算是更复杂的境地,我也不会有任何羞耻。不管你们是好心,还是看笑话,我都不会在意。
我是可惜,是哀痛。
哀痛那么多英勇的先辈推翻了
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把吃
的礼教打到在地,想让这片土地上的
民吃饱穿暖,可是这片土地上的某些
,仍然理所应当的把束缚和压迫刻在心里,换了说辞,重新去压迫
。”
李明宛从
到尾都端端正正的坐在椅子上,她不比这些
高,不比这些
壮,可她的目光扫落在每一个
身上,都叫
不敢相望,她的一字字都胜过刀枪剑戟,不仅是因为她说的有道理,更是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
承认自己的脑子里还有封建残余思想,他们都怕惹祸。
李明宛知道他们之所以不言语,不是因为被道理折服,是因为特殊的时代,而感到害怕。
她依然坐的笔直,她始终坚信自己没有错,更不会让步。但她也难免失望,而在失望背后,则燃起更汹涌的烈火,她一定要做些什么。
号喊得响没用,也许她不能成为胡若弗那样终生信仰坚定,致力
事业不放松的伟大的
,但是她要尽自己微弱的荧光,去试着改变世
心中的固有成见。
今天这么一吵,李明宛一战成名,红岭大队,甚至附近的大队,都知道知青点有一个看似柔柔弱弱、白白净净的漂亮
知青,但却能言善辩,即便面对村里不讲理的大娘都不落下风。
至少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
敢来招惹她,甚嚣尘上的流言也戛然而止,就算私底下也没
敢讨论,大家都怕到时候被
举报残留封建思想。
而同在一个地方住着的知
们对李明宛也是愈发钦佩。他们基本都读过书,
又年轻,很多时候,接受能力都更强。
有些事
,有些观念,他们并非不知道,可也只是有一个朦朦胧胧的概念,不像李明宛说的那么清晰,那么掷地有声。
回去之后,李明宛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在
思,她觉得想要摒除一些观念,不仅仅是在城里宣传,偏僻的乡下宣传也极为重要。
但在文盲率高的农村,很多
根本看不懂字,光写文章没用。
她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写出反封建反礼教压迫反所谓古往今来美德,但却通俗易懂,贴近底层
民生活的故事,然后寄给各个地方的慰问宣传队。
现在的
没有什么娱乐方式,尤其是在农村,每天下完地,除了唠嗑,就没什么可以打发时间的。
但是国家一直有政策,所以每年各个村子都会放电影,还有一些宣传队来乡下慰问演出。
早在五十年代初,为了宣传
平等,就有专门组织的演出队伍,来到各个村镇表演。
不过近些年,就全都变成了诸如白毛
一类的反封建反地主压迫的演出。
李明宛现在还在下乡,暂时不能坐其他的事
,但是每天下工回来,她可以写故事,写剧本。作为一个现代
,她至少看了很多社会新闻,曾经处在信息大
炸时代,写出来的故事新大胆。
她暂时找到了点方向,每天回到知青点以后,就挑灯夜写,在柔软的纸上挥洒出一个个故事。
一个
从小被教育三从四德,逆来顺受,结果父亲从来不管家里
死活,嫁
后丈夫整
游手好闲,喝醉酒就开始打
,她一个
苦苦支撑着整个家庭。这时候,她在思考,为什么她的
生境遇是这个样子的?后来,她开始做些小摊贩生意,家里勉强能吃的饱,但是她却被邻里闲话,被谩骂不守
道。靠着自己让家里吃饱饭的
更加疑惑,明明家里的一切都是在靠她啊?为什么她要遭受非议?后来,全国解放,她遇到了
联的
,在
联的帮住下,她上了夜校,读书认字,渐渐明智。后来,在丈夫再一次酒后家
的时候,她反抗了,并且和丈夫离婚。之后,她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考上了夜大,活出了自己的
子。
还有为解放之前,成为童养媳,被夫家欺压,
得最苦最累,受尽压迫,但是后来新中国解放,她也成功被救出来。之后,她被送去读书,见识了更开阔的天地。
……
李明宛写了许多故事,因为时代特殊,所以她在写的时候,都顺应当下
流,有一定歌颂
。但是本质上还是
意识的崛起。
写完以后,她先是往最近的一个慰问演出团寄了过去,静待回音。
然后就照常过起了上工下工的生活。
她所能做的力所能及的改变还不仅于此,因为她们知青下乡,除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外,也是为了帮助村子里的
扫盲。
一开始因为积极动员,还有些
来,后面就没什么
了。
而在农村,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去读书的,就算男孩子,也不一定能每个孩子都拥有读书的权力。但相对而言,男孩子上学的更多,至少也混个小学毕业,大多数的
孩子连摸书本的机会都没有。
李明宛思来想去,就萌生出了下工之后,可以用空余时间教这些
孩子,还有些一直被拖着没能去上学的男孩子的念
。
因为李明宛前段时间辛苦了一天,到了晚上还在挑灯夜写,宿舍里的
知青们也就都知道了她在忙些什么,或多或少心里是受到感触的。
在这个特殊年代的初期,并不强制要求每个家庭都必须下乡,因此能够主动下乡的,除特殊原因,大多数
的觉悟都特别高。
在知道了李明宛的打算以后,她们都积极配合,想要一起参与进来。
当时村子里的
诋毁李明宛,到处都是闲言碎语,受到影响的不仅是李明宛,俞晓燕这些
知青也都多少受到了点启发,尤其是在和李明宛相处之后。
闲言碎语宛若杀
的利剑,但究根追底,是思想的残余,认识的不同。
想改变这一切,仅仅凭一时的威慑恐吓是不够的。只有让
明智,才能开化,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潜移默化,终究会有成效。
作者有话说:
其实我当初会想开这篇文,是因为看到一些社会新闻,加之我自己本身也在相对重男轻
的地方长大。重男轻
到什么程度呢?是我的同龄
,会因为是个
孩,就在出生的时候被家里
扔掉,幸运的是后来又被捡回去了。
但我依然很厌恶某些观念。
这篇文的梗算是很小众的,最开始取的名字好像是穿成娘道文
主的
儿之类的名字,开文前基友还劝过我,但是思来想去还是写了。
一路写下来磕磕绊绊,数据果然不好。但比起数据不好,我更难过的是我没有写好这篇文,没有写出我想表达的含义。它四不像,没有歌颂刻画好先烈的伟大,没有批判好所谓的娘道
,没有揭露潜藏的陋习,没有写出我心目中的自强不息。
对此,我很抱歉。
(还没有完结!!!我就是突然有点感慨,当然这篇文也确实快要完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