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绍兴是越剧的故乡。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越剧蓬勃发展向上的时期,不知因为什么机遇,使得正在上高中的胡老迷恋上了戏剧。不但经常出
于正规的戏院,观赏名家的演出,甚至还常在农村乡镇的野台班子里厮混。为了这个没有少挨父母的责骂和惩罚,却仍痴心不改。后来听行家介绍,说北方的京戏比南方的越剧更加博大
、磅礴恢弘。于是高中毕业后就向家
提出要到北平去上大学,乃父对于儿子要求上进自是高兴,倍加鼓励,于是胡老只身北上,进了北平一所大学的新闻系。
脱离了封建家庭的桎梏,投身到繁华的大都市中,年轻的胡老就像鱼儿进了大海任意遨游,鸟儿
了天空自由飞翔。“五四”
运动以后,新文化的
如旭
东升,蓬勃向上,激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北方流行的各种地方戏曲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都在这

推动下,作出历史
地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诸如“四大名旦”
“四大须生”
等众多名家新秀。许多从国外引进的艺术形式如话剧、歌舞等也频繁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作为戏迷的青年胡老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北平,正是如鱼得水、如鸟
林,尽力观摩、尽
享受。
那时的大学生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活不同,有班主任、辅导员监督着,有规律的作息时间限制着,有严格的考勤制度约束着。那时的大学生非常自由,不论你念不念书、上不上课,只要考试及格,攒足了学分,就能升级、毕业。对于像胡老这样脑子灵活又聪明的
来说,那些教条的本本,学不学都一样,考一百分不太容易,考个六十分及格还是手到擒来的。所以四年的大学生涯,到有一多半的时间耗在了戏园子里看戏和与演员的
往上。这几年社会实践的结果,虽然自己的专业没有学好,确为他后来成为中国着名的戏剧理论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以上的这一段简历,是各种文献上公开的对胡教授的介绍,但是在他的
记里却记录着这一时期他的另一个侧面。现在我把有关的几段摘录在下面。有胡教授生前的授权,再匿去了他的名,也不算是揭露
家的隐私,也不会对胡老生前的威望有丝毫地诋毁吧!
就从他大学三年级说起吧: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
我已经有四天没有去上课了,前几天是为了搞一张杨小楼和梅兰芳《霸王别姬》的戏票,我和我的两个同学昼夜
流排队去买票,我是
一天中午去的,可是已经排在第二百多位了。拿个小板凳坐在那里,本想利用这段时间看一看讲义,弥补一下因逃学而拉下的功课。但是周围老少爷们的高谈阔论、纷纷吸引着我的兴趣,两年多来我看的戏也不少了,也结
了几个唱戏的朋友,对戏剧界的事多少也知道一些,于是也就参合进去,添油加醋、不负责任地穷聊一番。一会儿说说某个戏班子里发生的风流韵事,一会儿讲讲某个演员生活中的桃色新闻,到也并不寂寞。时间消磨得很快,到了下午六点来钟,同班的王世荣来换我回去吃饭,夜里十二点左右另一个同学张朝刚来替换他,第二天清早我又去接班。终于搞到了两位京剧泰斗同台演出的戏票,这是多么难得的机遇,别提那个高兴劲了,因为我们不但欣赏到了
间最美妙的艺术,还增添了一件让戏迷们羡慕,值得向世
炫耀的资本。
至于今天的逃学,则是去赶一场《翠屏山》,也就是《水浒》上“杨雄杀妻”
或“石秀杀嫂”
的故事。戏里饰演潘巧云的
戏子名不见经传,扮相却很好、很漂亮。但下装以后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京戏的化装就是这样,多么难看的扁柿子、大麻子,贴上片子、涂脂抹
后都会变得美若天仙,这也是我国传统艺术的
妙之处吧。这个
戏子不但扮相漂亮,感
也很丰富。和海和尚通
时的轻浮和
,被残杀时的恐惧和无奈,都表现得惟妙惟肖。可这些还不是我要说的,我想说的是自己激动的心
,当那把杀
的刀子架在美丽
的脖子上时,我的内心突然
发出一阵强烈的震
和莫名的冲动,丹田中冒起一
灼热的气息,直冲那激烈跳动着的心脏,脑子里出现了一种难以控制的追求和渴望,希望眼前的舞台上即刻发生小说中描写的
景。我记得是这样描写的:用两条裙带将巧云绑在了树上,割去了舌
,让她不能叫喊。一刀从胸
直剖到小肚子下,掏出了心肝五脏,挂在了树枝上。可惜现实的舞台真使
失望,只见潘巧云在石秀的刀下钻过来、躲过去,最后刀子在她脖项上抹了一下,就倒在了杨雄的身上,死了。可不是嘛!现实生活中怎能将一个活生生的
杀死在舞台上,来满足个别
色
的愿望和私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