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下看,只见上面又写道:“一定要低姿态起步,不要上来就要想确定
侣关系。首先要把她当成朋友,有品位的还可以要求对方成为‘红颜知己’什么的,总之千万不要说我
你,想你成为我的妻子之类的。”
“你想想,你如果根本不提‘追’,那么
孩子也就更没机会‘拒绝’你。你没追她怎么拒绝你?这样可以减轻
孩子心里的负担,使你们能顺利的
往下去。不要幻想认识三天就答应嫁给你,要充分的
往、了解,感
不是凭空产生的。”
李瑟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他当白君仪面前表白过喜欢她,难怪她不辞而别,原来是吓跑了,看来她真的是不喜欢我!李瑟心里大痛,觉得生不如死。
李瑟胡思
想了一阵,才又往下看。
“
往的过程中不要太急躁,要有张有弛,不要整天缠着
家,谁这样对你,你也会腻。追
孩子的关键是八个字:忽冷忽热、欲擒故纵。你整天缠着
家自然不觉得你好,你适当的冷个一两天,
孩子就会想起你的好处了。还有就是不要拿出‘非你不娶’的志气来,那是一种无知的小男孩的冲动形象,而且作为男
,太掉价了不好。”“不要使事
变成‘你在追别
’,你可以搜集消息,想办法把守株待兔变成一场邂逅;也可以装做漫不经心的找出充足的理由,邀请对方和你一起做什么事。”
李瑟忽然灵感触动,想起自从和天龙帮接触之后,古香君和楚流光都是故意让他接近白君仪,原来她们有意撮合,可恨自己像傻子一样茫然不知,错过了让白君仪产生好感的良机。
李瑟自怨自艾,想着他异的心思,良久之后才又往下看。
“
是一种事实,而不是一份承诺。你和
孩子开始
往,从朋友变成好朋友,再到非常非常好、无话不谈的朋友。某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你不小心拉了她的手;某个月夜,你突然袭击吻了她。这时她就是你的
了,无论她是否承认,她心里已经认为你是她
了。不要盲目告白,表白实际上就是一个形式而已,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事实上已经成为你的
了,你才能向
家表白,水到渠成。很多
弄不明白这个问题,总以为
家先答应做自己
,然后再如何如何,那只能说他非常非常幼稚,也非常非常愚蠢。”
“
和喜欢不要轻易出
,大胆的表白是非常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意味着追求,也意味着承诺,甚至体现出一种责任。随便说
的男
是不负责任的,并且,
不是要说的,而是要做的。”
李瑟看完这段,心里有种石
天惊的震撼,以前对花蝴蝶秘籍的种种轻视,让他付出了代价,这样的秘籍是多么好啊!他可以给
带来幸福啊!虽然一些
贼用它来调戏
孩子,可是就像武器一样,落在好
手里,可以自卫,用在坏
手里就是助封为虐,但是你不能说武器是坏的。
李瑟想起一路走来种种幼稚和无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让
汗颜。李瑟忽然想起白君仪的面容,浑身战栗,思念不已。
他想起和白君仪短暂相处时她的种种可
之处。她看到他书房中南朝大画家张僧拜的《群公祖二疏图》,她说图中士兵穿的是
鞋,是不对的。因为公祖们是达官贵
,住在京城,而京城里士庶都穿布履。看到唐代画家阎立本画的《昭君图》画中
戴的是衅帽,说这种帽子产生于隋朝,唐朝所无,阎立本画错了。那时她还是男装打扮,以为她是因为嫉妒他的画的原因才这样说的呢!尽管和薛瑶光说过她这事,薛瑶光查了历史文集说她说的没错,但那时还是固执地以为她是公子脾气呢!专门卖弄!可是现在却觉得她非常有见识!
李瑟想着白君仪的好处越想越多,只觉得她像仙
一样的圣洁无比,对他而言有
绝大的吸引力。最后李瑟心底在呐喊:“我绝不能失去她,她若是……我还有什么乐趣?”李瑟疯狂地拿起秘籍往下翻,心想:“这里面一定有怎么得到
子芳心的方法。我一定要和她在一起。”
可是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凡事不可强求。大丈夫何愚无妻?不是每个
子都能追到手的。好
孩总会有很多
追,不可能遂了每个
的心愿。就算你掌握了最高超的泡妞方法和秘籍,也会有
子不是你所能追求到的。
生的道路本不尽相同,各
有各
的缘法,不可以强求。”
李瑟看完心里大寒,痛苦地想:“我为什么要向她表白!我为什么使君有
!我在她面前其实早已经失去了逐鹿的机会啦!她那么优秀的
孩子,岂会和
分享丈夫?瑶光她们是和我先有感
之后,她们因为舍不得这份感
才委曲求全。但是白君仪和我素无瓜葛,我和她没有
谊,现在若是要追求她真是难上加难啊!”
李瑟痴痴呆呆,心里想的都是白君仪,吃饭也想,处理公务也想,站也想坐也想,最后想起杨盈云对他说的一句话:“男子汉要有担当,想要的事
就要去做。这也顾及,那也顾及,到
来不免一场空,空留悔恨。”那时李瑟想的是姐姐误会我了,我刀法已臻大成,心法高
,我对姐姐的
是出自于一种亲
,再说姐姐成仙求道是天下最正确的道路,是应该绝对支持的,我岂会让姐姐滞留呢?”
可是忽然杨盈云临别回眸的似笑非笑,出现在李瑟的脑海里,李瑟忽然灵光一现,白君仪的倩影出现在眼前,心里出现一种声音:“我要去找她,我要去找她!”
李瑟立刻就要动身,不过还是想到应该去找古香君,告诉她这事。古香君虽然表示支持李瑟的决定,但是知道李瑟马上要走了,不由得哭了出来,李瑟只好百般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