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脸杀气的太后站在殿上,亮闪闪的刀剑拔了出来,面对着突然发生的一切,王振吓得浑身发抖,不停地打哆嗦。这一景象的突然出现不但出乎王振的意料,也让在场的五位大臣一
雾水。
他们这才明白,这位平常神色温和的太后竟然还有这么凶狠的一面,而让他们到场的目的绝不仅仅是
待事
,还同时给他们安排了观众的角色。
朱祁镇大为吃惊,便跪下来求祖母开恩,而大臣们也一起求
。其实张太皇太后并不是真想杀掉王振,因为当时的王振实在算是个老实
,也没有犯什么错误,于是她便顺水推舟,饶恕了王振,但同时恶狠狠地警告他:
“今天看在有
为你求
的分上,就饶了你,今后不准你
预国事!”
王振狼狈不堪地退了出去,太皇太后那可怕的眼神给他留下了
刻的印象,造成了他的心理
影,自此之后,只要见到这位太皇太后,他就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马上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事实也是如此,张太皇太后并没有放松对王振的敲打,隔三差五地便会找个时间把王振叫过去骂一顿,这种搞法使得王振痛苦不堪,足足被骂七年。
有这样的两个障碍,王振的夺权道路可谓任重道远,因此他及时转变策略,对三杨礼敬有加,每次到内阁去传旨时候,都摆出一副羞涩的表
,像刚上门的
婿见老丈
一样,畏畏缩缩地站在门外,不敢进门。
[406]
等到三杨发现他站在外面,让他进来招呼他坐的时候,他都会表现得受宠若惊,好像能够和三杨说话就是自己前世修来的福分一样,他的这些举动使得三杨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
。
然而在他谦恭的表象之下,却不断地拉帮结伙,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利用司礼监的权力安
自己的侄子王山为锦衣卫同知,并广结党羽,控制朝臣。
这位王山先生听说自己的叔伯发达了,远来投奔,得此高官,十分得意,但如果他知道在七年后,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恐怕打死他也不会来当这个官了。
三杨可以应付过去,但那个老太婆是应付不过去的,隔那么几天,王振总要被拉过去骂一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王振没有办法,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前辈是他所对付不了的。
只能等她老
家自然死亡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正统七年(1442)十月,历经四朝的张太祖太后离开了
间,王振夺权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此消散。
此时,三杨中的杨荣已经去世,而剩下的杨士奇和杨溥也已年老多病,回天无术了。
王振的机会来了。
他从此大权独揽,广结同党,不但控制了锦衣卫,还收了很多属下,其中不乏饱学之辈,圣
门徒,而要论最无耻的一个,莫过于工部侍郎王佑。
这位王佑先生曾经有一次到王振家中探望。在明代,大臣们都留有胡须,而王振没有胡须(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当他见到王佑时,才发现这位大臣也没有留胡须,便问他原因。
王佑先生是这样回答他的:(以下内容可能引发呕吐,请先做好思想准备)
"老爷没有胡须,儿子我怎么敢留呢?"
在我看来,王佑先生真正达到了无耻无界限的境界,无耻到祖坟上都冒青烟。
正是有了这些无耻之徒的帮助,王振在朝廷内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排除异己,利用杨士奇儿子杀
的事件,攻击他教子无方,最终打垮了这位四朝老臣,之后他又陆续诬陷户部尚书刘中、祭酒李时勉等不服从他的大臣,并把他们赶出了京城。
此时的王振,内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帮忙,独掌大权,鱼
百官,可谓风光无限,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最有权势的太监。
大权在手的王振并不满足,他决定做一件前
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
。
明朝那些事儿2朱祁鎮篇第四十一章
章节字数:3748更新时间:07-02-2216:31
[407]
五十年前,朱元璋先生为了防止今天王振现象的出现,特地在宫门
立了一面三尺高的铁碑,铸上八个大字"内臣不得
预政事"。
可是正所谓
走碑凉,谁写的,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
管,有没有
执行,到了王振当权,这块碑文就被当成了贴在墙上没
管的奖状,再也无一
理睬。
大家不理,王振却不一样,他总是觉得这玩意太刺眼,于是便命
移走这座碑。
如果老朱还在,他一定会把王振这小子抓起来,剐上三千刀再让他死,可时代不同了,也实在不行了。
大家第二天上朝,看见开国皇帝的手迹突然没有了,却都保持了集体沉默,他们都知道是谁
的,到最后却成了打死我也不说,打死我也不管。
朝政如此,多言何用?!
但就在王振气焰滔天之时,也有一个
就不买他的帐,而这个
也实在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吃了点亏,但王振终究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
事
的经过是这样的,正统六年(1441),当时太祖太后已经病危,无法再训斥王振,三杨也无能为力,王振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政大权,所有外地巡抚官员回京都要照例孝敬王振一些金银财宝,多少倒无所谓,但总得意思一下,表示对这位死太监的尊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此
从山西巡抚回来,别说金银,连陈醋都没带回来一瓶。王振气得七窍冒烟,大发雷霆,当即把这个
关了起来。
王振是一个做事偏激的
,对于这种明摆着不给面子的
,他是不会留
的,他本已准备编织罪名,把这个
掉。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
似乎很有背景。
不但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帮他说话,连朝中重臣杨士奇等
也为他求
,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要王振不要把事
做绝,否则就要他好看。(藩王可是不好对付的)
一贯整
到底的王振终于意识到,这个
虽然权位不高,却很不简单,是不能"
道毁灭"的,于是他一反常态,放了这个
(不放也不行)。
此
也确实厉害,他被整得很惨,却一句软话也没有说过,一直痛骂王振,一点面子也不给他,坚持和他对抗到底。大有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气势。
这位硬骨
有背景的仁兄就是于谦。
可惜在当时这样的
太少了。
[408]
抱负
掌握朝政,统领群臣虽然威风,但这并不是王振的最终目的,事实上,王振并不只是一个贪财贪权的
,他也有自己的追求抱负。
王振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
像自己的这位偶像一样,横扫千军,锐不可当。他的这位偶像就是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
虽然自己以前只是个文
(现在是太监),但却十分向往率军出征的威风凛凛,而先辈郑和的丰功伟业也不断鼓励着他。
太监就不能横刀立马么?立给你们看看!
这下问题严重了。
一个
如果饥饿就会去找东西吃,因为这是他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已经吃饱了呢?那么他就会四处闲逛,找点事
,反正闲着也闲着。
如果一个吃饱的
又找不到什么好事
,他可能就会去
坏事,实现自我价值。
王振大概就属于后两种
况。
他已经大权在握,家财万贯,权和钱都有了,这位死太监也有了新的
生追求——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应该说,有这样的志向是好的,但问题关键在于这位有志太监本身的素质如何。
就如同一个贪官污吏,平
只是贪污受贿,这样的恶行固然让
愤慨,但这并不是他们作恶的最高境界。
所谓作恶的最高境界,就是明明没有这样的才能,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硬要去
一些所谓的好事。
这才是恶
中的极品。
王振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品,他明明是个不成器的教书先生,明明是个投机的死太监,明明是个贪图权位的小
,这些我们都不计较了。但他现在居然要把自己往军事天才,战争英雄上面靠,就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偏偏当时的时局给了他这样一个不要脸的机会。
敌
出现
我们前面说过,那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马哈木有个好儿子,这话确实不假,永乐十六年(1418),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从此开始了称霸蒙古的军事行动。
事实证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有本事的,仅仅过了六年,脱欢就击败了瓦剌的其它部落,统一了瓦剌,成为了瓦剌独一无二的首领。
之后,他拥立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为汗,并开始攻击阿鲁台。
由于当年被朱棣打得太惨,阿鲁台元气不足,在与瓦剌的战斗中被击败,宣德九年(1434),阿鲁台被脱欢击败,并最终战死于大漠之中,这位曾与永乐第一名将朱棣周旋几十年的风云
物就此结束了一生。
[409]
脱欢是一个很有野心的
,他的梦想绝不局限于做一个太师,他的真正理想是恢复大元的天下,重新占据中原,但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正统四年(1439),壮志未酬的脱欢死掉了,可是明朝并没有因此得到和平,因为替代他的,是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也先。
也先是脱欢的儿子,他比他的父亲更加强悍,也更加聪明,短短几年之内,他向西攻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
明朝西北边境,他向东攻击兀良哈,正统十年,瓦剌彻底击败了兀良哈三卫,并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
真族,甚至威胁到了朝鲜。
此时的蒙古已经完成了统一,而也先与他的父亲一样,也整
梦想着恢复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绪之后,他把自己的矛
指向了明朝。
虽说也先进攻明朝报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在我看来,引起这场冲突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钱。
蒙古
很会打仗,不过也很穷,他们不种地,也不纺纱,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能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
换,另一种是抢劫。
在朱棣的那个时代,蒙古
更多采用第二种方法,来得快又方便,但经过朱棣的几堂军事教学课,以及拳脚刀剑的教育方式,蒙古逐渐意识到,继续抢下去会亏本的。
而且在抢劫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你家缺衣服,想抢几匹布,可出去几次都遇不上(
家不可能准备好了让你抢),蒙古
虽然善战,但并不是打不死。他们也只有一个脑袋,而抢劫是刀
舔血的行当,随时可能完蛋。为几匹布就把命丢了,实在不划算。
于是,在此之后,蒙古开始走第一条道路——和平发展之路。
他们开始和明朝政府做生意,但蒙古有什么生意可做呢?
不要忘记,虽然他们不搞农业和手工业,但他们也有畜牧业,蒙古部落家家户户都养马,养羊,发财致富之道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部落首领的倡议下,蒙古部落开始大量放牧,生意也越做越大,贸易的形式以朝贡为主,每年蒙古定期
京
易,经常带着牲畜千余
,皮毛几千张,浩浩
地来做生意,随行的还有使者,在我们的印象中,使者应该只有一两个
,不过蒙古部落派来的使者
数却要加个千字——一两千
。
从古至今,估计没有哪个国家派外
使节会一下子派出上千
,而这些所谓的使者实际上是蒙古的小商小贩,他们都是赶着自己的牛羊马来做搞对外贸易的。
[410]
如果就这样做生意做下去也不错,毕竟各取所需,而且明朝总是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每年都是贸易顺差。
因为手工业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规模化,而且也不用多少成本,从史料分析,当时的明朝政府也确实有抬高物价的嫌疑,各种瓷器、纺织品的价格确实有些偏高,但蒙古
也只能全盘接受。
道理也很简单,天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你想买就买,想卖就卖,不愿意就散伙!
明朝的
可以不吃牛羊
,但蒙古
不能没有纺织品,没有
常用具,所以不能散伙。
然而这看似对明朝而言一本万利的生意中,却隐藏着危机。
到了也先时期,由于需求量大,朝贡贸易剧增,本来一年只做一次生意,渐渐发展到一年数贡,每次来做生意的有几千
,牲畜皮毛和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要知道,这些牲畜皮毛都不是白送的,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东西来换,由于数量过大,明朝政府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那么多现货供应。
明朝政府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掉
了一个贸易陷阱,看似不懂贸易的蒙古部落实际上十分
明。
明朝政府终于发现,蒙古部落选择这些牛羊作为贸易品是有着很
的考虑的,因为放牧牛羊对于这些游牧民族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
放牧所需的
工成本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平
的生活就是放牧,除了这个之外也没有什么工作可
,自然也不需要统计误工费。而牛羊吃的是
,这些都是天然资源,在羊毛衫尚未流行的当年,
原沙漠化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牛羊养大后,直接送到明朝来
换东西,一
牛可以换到很多明朝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明朝的出
产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迟早会供不应求,这样下去,国家怎么得了。
而也先也以自己统一蒙古的声威和武力为后盾,玩了几招
招。
他用劣质的马匹冒充好马,索要更高的价格,此外,他还改组了自己的使者队伍,在其中塞
了大量强盗小偷,搅扰沿途居民,到了后来,他派去的那几千
几乎就不是来做生意的,而是沿路抢劫的盗匪。
蒙古部落的这一倾销行为让大明帝国的大臣们十分不满,某些大臣便有意搞点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蒙古
制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在这些大臣中,有一个
推行这一政策最为积极,相信出乎很多
意料,这
竟然是王振。
明朝那些事儿2朱祁鎮篇第四十二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