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现在你已经是举
了,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
生的真正考验——会试。龙腾小说网 ltxs520.com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
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
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
(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
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有
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
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
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
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通过会试的
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
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
,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
,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
,叫赐同进士出身。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92]
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派任官职。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
追求荣誉的途径。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
都想要的。状元也是
,凭什么不是我?!
事实也是如此,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读书
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
朝思暮想的,获得这一称号的
将成为传说中的
物,为万
景仰!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
火。
这种
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两个,一个是洪武年间的安徽
黄观;另一个是就正统年间的浙江
商辂,非常厉害。商辂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他。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
,分别是唐朝两
,宋朝六
,金一
,元一
,明一
,清两
。这些
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二十四章
章节字数:3975更新时间:07-02-2215:50
[93]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随着老百姓做官的
越来越多,世俗的名门望族势力慢慢消退,科举进士们形成了所谓的科举势力,也就是后来的文官群体,这一群体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们形成了类似黑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可威胁皇帝,下可统治百姓,十分之可怕。在此,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组织内的运行秩序。
我们前面说过,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而举
要当官,就难得多了,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实在没出息,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过几(从一到几十不等)年,官员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
翻出来,选择其中一些
去当官。这个叫"大挑"。那么大挑的标准是什么呢,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长相,选择方式类似现在的警察局认
,举
们如同嫌疑犯,几十
一队,站在吏部大臣们面前任
挑选。
这个时候,长得丑的可就真是叫天不应了,肯定是没有你的一份了,早点回家吧。
其实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啊!
选中的举
就可以当官了,这些举
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也算是上过榜的,所以他们叫做一榜出身,而进士就叫两榜出身,大家毕竟都是考试出来的,所以进士们也把举
看成自己的同类。也就是所谓清流。
这些清流们内部的秩序区分很有趣,需要详细说说,大家了解这些规则后,就能较好的理解明代中期文官集团中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
我们列举出五个官员来说明这个问题,给他们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这五个
的职务是这样的,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礼部郎中(五品),丙是刑部员外郎(从五品),丁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戊是布政史参议(从四品)。
这五个
中甲、乙、丙、丁都是进士,戊是举
出身,他们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后,他们按照秩序坐下,大家开始谈话,由于说的不是公事,自然要从出身讲起,此时戊一定会先退出,为什么呢
因为他够聪明!虽然他的官位在五
中排第二,但
家谈的是进士的事,你一个举
连殿试都没有参加过,凑什么热闹。这就类似现在开
问学历,他是北大,我是清华,您呢,总不能说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吧。这个时候上去无异于自讨没趣。而且这些进士出身的
十分喜欢讲登科时候的事
,一开
就是想当年,老子如何在殿试中应对自如等等,就如同围城里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时不时就会抛出一句。
其实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问,慌不择路爬出去的,谁知道呢。这是见面的第一步,摆出身
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进士,那就好谈了,谈下一个问题,何时中进士的。一谈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资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这就类似今天见面问
:您的哪一届毕业的啊,喔,是师兄啊,失敬失敬。当时可不是说两句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礼了,这是规矩,不管你官和年纪比对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礼。这是第二步,摆资历。
[94]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进士,也有个优等名次的问题吧,甲说:我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进士出身,丙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
这个时候丁说:我是庶吉士。
那几位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来行礼,这是因为庶吉士实在来
很大。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
可直接进
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
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
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你说庶吉士厉害不厉害?
这三套摆下来,大家心里都有了数,将来多多关照啊,科举势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排定秩序,形成强大力量的。
考上了进士对于当时的
太有诱惑力了,而考一个好的名次也有额外的吸引力,中国
讲究衣锦还乡,也就是穿着官服回家给当年的穷哥们、邻居家大婶大哥看看,这个时候,排场越大,面子就越大。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过,古代官员出行都要带一大堆
,前面有打锣的,举牌子的开道。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举牌子的,学问都在牌子上呢!
如果你是状元,那就威风了,牌子上可以写上"状元及第""钦点翰林"这样的大字,招摇过市,引得无数百姓感叹不已,抓住自己孩子的脑袋使劲晃,将来一定要学他!
二甲和三甲怎么写牌子呢,他们的牌子上会列明"同进士出身""两榜出身"这样的字,也是很多
倾慕的。
进士的牌子好写,
家毕竟见过大世面,那举
怎么办,不能写中进士,也不能写两榜,放心,办法是
想出来的,举
出门的时候,由于可写的不多,他们充分发挥了创造力,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乡试中举的,就写个牌子"丁寅举
",再想想,老子在县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点,但也是官嘛,于是第二个牌子就写"某县主簿",此外还有什么何年何月被表彰过,有何政绩,都可以写上去,反正能骗骗老百姓就行了。
正是这样的诱惑,使得无数
前仆后继,向着官位前进,可正如前面所说,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朱元璋早就为他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让无数
陷
极端的痛苦中,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这道关卡就是八
!
[95]
八
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八
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
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像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
发挥,八
文分为
题、承题、起讲、
题、起
、出题、中
、后
、束
、收结几个部分,其中
华部分是起
、中
、后
、束
,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
,所以叫八
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
不浅,很多
都是一边写一边
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
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
,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
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
才?
八
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
立言,要按照圣
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
是谁呢——朱熹。
这位差点成为朱元璋祖先的圣
到底是什么货色呢,他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
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这样的一个
满嘴仁义道德,按说应该是个道学家,但他还有一个
好,就是扒灰(不懂的可以去查书),搞大了他儿媳
的肚子。有这种行为,称呼他为禽兽也很贴切。
就是这么个败类,居然被当成圣
,他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
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天可怜见!朱圣
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
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简直是一种折磨!
[96]
下面我们将从制度上回来,看看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遇到了什么新的麻烦。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
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
,可以说这些
是朱元璋同志起家的班底。当时的
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有的朋友问道,李善长何许
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确实,他好像很少出面
什么大事,这是由他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此
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办理,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
,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
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
自有恶
磨,有敢专权的,就有敢分权的,淮西集团很快就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这个集团的首领就是刘基。
这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也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