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五彩,瓷器釉上彩的一种,就是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
窑经6oo-9ooc温度烘烤而成的一种瓷器。
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
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以青花代之,称青花五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以嘉靖、万历五彩为代表。
大量采用釉上矾红和釉下青花二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多用黑彩或赤褐色线勾描纹样
廓,画面浓重艳丽。
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负盛名,除常用的红、绿、黄、褐、紫彩外,还新配制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广泛应用,使之色彩更为瑰丽多姿、浓艳夺目。
康熙五彩除在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色颜色釉器及各种瓷地上施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
彩的特点是色彩绵软柔和,俗称软彩,五彩的色泽明亮,所以康熙五彩又称硬彩。雍正时期,
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所见多为小件器,画意较
细,不似康熙五彩粗犷豪放。乾隆以后则基本上不见单独的五彩瓷器,而多与
彩、珐琅彩等并用。
最知名的五彩作品就是明成化斗彩
缸杯,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在直径约八厘米的撇
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
廓线后,上釉
窑经13oo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
窑低温焙烧。
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
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
昂首傲视,一雌
与一小
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
玩逐。另一组绘一雄
引颈啼鸣,一雌
与三小
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
趣盎然,后世多有仿制。
清三代皇帝多次让景德镇御窑仿制,都没有成功,亲笔题诗: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
缸最为冠。牡丹丽
春风和,牝
逐队雄
绚。
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独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
成化皇帝热衷书画,有次他欣赏宋代
画的《子母
图》,看到母
带着几只小
觅食的温馨场景,非常有感触,就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七言诗,表达母
对小
的呵护之
。
也许正因为如此,成化皇帝萌发要做成化斗彩
缸杯的心愿。另有学者分析说,画
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成化元年是
年;再一个就是“
”和“吉祥”的“吉”谐音。
最早载有明代成化斗彩
缸杯价值的明代万历《宗实录》中写道: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
缸杯一双,值钱十万。
另据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其中十万之值与白银百金相近,值钱十万应指
缸杯的价值等于当时流通用的铜制十万枚制钱,价值连城。
1999年4月苏富比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
缸杯,拍出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成为当时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
最高记录。
2o14年4月8
,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
缸杯8
在苏富比重要瓷器及工艺品春拍上,以28124亿港元成
价刷新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买家为刘益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