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所有的皇帝还不全像法国大革命中被推上断
台的路易某世那样无法无天,大言不惭:“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煤山(今景山),是崇祯的断
台——他聪明之处在于提早自缢了。他的死,回避了观众,也就减少了几分羞辱。崇祯绝对预料不到朱明的千秋基业会毁于一旦,他生前未来得及替自己挑选陵址。只好借田妃墓为其葬身之地。陵前的功圣德碑,尚是清朝皇帝替他树立的(惺惺相惜?),碑文自然也是补写的——其实,这败家子有何功何德可书?在十三陵中,思陵不仅形制特殊,而且亦显简陋。犹如落
之苍凉。思陵之“思”,除了徒劳的思念之外,还应有反思之意: 亡国之君,确实应该在地狱中好好反省反省了。后世的帝王,更应视思陵为警戒:凡事皆应三思而后行——否则会死得很惨的。可惜,大清王朝虽曾给思陵立传树碑,并未真正地汲取教训。其结局并不见得比大明好到哪里。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到八国联军攻进紫禁城——两度使皇帝(咸丰与光绪)落荒而逃,真够窝囊的。至于昏庸的慈禧太后(中国特色的埃及妖后抑或叶卡捷琳娜
皇),不只对亡国负有罪责,而且俨然已卖国了——割了多少地,赔了多少款,签署了多少丧权辱国的条约?等于把祖传的长城都卖掉了——长城这一威武、尊严的概念已名存实亡,长城在晚清,纯粹是消极的摆设……
十三陵是十三位皇帝的
阳宅。也可以说,是他们死后所拥有的地下皇宫——另一种意义上的紫禁城?
他们终究要搬这么一次家。
给皇帝搬家可真够费事的。金棺玉床,宝鼎香炉,霓裳羽衣,铜车石兽,甚至连铺盖卷都不能遗漏。还有数量惊
的“零花钱”——随葬的货币。一切的一切,皆遵循视死如生的礼制。
以定陵为例,仅建设费即达白银8oo余万两。更别提其余无价的殉葬品了。
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皇帝的幽灵,若是在金碧辉煌的地宫行走,一定会觉得很舒适吧?
只可惜我们无法了解到他死后的感受。
每次参观已发掘的定陵呀什么的,我都怀疑自己进
了皇帝
森的梦境,忍不住打一个冷颤。而回到地面,我会加倍地热
民主时代的阳光。做一棵野
、一片绿叶也是幸福的。
皇帝即使死了,我也不愿成为他的邻居。就让他继续孤家寡
吧。既然他生前享尽了喧闹与繁华,此时尤应好好品尝孤独的滋味。就让他的游魂永远与路两侧的石
石兽作伴。
秦始皇修骊山墓,杀工匠灭
,因而所有的秘密惟独沉默的兵马俑知晓。在十三陵,昭陵一侧,有月牙城——俗称哑
院。玄宫封门之后,设计师及装修工皆被关在这里,强迫服药,全部变成哑
,有
难言。据说这一招对防范盗墓很有效。况且比杀
如麻的秦始皇已进步了一些,文明了许多。
岂止工匠,石
石兽乃至十三陵本身,不都是历史的哑
吗?雕栏玉砌,西风残照,一律哑
无言。
皇帝活着时听不见逆耳的忠谏,死后所需要的,同样是一群哑
。他希望自己是众多愚民中惟一的智者。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
命!帝制最终被推翻,乃是民众之觉悟。
今天,面对这沉默的世界,我算是尽兴地耍一回“贫嘴”了。也真正体会到被解放的感觉。
十三陵,你听见
隶的控诉了吗——我愿意作昔
的
隶们的代言
。
我代表那些累疲的、冤死的、被愚弄与
役的灵魂,发出迟到的吼声。
终于,可以把皇帝的坟墓踩在脚下了,把它当作被推倒了像的
庙一样来参观——不再叩
行礼,不再歌功颂德,不再示
效忠……而更多的是在
思。膝盖与筋骨不再扭曲、疲软,方可以平等地打量这一系列被从圣坛上驱逐下来的
,这一系列遥远的“半”。透视皇帝也就等于透视历史,透视我们自己——曾经怎样屈从于耻辱的命运,曾经怎样无奈地牺牲,牺牲自己的劳动也牺牲自己的
感……
在帝制被废弃之后,才真正迎来属于无论者的春天。
十三陵早已断了香火。
除明十三陵外,北京附近的帝王陵尚有金陵、清东陵(位于今河北遵化)等等。
位于西南郊房山的金陵,系金王朝(1115—1234年)的皇家陵区,葬有金代始祖至章宗17个皇帝、后妃及诸王,是比明十三陵早约4oo年的北京第一个皇陵区。如今,地面建筑已倾颓于荒
石之间,惟有地下宫殿仍封存于延续了近8oo年的黑暗与秘中。
乾隆谒天寿山十三陵时,曾说:“我国开创之初,睿亲王以我师克取辽东时,明之君臣惑于星象谬说,疑金代陵寝与本朝王气相关,将房山县金陵拆毁;是以尔时亦将定陵享殿撤去,停其祭祀……”(见《皇朝文献通考》)说明相信风水的万历皇帝为防后金(清)崛起,曾对其祖坟加以讨伐——金、清两代有种族渊源。清兵
关后,作为报复,也焚烧了明陵中万历的定陵。以牙还牙?封建时期改朝换代,政权更叠,属于“狗咬狗”式的斗争,而刨前朝皇帝的祖坟,相当于
胜利法之一种。冤冤相报,复仇的矛
居然也直
间,无法躲闪……皇帝死后也无太平。
至于清东陵,民国时曾遭某贪财的军阀盗窃,估计动用了工兵与炸药。此乃声势最大的一桩盗墓案。墓内的宝物被席卷一空,下落不明。恐怕已悄悄地拍卖,用以补充军阀混战的弹药开支?其命运连明十三陵都不如。慈禧太后毕生忙于赔款割地,死后连自己的坟墓也无法保住。
凡此种种,皆离殷鉴不远。未能以史为鉴,必将重蹈覆辙。明思陵如此,清东陵亦如此。明清两代,皆从紫禁城出发,雄心壮志,宝马玉乘,全部沦陷在荒野……
十三陵的路两侧,树立着面面相觑、夹道迎送的石像群:有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两对(分别采取立姿与坐姿),以及武将、文臣、勋爵12尊。一支葬礼上的仪仗队,自明宣德十年(1435年)就开始执行圣的使命:守护皇帝的幽灵。至今无
为其换岗,喊出解散的
令;它们再累、再辛苦,也必须坚持。
从这庞大的身影中间穿过,能察觉到目光的注视。我算是明白了:所谓历史的甬道,是由什么构成的。即使意识不到自己在检阅着往事,也能感受到正在接受往事的检阅。说实话,我比这群变成了化石的卫兵更紧张,也更有使命感。
真想对着空气大喊一声:稍息!或者索
更彻底点:向后转——齐步走!可它们能服从我的指挥吗?这是最典型的
隶的化身——只忠实于那惟一的上帝。
真想用一个手势,就能解除笼罩在其全身的符咒,把沉睡的石
唤醒——难道,你们甘于成为永远的牺牲品——就不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
吗?可我的任何动作,都是无效的。我挠不到石
石兽的痒处,无法将其从无期的徒刑与顽固的桎梏中拯救出来。
真想啊,真想策动一次对于时间的反叛。
谁说石
是没有感觉的?谁说石
的意志不会崩溃?谁说石
身上承袭着死所下的结论?
在十三陵,我发现了一群“多余的
”。
由此而联想到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以及簇拥在其周围的那著名的“地下军团”。
十三陵的石像群,是走出了地面的兵马俑。虽然数量少多了,可执行的任务大抵是相似的。
所有的皇帝,对死亡都充满了恐惧。甚至死后,也需要形形色色的保镖——泥做的,陶制的,抑或石
雕刻而成的……它们对于活
的世界是多余的,对于皇帝的“死魂灵”却是必需的安慰。
泥土与石
,毕竟比血
之躯更驯服、更接近永恒。兵马俑是不会造反的。甚至,都不会抗议皇帝的愚昧。
从秦始皇的陶俑,到十三陵的石像群,都在用紧闭的嘴唇,传唱着一曲无声的保镖之歌。一支沉默的合唱团。一群注解着封建时代的哑
歌手。
很遗憾,我不是其同类。我不是聋哑
。作为十三陵石像群的目击者,我有这么多的话要说……我想打
这亘古的寂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