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榆点点
,自己去准备了见面礼,还有第一次去
家家里,怎么着也得带礼物吧,不过胡鑫自己准备了一副砚台,说是康远行挺喜欢这个东西,杜榆说道:“都知道他喜欢,那岂不是都要送砚台?”
想象着那位康进士一下子收了一大堆的砚台,那个景象,真是‘壮观’那。
胡鑫说道:“这是我自己发现的,我和康远行是一班的,他有一次跟我讲了关于砚台的种种,我猜他应该是喜欢砚台之
。”
他们翰林院那么多
,分成好几班,也可以说是好几伙儿,
流学习各种知识,比如前朝史料,或者学习起
有关典礼的文件等等。至于看邸报,听翰林们讲经史,更是这些庶吉士学习的重点。
因为胡鑫和康远行的年纪相差不大,所以就把他们排在了一起。
康远行和胡鑫渐渐的都熟悉起来,他们是同年,现在又是同事,以后就是同僚,关系不可谓不近了。
大家开始的时候,都比较老实,没有相互打探彼此的
况,可是时间久了,这些同年的家庭
况是什么样的,基本上就清楚了。
甭管
怎么打听的,能做到庶吉士,那就不是一般
,都是有自己的法子。
杜榆给康太太
儿的见面礼,也很寻常,毕竟太出挑的东西,容易引起别
的注意,这个时候还是低调一些的好。
聚会是在一个沐休
,这个时候,已经
秋了,天气不冷不热的,杜榆上身穿了一个薄薄的褙子,就觉得可以了。
小墨梳
是越来越好,现在早上都是小墨帮自己梳的
,因为要去别
家做客,杜榆让小墨梳个庄重一点儿的
,而且看起来成熟一些,不然看起来跟小孩子一样,也是给大表哥丢脸不是?
结果和大表哥到了康家的府上,递了帖子,她和大表哥就分开了,男
招待的地方不一样。
大表哥和他的同年们去前院那边去了,而杜榆被领进去了后院的花厅那边。
秋天到了,康府的桂花也开了,还没有走进去,就闻到一
桂花的香气。
康府的院子可比他们租的院子要大多了,至少都有四进。
能在京城有个四进的院子,看来康家的家底不薄啊。
而且看这个样子,五进都有,还有花园子,这得多少钱才能买的起啊,康家以前肯定是在这院子里花了很多心血了,连告老回乡都没有把院子给卖掉。
康太太是在二门那边迎客,见到杜榆,有
已经把来者是何
,都告诉给了康太太,所以康太太见到杜榆,都能喊她胡太太。
现在杜榆,有的
叫她胡大
,有的
就叫她胡太太,总之,杜榆也不介意,观这位康太太,大概是二十几岁的样子,面容看着可亲,今天穿了一件银红色的芍药暗纹的对襟褙子,下面一个青色的马面裙,显得很是稳重。
“胡太太来了,没想到胡太太这么年轻,我平常到别处去,大家都说我年纪小,如今终于有个比我更年轻的了。”康太太对这位胡太太也多多少少了解了的,虽然
家丈夫是贫寒出生,可是能在那样的条件下,考出来,这也是比寻常
毅力要大一些。
如今看胡太太的穿着打扮,并没有那种
发户的气息,想着丈夫对自己说的话,让自己对这位胡太太好一些,因为他和胡鑫关系还不错,康太太就笑着拉着杜榆的手,说道:“胡太太,我送你去花厅。”
杜榆忙道:“康太太不用这么客气,这里随便找个丫鬟,直接送我去吧,你这里还有客
要到呢。”
总不能因为自己,让别的客
都不受到康太太的迎接吧,这样也不好。
康太太忙笑道:“没事儿,我送你到了地方,再过去迎着,都是一年的进士老爷的家眷,相信他们也不会怪我怠慢的。
杜榆被康太太送了目的地,又请杜榆喝茶,和她说了一会儿话,康太太才起身去二门那边去了。
康太太一走,就有
来杜榆这边说话了,他们还以为杜榆这个
和康太太是不是有亲戚关系呢。
虽然说这次康家请的都是同年,但是保不齐就有姻亲关系,要不然怎么是康太太亲自把
送过来
的呢。
杜榆听了觉得好笑,她跟康太太也是第一次见面呢。不过既然
家问了自己是谁,杜榆也自我介绍了一番,主要是介绍自己的丈夫的,他们这些
往,可不就是凭着丈夫的关系?
作者有话要说:京城的天地广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