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提笔作文,十岁因公然指出陛下错误被封为太子,十六岁随太傅南下救济流民,十八岁铲除江南一带贪官污吏,整顿民风,二十岁捐俸银,修水库。
桩桩件件说来,无一不是丰功伟绩。
陆一跟在太子身边十余年,自是知道殿下心中所念所及,转念一想,他忽地明白为何宫中要急于定下太子妃。
这要是按殿下
子,等找到太子妃,得等到猴年马月去。
芳林园内诸多贵
着
致衣裳,
珠簪步摇,金为饰,玉点缀,笑的娇羞妩媚,俨然不知已经被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兴许是没说够,又换到阁楼另一旁品
论足,甚至连生母淑妃布置的芳林园都没放过,话语中无一不透露着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陆一听傻了眼,好半晌才找回理智,他摸摸鼻子,尴尬道:“殿下,今儿可是淑妃娘娘特意为您设的接风洗尘宴……”
您就少说几句,是这个理行了。
还有,今儿是让您来选姑娘过门的,不是让您来数银子的,长点心不好吗?
谢濯似是猜到陆一心中所想,抬手理理袖子,掀了掀眼皮道:“要不是她跑到父皇面前哭闹,孤才不会来。”
这个“她”,就是太子的生母,淑妃。
三月前,太子请命微服私访,体察民
,民间桩桩糟心事正令他心中烦
,偏偏淑妃又挑这个节骨眼说设宴,当即想都没想一
拒绝。
淑妃被儿子拒之门外,脸面无光,跑到昌安帝面前一顿哭诉。
昌安帝向来最重孝道,时常对诸位皇子耳提命面,闻此想都未想,当即一道命令召谢濯
宫,让他赴宴。
两
正说着,有侍卫奉淑妃之命前来请他过去,谢濯皱了皱眉
,不
愿的下了楼阁。
没走几步,他顿了下,问陆一:“方才你还说了什么?”
陆一眼珠子转了一圈,讨好笑道:“没什么,兴许是您听错了。”
“孤不聋。”
“……”陆一笑僵了嘴角。
是,您说的都对。
……
谢濯到殿内时,已经坐了不少
眷,都是经过淑妃初次挑选后方才让
邀来的。
大宛向来民风开放,男
之间并无大防,少
们看着走进来的太子,脸色微红,耳垂发烫,忙低
绞着手中帕子。
谢濯扫了一眼,收回目光,满堂的脂
味令他有些不自在。可多年的教导修养不容他做出有失身份的事
,行过礼,走到淑妃身旁坐下。
宴会的内容枯燥无味,基本上都是淑妃和几位夫
在说话,谢濯偶尔应和几句,吃吃酒,看看景,耐着
子一直坐到宴会结束。
淑妃见太子无心选妃,心里止不住的
着急,她素来与这个儿子生疏,兴许是为了补偿又或许是别的,这才想让谢濯今
在宴会上挑个心仪,却没想到
家压根不理会她的
意。
面对乌泱泱的众
,她只好压下心
不快,挑了几名姑娘说说话。
不知是哪家不识趣的说了句“沈家三姑娘”,殿内顿时鸦雀无声,纷纷使着眼色。说话的那贵
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被身旁的夫
忙打着圆场,只觉脸皮燥热,后随意寻了个理由离开。
一阵静默后,殿内又恢复到了之前的热闹。
谢濯把玩着腰间玉佩,不知在想些什么,连淑妃问的话都没听见。
一场宴会下来,母子二
关系愈发的僵硬。
淑妃嫌儿子不识大体,谢濯嫌淑妃多此一举,直到宴会结束,众
散开,都没再说上一句话。
宴会结束后,谢濯站在芳林园外的石阶上,目送淑妃轿子远去。
夜色婉约,月影如钩,青色的瓦砖渡上一层凉意。
谢濯盯着影子瞧了会儿,决定走着回去。
街上正有孩童玩耍,牵着大
的手要买糖
吃,一片热热闹闹。谢濯听着小贩的吆喝声,不免嘴角露出笑意,他喜欢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样子。
陆一不知他在笑什么,倒是瞧上了孩童手中的糖
,道:“殿下,听说这老师傅手艺特好,连一天卖的量都是固定的,错过可就没有了。”
谢濯盯了半晌,转身离开,“糖甜牙疼,也就小孩子会吃。”
陆一早就习惯这般,不赞同道:“那可不一定,瞧瞧这长队如龙。要属下说,您啊将来最好别在里面。”
“就算孤要吃,也是你去排队,与孤何
?”
“……”陆一无语望天。
跟了殿下这么多年,他竟是还没摸清套路,瞧瞧,说着说着就把自己绕进去了。
街上
来
往,熙熙攘攘,小茶馆内正三三两两聚堆说着闲话,嗓门大的生怕旁
听不见。
“听说太子已经回京,那岂不是眼见着要跟沈三姑娘完婚,妙啊!”
另一
嗤笑:“兄台可莫要说笑,当朝太子温文尔雅,仪表非凡,应要娶个门当户对的才是。虽说沈三姑娘也是世家出身,可论琴棋书画,谈吐礼仪却还是差了不少,哪有半分东宫太子妃的气势。”
先前那
嚼着颗花生米,不屑道:“这会儿倒是耍起官家腔调来了,先前也不知是谁,只是在街
铺子瞧了眼三姑娘,便魂不守舍,
到沈府外闲逛,一去就是好半天。”
“你……休要胡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