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店长努力增加营业额,盈利越多她工资越高,光明正大靠自己能力提升工资,有多大能力使多大劲儿。
沈鱼跟余婶子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没有直接说以后就给你分店分红。
他给了余婶子两个选择,一是还是拿工资,原先的八十块钱,给她加到一百二,相当于提升了百分之五十的工资。
不过这工资也不是白加的,调余婶子去新店开荒,
生地不熟,一切从
开始,肯定不如在老店轻松。
而且新店离家远,坐公
车过去,也得四十分钟以上,加起来就是一个多小时。
从公
车站回家,还得走十几分钟,每天光上下班,就得两个小时在路上。
这可不是后世城市城市规模
益扩大的时候,这会儿上班的,真是就近。
因为有正职的,要么是机关单位的,要么是工厂工
,或者医生老师这一类。
不管是哪种
况,单位一般都分房子,那些职工楼家属院,都离上班的地方比较近,通勤时间短。
新店如果想跟老店一样,晚上也开门做生意,那下班时间就比较晚了。
到时候回家的公
车都没了,别的员工还能就近招工,
晚班。
余婶子和杨婶子一个店长,一个后勤总管,
都没得
。
住的地方,沈鱼可以安排,那一条街上他买的不止一套房,腾一套出来当职工宿舍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可这样一来,这两位婶子就只能周末的时候回家,这个问题沈鱼也提前跟她们说清楚了。
这方面余婶子和杨婶子都表示没问题,余婶子家三个娃,大龙上班,二凤读高中,住宿,就小虎还在读初中。
不过翻年小虎都十四了,这个年纪的男娃,早就不需要大
照看。
况且,余婶子表示,现在家里
子好过了,打算把大龙
从乡下接过来。
以前她们家条件不好,老
也不愿意来,觉得给他们添负担。
现在她要是在外
上班,把老
接过来,一是家里有个长辈能撑住事儿,二是老
年纪大了,想孩子。
杨婶子那边就更简单了,丈夫一直在家,孩子有
照看,只要能挣钱回去,就是对那个家最大的帮助。
余婶子听说沈鱼要给她涨工资,而且一涨就是四十,当然十分欣喜。
不过她现在历练出来了,没有急着答应,沉稳地问:“第二种选择呢?”
“不设基础工资,给你分红。”沈鱼解释道:“你担任店长期间,每个月分店净利润的百分之一,就是你的工资。”
这个比例是沈鱼根据总店收益得来的,总店现在一个月净收益在一万五左右。
分店刚开业,具体什么
况还不知道,有可能不如总店,但是也有可能比总店生意更好。
因为分店在市中心,以
流量论,其实总店是比不过的。
总店虽然离机械厂近,可价格决定了周边的
不会天天去吃,偶尔打个牙祭。
但分店就不一样了,全城的
都有可能去附近,去百货商店买东西也好,去邮局寄信也罢,只要经过,就是潜在客户群。
分店只要能达到总店的收益水平,那余婶子作为店长,一个月就有一百五,比沈鱼给出的固定工资高三十。
余婶子当了那么久总店店长,心里有一笔账,大致清楚总店有多赚钱。
那些钱每天从手上过,不是不羡慕,可她脑子清醒,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现在她家能有这样的好生活,多亏了沈鱼,她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事。
有时候看见那么多钱,眼红,她就想
家银行的员工。
每天经手的钱比她还多,怎么就能克己奉公,她比
家品德差还是咋滴。
这样一想,好胜心强的余婶子就啥念
都没了。
现在沈鱼跟她说,给她分红。
听起来百分之一好像没多少,可余婶子粗略一算,不由倒吸一
凉气。
只要不比总店生意差太多,她的工资就只有涨没有掉,只看涨多涨少。
要是能跟总店一个水平,一个月就是一百五,差点儿翻倍的涨,一年就是一千八!
要是分店生意好,这不是没有可能,总店生意就越来越好。
如果生意好,一个月再多一些,每多一千,她就多十块!
至于分店会不会没生意,余婶子完全没考虑这个问题。
不可能的,怎么会呢?她在沈记也
了一段时间了,每天客
都很多,尤其是饭点儿,
满。
换到市中心去,总不能客
的味觉就换掉了吧,她们做的好吃,怎么会没
来呢?
这笔帐算得余婶子心跳加速,嗓音发颤:“我、我选第二种。”
沈鱼挑眉笑了:“决定了?”
余婶子用力点
:“是,我要试试。”
她的努力将决定她的工资,付出不再是固定的收益,每一份努力都有可能收获更多,这让她斗志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