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扁平”的世界还有易
难立的特点。特别是自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敬畏感随着上帝一同消失。叛逆比服从更流行,权利比责任更动心,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在获得解构主义一类学术装备后更是见立必
,逢正必反,打倒一切。这一过程削弱了上帝与王权,清算了教条与伪善,其功绩不可低估;但无政府式的激进狂飙若无解药,其结局必是相对
等同虚无
,民主化等同民粹化,任何共识难以搭成,真理永远缺位。真理也许还是有的,但在很多时候只剩下每个
那里“我”的真理,即自恋、自闭、自利的各种强辞,甚至是专职扒粪的哄客四起——这不过是社会沦
一片“原子化”散沙的文化表征。圣
、先知、导师一类从此不再,文化成了一地碎片和自由落体。一个个公权政府在这样的逐利时代也更像个总务处,无心也无力充当
旗帜,无心也无力实施有效的社会调控。避骂自保的公关活动已够他们忙的了,讨好票源和收买民意已够他们累的了,他们哪还有建构民族与
类
的远大抱负和坚定行动?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旦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一个扁平的世界就是没有方向的世界,是无
度和无高度的世界。即使有成打的托翁和莎翁再世,他们通常也形同刺猬而不是狮子,是暗燃而不是火炬,常常隐在主流受众的视野之外——在生态、经济、政治等重大危机
近之前,在民众的真理渴求大增之前,
况大体如此。
这个时代当然还有文化,有文化运动与文化冲突,也不乏
番登台的文化偶像。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圣
、先知、导师不同,很多现代文化偶像形式大于内容,迎合多于独行,公关造势优于埋
苦
,成功获利重于大道担当。这些
不过是营构一种虚假的方向,在无方向时代满足一种偶像消费,其中既包括对偶像的适时狂拜,也包括对偶像的适时狂毁。在这里,狂拜或狂毁只在一念,无须
思熟虑和身体力行,因此所需偶像不必经久耐用,隔数月或隔几天就更换一个,实为摊档上的寻常。正因为如此,很多偶像不得不焦灼难安,不得不到处奔走,拼命保持公众能见度成了他们的殊死搏斗,也成了他们与以往大师的明显区别之一。一个个豪华大片就这样火了,又冷了;一个个惊世的主义就这样火了,又冷了;一个个让
开心的狂生或
就这样火了,又冷了——到后来,很多
参与围观纯粹是为了有权开骂,争相点击只是为了自秀高明和比拼刻薄,于是火就是为了冷,或者说火本身就是冷,感官的火在另一面就是心灵的冷。每一个
最大的敌
其实就是自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二八年的统计报告显示,高达百分之四十七左右的公众已经不信任或不太信任网络。美国佩尤研究中心二四年的调查统计显示,媒体公信力一直下滑,比如对cnn信任值已跌至百分之三十二,即大多数
持怀疑态度。有意思的是,这一类文化产业不正是公众用高点击率、高收视率、高票房额等热心喂养起来的么?不都是文化市场上的成功典范么?
时值二十一世纪,
类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由选择权,但为什么从这时起
类倒变得如此犹疑不定、六无主、手足无措、茫然无计,竟找不到自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如果
类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消费中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那么这种所好即所疑、所乐即所轻、所
即所憎的左右两难,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
死机?如果
们在这个美妙时代里什么都想要,好事都占全:既要狂喝海吃又不要卡路里,既要挥金如土又不要储蓄,既要享受周到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又不愿缴税(见二一年一月二十七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句话,既不承担任何责任又奢求什么东东来为自己承担全部责任,那么这种“减肥可乐”式的文化幻想,是不是注定了最终的一无所有?
也许需要重新启动,重新确定一个方向。
一个重建
价值的方向。
这需要很多
的共同努力,重建一种尽可能不涉利益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即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是的,在这里我愿意重新使用“教化”这样一个词,在
类几百年来钟
于“自由”一词以后,在有效教化与宽幅自由互为条件的诡历史之中。换句话说,“自由”如果要避免死亡,正需要“教化”的救赎。今天的教训是:没有教化的自由已经成为了另一种灾难。
2009年11月
*最初发表于2010年《扬子江评论》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