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木的课已经上完了,主要工作就是在
康复中心实习,自从收到“涂鸦和勿忘我”,他以论文为由跟单位请了七天假,努力寻找名单上的十一个
,核实他们的
况。
这件事不太容易,主要原因是他一直都不太合群,还有高处不胜寒,他在很多校友眼中是跟“疯子”沾边的“天才”,毕竟一年跳三级太恐怖了。
在这种
况下,他如何为了调查别
有没有“涂满”这种习惯而去跟别
“做朋友”呢?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分外想念那个
,自己不擅长的他最在行,自己不愿意做的他义不容辞。
凌云木有意将调查过程省去,但孟小波急于表现:“师兄,查别
这种事我最擅长了,你当时是怎么查的?为什么不找我啊?”
“你怎么查?”
“这幅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填满’对吧?那就看他们平时的习惯,比如课本上、
稿纸上,如果真的有这么个
,一定会有所体现的。”孟小波一脸愿效犬马之劳的模样。
“你说的没错,虽然画者未必在这十一
当中,但一定有
跟画相关。不仅要调查他们的书写习惯,还需要旁敲侧击,调查他们当年高考时经历过什么。”
“师兄,你查出来了吗?”
“没有。”
“没有
有‘涂满’的习惯吗?”
虽然凌云木用的方法很笨,但很实在,能实实在在地证明这十一
当中并没有
有这种习惯。这十一
当中,有三个学过美术,有一定的基础,其中一个特别优秀。剩下的八
没有基础,也很少即兴涂鸦。
寻找画者这条途径可以排除了。
凌云木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得更全面,因为制造十一场“相识”这种事
对他来说还是太勉强了。不仅如此,那十一个
并不都是乖乖孩子,有
甚至逃课了三四天,
影都找不着,有
参加各种赛事,有
在外兼职特别忙。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凌云木心里焦急,决定用一个直截了当的方式,抛出诱饵让目标主动上钩。
他将涂鸦复印了一份,写了一则《寻
启事》。
尚未证明涂鸦是否牵涉到命案,这样做很可能会打
惊蛇,但凌云木觉得这样做利大于弊。
孟小波忽然惊醒,“师兄,我想起来了,我在布告栏中看过那则寻
启事,当时只觉得画很怪、很丑,就没放心上。竟然是你贴的?”
寻找一幅丑画的主
,确实令
费解,凌云木因此接到几个骚扰电话,
费了点时间去验证。
“有结果吗师兄?”孟小波着急死了,他从师兄的慎重中看出了“涂鸦与勿忘我”的重要
,很想快点知道这件事跟替考案有什么关系,太折磨
了!
为了不牵扯旁
,凌云木并未告诉孟小波“七天期限”这个细节,否则,他现在可能会更焦急。
凌云木说:“有,有结果。”
“天哪!我
皮疙瘩都要起来了,是凶手联系你了吗?”
“孟小波同学,说话一定要严谨,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不能将任何
称为凶手,专业称呼是嫌疑
。”
“我错了师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