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了一通,没
跟她说下去,倒是一个个都说起新社会的好来了。新社会
能顶半边天,能出来工作了,新社会
孩子也能念大学了。说得热火朝天,反倒把那婶子晾在一边了。
苏烟搞定了工作的事,心
好,等回家了,有照着菜谱做了三个菜,两个荤菜,一个麻婆豆腐。豆腐是去
家里拿的,是徐婶介绍的,花了两毛钱买了一块儿。苏烟开始不敢:“徐婶子,这不是违法的吗?这不是扰
市场吗?”
徐婶就笑她傻:“且不说我跟这家有点亲戚关系,就说是送的,谁知道你给没有给钱?就说黑市,你去火车站哪儿,多的是
买粮食卖粮食呢?”
苏烟问:“那火车站倒买倒卖的,就不怕警察抓吗?”
徐婶子道:“这就是抓,也不能
都抓啊,这年
,警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苏烟点点
,心里想着可不可以拿空间里面的粮食、猪
去换点东西回来,她的工资是只能勉强养活小刚、燕子的,等他们大了,念书念高中之类的,恐怕就不够用了。
那个时候,80年代应该已经改革开放了,收一点瓷器花瓶什么的应该很值钱。金条之类的东西,苏烟是一万个不敢碰的,陆家本来就敏感,金条就更敏感了。
吃完了晚饭,苏烟又拿了小刚的课本教两个
认字,他们两个
很聪明,十几个字一个小时就全记住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苏烟就早早去厂里面
事科报道了,她去的时候还没
,拿抹布把桌子都擦了一遍。渐渐有
来了,她先前同徐叔打听过
事科都有什么
,因此见了面倒能一一叫出姓名,见他们进来也一一大方问好。
事科说来有十一个
,一个
要退休了,一个
怀孕生孩子去了,等出了月子才能回来上班。跟苏烟一个办公室的就一个冯姐、陆叔、大言,曲解放。科长又在另外一个办公室了。冯姐叫冯春英,三十来岁,原先是村里的
主任,是跟着他她丈夫的关系才调来机械厂工作的,圆脸,
长得周正,笑起来爽朗,一见苏烟就拉着她的手问她家里
况怎么样,母亲的病有没有好一点。
苏烟回答:“我妈的病还是老样子,不过在医院好歹有医生。”冯姐就点
:“不止有医生,好歹饿不着。”
陆叔大概四十来岁,不过
发已经白了,衣裳洗得发灰,不过料子是极好的,一点补丁都没有。
他这个
总是默默无闻的,苏烟同他打招呼,他也只点一下
,就径直走过去了。苏烟原先以为是对自己有意见,后来发现他不单对苏烟这样,对厂里其他
也这样,工作间隙也从来不同别
闲话,总是独来独往。
开始苏烟以为他是社
恐惧,后来冯姐告诉她:“英子,那老陆你别走得太近了,他的问题比你的严重多了,你也就是别
说说闲话,你爷爷虽然是富农,但是划分成分的时候早就去世了,父母都是正正经经、根正苗红的革命工
。他就不一样了,他家里有
去台湾了。”
苏烟惊讶:“台湾?那岂不是……”后面的话没说出来,冯姐点点
,给了个眼色:“你呀自己知道就行!”
苏烟点点
:“谢谢冯姐提醒我,我这几年没回家,厂里的事儿很多都不知道。不过,他家里这种
况,怎么还能当工
?”
冯姐道:“他是建国前就待这厂里的,还是经理呢,他会技术嘛,那个时候政策好,就叫他留下来了。”她后来又小声道:“这政策是要变的!”
苏烟当然知道政策是要变的,而且是大变。
另外一个叫大言的,全名富大言,二十六岁,比苏烟大四岁,他是市里边领导的亲戚,是个关系户,只有初中学历,他寻常一个星期也只来一两天,有时下午来,有时上午来,不过也没
说他,科长还说他身体是时常不好的,叫办公室里的其他
多帮助他。
冯姐不
不阳的说:“科长,这身体老不好,该去医院看看啊。这假条也不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