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目光的注视中,卓亦忱不负众望地用刀稳稳地划过整块方
,当锋利的刃
终于从豆腐
的另一侧冒出
之后,卓亦忱收住刀势,然后移开左手。
只见乌黑发亮的玄铁刀面上,紧贴着一片极薄的豆腐
,兴许比纸还薄。而且,它几乎是粘在刀面上的,可见其不仅轻薄,而且刀
必然异常平整光滑。
看得惊叹不已的二刀帮手堪堪回过,赵菡意识到自己协助职责,便立刻伸出双手把那片薄
从刀刃上小心翼翼地取了下来,放到洁净的瓷盘里。底下的众
到此刻才回味过来,齐齐赞了声:“厉害!”
随后,所有刀客都不停歇,擂台上一阵刀光闪动,直到每个
面前的案板上,方
都被切成了一堆薄薄的方片。
尽管如此,卓亦忱做得还不是最完美的,他把那一块方
切成了三十八片,而切得比他更多的也就是刀法更加
湛的还有几个
:第四名切出三十九片,第三名四十片,第二名四十二片,而最厉害的切出了四十五片。
卓亦忱忍不住惊叹,要知道,用现代的厨技标准只要能把那小小的方
切成二十八片左右那就是顶尖名厨的水准。看来,古代刀客对厨艺的刻苦和
炼程度丝毫不亚于他这个现代
。
“在刀法较量上,咱们排在第五。”赵菡认认真真汇报结果,言语中还含了一丝小担心。他们之前在“择材”被那些经验老道的厨师比下去,在“刀功”上也没有顶顶地拔尖,那么烹制出的最后成果还能在众刀客中名列前茅吗?
底下的看客们已然是兴致勃,也开始议论起最终结果,每个
都在猜测谁将博得
筹。
切片完成后,紧接着便是将这些方片切丝。这一步所用的刀法就是最常见的那种,直刀切即可。
只见锃亮的刀锋在洁白的方
片上跳动,每跳一次,卓亦忱的左手便向后移动丝许。那动作实在太快,在台下看来,他左手的移动几乎是毫无停顿,就这样连续地从堆叠的方
片上滑过去。尖锐刀锋在追逐着他的指尖,但又总是差之毫厘。
不消片刻,擂台上的众位刀客都完成得
净利索切丝,他们面前的案板上便都耸起了一座小山包似的方
丝。
卓亦忱长长地吐出一
气,额
和鼻尖处已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要把一块细
的方
切成如此纤细的
丝,难度可想而知。厨师须持锋利重质厨刀,先切片,后切丝,每个过程都必须用最快的速度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停顿,否则,轻则出现断丝和偏丝,重则切伤自己的手,那么一刀下去,削掉一整块皮
还算轻的。
不懂厨艺的
,见到被切得细如发丝的方
,惊叹之余,都会以为那是用纤巧的刀具慢雕细凿而成。其实恰恰相反,越是切这种柔软的东西,越要大刀阔斧。刀越沉,切速越快,方
的切
便越是完整平滑。但具体能做到什么程度,这又取决于刀客的眼力、腕力和是否心平气和。
可惜卓亦忱切出的
丝堆儿并不是体积最大的,因为还有厨师切出的
丝比他的更加纤细,所以堆在一起时,能显出更大的体积。
这一番刀客间的相互较量,卓亦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烹饪的每一个环节上,如“择材”和“刀功”,他都不最厉害的那个
,山外有山
外有
,民间的高手藏龙卧虎。好在他在比试前其实已经有了这个心理准备。他从没奢望一蹴而就地博得
筹,只是心平气和地在每一处都尽善尽美,最终结果如何已然不重要了。
卓亦忱将紧绷的手臂放松片刻,而后将切好的细
丝浸
早已备好的一盆清水之中。触到水的那一瞬间,原本堆聚在一起的细
丝倏地向四周漂散开去,
丝洁白如玉纤细如发,如同在水中绽放一片绚丽烟花。
卓昀在底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这下子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其实他之前就想过也提过,不让哥哥亲自
刀。但卓亦忱不可能答应。不仅是卓亦忱不答应,任何一个执着的刀客都不会答应。烹饪的任何一个环节少了亲力而为,那就不是刀客心目中最令
满意的烹饪。
从哥哥出刀的那刻起,卓昀手里的一杯玉盏便一直停在半空中,此时终于送到自己唇边,他微微低
呡上一
。杯中是上好的铁观音,一
清香直
心脾。
彩的刀法比试宣告一段落,众
的激
有增无减,还有不少
已经站起身走到擂台底下,仔仔细细地瞧着,无不期待地看到众位顶尖刀客如何完成九丝细缕汤的最后烹饪。
邵老见刀客们都准备完毕,对着后厨方向呼喝一句:“上
汤!”
一排侍
手持砂锅,款步走上擂台,将各自手中端着的砂锅
汤分别搁在众刀客面前的灶台上,随即又退了下去。
邵老道:“这次比试所用的
汤,乃天一阁后厨主掌。
汤源于同一锅,用地道的农家老母
熬制而成,味鲜香浓。其余八大辅料也已切好加
汤中,计有猪
丝、
脯丝、冬笋丝、木耳丝、
蘑丝、紫菜丝、银鱼丝、肫肝丝八味。砂锅中的汤料完全一致,诸位尽可放心,只管在烹饪技法上比个高下。”
汤若是凉了,再回热时,便会失了最初的鲜味,因而作为助手的二刀们纷纷生起了灶火,维持着砂锅的温度。主厨则继续料理各自切好的那堆
丝。
卓亦忱将一
铁锅放上去,里
加
清水,大火加热。待到锅中的水沸腾,他便将那堆
丝倒
锅中,略焯一下后,立刻用漏勺捞出。
丝
锅前,须用沸水沥一遍,为了去除
丝中豆类的土腥味。在去土腥味的同时,又要保留清新的豆香,因而过水时间每个刀客都有各自的技巧和讲究。
卓亦忱将
丝沥水去腥后,把锅中的沸水倒尽,让赵菡从砂锅内只舀出少许清
汤置于铁锅中,然后他将
丝沥过
汤再度捞起,并且让赵菡撇掉锅里那些
汤。
赵菡心疼被倒掉的料底,又看周围其他
并没有倒掉
汤,便劝道:“汤越多可以越发
味,不如咱们还是留着吧?”
卓亦忱解释道,“我切出来的
丝没他们那么多,所以并不需要那么多
汤。而且,
丝沥水后沾上些清水,直接跟
汤一起下锅就会冲淡汤里原本的鲜味。所以我要先在少量
汤中沥过一遍,然后再下锅。”
赵菡恍然大悟地一拍手。
卓亦忱在其他技巧上未必能比过身经百战、经验老道的名厨,但这种认真细致、谨慎灵敏又极致尽美的态度,却是他最难以被其他
超越的一点。
众主厨都已将
丝下到砂锅里,二刀目不转睛地盯着火候,这意味着此番比试已进行到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八丝鲜
汤汆味。汆味的过程中,火小了辅料和
汤的鲜味难以浸
丝;而火大了又会把
丝煮烂,使之失去
滑质韧的
感。
火候的掌握不同于卓亦忱早已习惯的现代方式,因而这一度成为他的弱项。哪怕他也是顶尖刀客,但心底对火候的掌控总还有点没谱儿,更何况今
同台较量的都是顶尖名厨。前几个环节他就没怎么占上风,想在火候上扳回一局,这的确有点难。
准掌控火候是一点,而选择怎样的辅料、如何搭配加
到汤中也是至关重要。辅料的任何细小的变化都会在菜味中极为
妙地体现。同样的一道菜,每个厨师做出的
味却各不相同,其中奥妙就在于此。
卓亦忱在现代的时候接待过不少外国
,他们只知道中国菜肴非常好吃,但对于其中烹饪的技理却是一窍不通。他们对着菜谱做菜时,往往备一只
密天平,菜谱上写“加
白糖多少克”,于是就依言称量加
,分毫不差。却不知这烹饪中的变化,无穷无尽,同样是做一只
,这
是公是母,是老是仔,产与何处,宰杀多久等等,都会对烹制的最终味道产生影响;甚至在不一样的时节,不一样的心境下,中国食客对菜肴
味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因此这种将辅、佐料用量写得如此明确的菜谱,在行家看来却是有些可笑。
卓亦忱的师傅在给他传授学艺时,对于这些用量一律只用三个词来概括:“少许”、“适量”、“大量”,其中的轻重分寸,由各
去领悟掌握,高下成就,在此过程中也就有了分别。
在原料、佐料相同的
况下,火候的掌控能否恰到好处对于菜品最终质量起着决定
的作用。
卓亦忱难免紧张起来,如今是在古代,他无法使用煤气灶和电磁炉去
细掌控。究竟该如何“玩火”,这必须得有自己的法子。不过幸好,他在大内膳房担任食监一职的期间,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厨子教过他如何掌控火候。
、第四十四章 :名刀
筹
卓亦忱
吸一
气,将身体微微前倾,左手抬于距离灶台砂锅约一寸的距离。他的注意力都落在面前的那只砂锅里,似乎不会让其中每一分细小的温度变化逃过自己的监察。
赵菡在旁边凝看着,始终静候差遣,但卓亦忱似乎完全可以一个
撑住全程。
她发现每隔小片刻,卓亦忱左手的中指便会倏地轻轻弹出,与砂锅壁稍接触后旋即立刻收回,他的动作极快,若不是赵菡就站在他身边并且专注地留观察,否则连她都很难发现这个细小的动作。赵菡心里冒出些疑问,更多的是好和赞叹。这是监察火候之法吗?
的确,卓亦忱的双手已练得异常灵敏,他就是用这种方法监察砂锅中的温度。每测一次,他就会相应地调整一下火力大小,让赵菡扇风或是抽出柴火。底下仔细观战的看客们发现了,卓亦忱左手的中指每弹出几次,灶
上的火苗就会相应地有些变化,或明或暗,或旺或文,他会
确地告诉赵菡,此刻得放进去多少柴又得拿出多少柴。
手指触壁调温的功夫,没有对温差的敏锐感觉和十几年以上的经验积累,一般厨师是无法做到的。卓亦忱以前的那双手伤痕累累,掌心布满茧子,对温差的感应绝不会像现在这般超常的灵敏。
赵菡在惊叹乎其技的同时,又暗暗佩服他敏锐的观察力。
比试切磋的时间流淌得飞快,众位刀客的灶
上火苗都是越来越小。台下看客们屏气凝,烹煮已到最后的关
,这场比试的结果也将呼之欲出!
片刻后,卓亦忱下达嘱令,让赵菡即刻抽火。而周围的其他主厨也差不多都是这时候停火。名贯京城的福来酒楼,他们的
号名厨叫李肃,也是这次名刀会各个环节一直占据绝对优势的刀客之一。四十五片方
薄片的技就是他创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