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继续求月票。更多小说 Ltxsfb.com
鸿胪寺建于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李之问出任鸿胪寺少卿。
此时,李之问为何许也,在朝中已经不算是秘密了。
李之问上靖胡之策,得陛下恩遇,特许晋鸿胪寺少卿之职。。。。。。。
至于所谓的靖胡之策到底说了什么,除了中书以及枢密院的诸位大外,其他
却还无缘一见。
当然,赵石在第一时间,已经看到了原本。
李之问这次所上的靖胡策与他之前的平胡策比起来,已完全是两个样子了。
靖胡策上,先就描述了他在原的种种见闻。
后来,这些异域见闻,多数都被引了国武监所著之奇谈录中。
而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策略本身。。。。。。。。。。。
和之前相较,最大的一点不同,其实就是从对抗和防备,改为了同化。
这在后世眼中,也许不算什么,但在这个时代,却足可以称之为绝无仅有。
他和儒家所提出的教化之策,有着相似之处,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个,他就提到了文字。
他描述的很详细,原各部胡
,识字者不多,而
原胡
的文字,大体可以分为几种。
一个,就是突厥所遗,却也残缺不全,各部继承的也多有不同,比如乃蛮
,和鞑靼
,贵族之间文书往来。用的多数就是突厥文字。
这也是两个原大部中贵族和王族的特权。能够书写突厥文字的
。必定是两部的贵族甚或是王族子孙。
但反过来,不会书写突厥文字的,却不一定就不是贵族,因为贵族中间,只有那些被认为最智慧的
,才会去学习这些文字。
而据他观察,突厥文已经散佚大半儿,这和原战
频仍以及文字传承的规矩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另外。西夏文传播于原西方,
真文,传于东面,至于更北边的
原部族,多数已经没有文字可言。
大体上,也就是这几种问文字还存在于原之上了,而且,经过各部删改,也多有不同,可以说。完全无法达到用文字来
流的程度。
当然,据说。契丹文在辽东还有所流传,真文中也有契丹
很重的痕迹,但李之问没去到那么远,真实
形也只能靠猜测了。
至于西辽,因为西边战的缘故,他也没冒险前往,不过契丹
还有国家可言,那么他们的文字应该保存的还算完整才对。
不过,他也听闻,因地近西夏,又曾受封于西夏的缘故,他们现在应该是以西夏文字为主体才对。
李之问描述了这些,都是在为他的靖胡策在做着铺垫。
他认为,若想让胡归附,彻底融
大秦,首先,就要从文字上下功夫。
他举了一些例子,突厥,契丹,真,党项,这些曾经立国的异族胡虏,开国的第一件事,便是创立自己的文字。
这可以说是他们的立国之本。
而汉的文字体系如此完善,何不传之于
原,久之,胡
书写汉家问文字,出
的也是汉家言语,就算风俗有异,但流传于
原,记录以文字者,皆为汉家之学,百年过后,胡
汉
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说的挺新鲜,赵石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胡要是没了自己的文字,其实也就不能以一个族类出现了。
北方的胡,说实话,除了少数族裔,跟汉
长的其实并没多少分别,黑
发黑眼睛,如果再说的是汉话,过的久了,彻底禁绝胡
文字流传,谁还能分得清胡
汉
?
当然,他也不是没去过原。。。。。。。。。。
书生们张闭
教化天下,到了如今胡
还是胡
,汉
还是汉
,也是有着原因的。
除了读书不愿意去苦寒之地外,恐怕
原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原地广
稀,文字流传本就艰难,想想,连吃都吃不饱,穿都穿不暖,还哪里有心学习什么文字?
这些艰难之处,在靖胡策中看不到,糊弄旁也许有余,但绝对糊弄不了赵石。
这根本不是派几个去
原进行文化传播那么简单,如果要去做,就需要有长远的打算,文明的碰撞,不是相互搏杀,可以一瞬间定胜负,需要许许多多的
为此努力。
而照汉家王朝的走向,很可能,这样的任务,在文明没有质的飞越之前,根本无法完成。。。。。。。。
不过,到底是一条不错的路径,可以走一走。
赵石想象了一下,当蒙古,乃蛮
,鞑靼
,以及西域诸国,不再有自己文字的话,那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在千年之后,他们是不是还能勉强维持一个整体族群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