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曾经说:“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龙腾小说 Ltxsfb.com”解脱、或佛道,皆始于此
心的自律。
在能获得心的宁静之前(心
宁静便是佛学上之所谓解脱),必须克
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
。在黄州那一段
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以后的作
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他潜心研求灵魂的奥秘。他问自己,
如何才能得
到心
的宁静?有印度的瑜珈术,有道家的神秘修炼法,为
提供
确的心灵控制
法,保证可以达到
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甚至,当然是在遥远的以后,甚
至发现长生不死的丹药。对于
神的不朽呢?他对寻求常生之术十分着迷。
身的
不朽与
神的不朽是应当截然划开的,因为不管对身体如何看法,身体只不过是个
臭皮囊。
神若经过适当的修炼,早晚会抛下这个臭皮囊而高飞到
神界去。身体
的不朽,退一步说,至少包括一个可修炼得到的目标,就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
所谓长寿秘诀,包括很多因素与目的,以及瑜珈、佛道,及中国医学传统的要
素。长寿的目的包括身心两方面。在身体方面,其目的在求容光焕发的健康、体格
力的强壮,以及祛除缠绵的瘤疾;
神方面,在于求取心灵和
绪的稳定以及灵
魂元气的放发。再加上朴质的生活,某些中药的辅助,便可返老还童,享受长寿,
这些,在道家看来,就与长生术在不知不觉中融合起来。简单说,这种方法在中国
叫做“养生术”或是“炼丹”。所寻求的丹,是内外兼指。“内丹”,按照道教的
办法,是练肚脐以下部位;“外丹”是中国炼丹家所寻求的一种长生不死之药,一
旦得到手而服用之,便可骑鹤升天。外丹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汞的合金。在这一点上,
长寿术和炼金术却混而为一了,完全与欧洲的炼金术相似。当然,对一个哲学家而
言,
若高寿而健康,又有黄金花费,到天堂去反到成为次要。因为还有什么要请
求上帝的呢?
苏东坡的弟弟子由练瑜珈术倒走在他前面,根据子由自己的话,是在神宗熙宁
二年(一o六九),他从一个道士学的,这个道士是给苏东坡的次子看病,方法是
吹“神”
腹。子由到淮扬送兄长到黄州时,苏东坡发现弟弟外貌上元气焕发。子
由在童年时夏天肠胃消化不好,秋天咳嗽,吃药不见效。现在他说练瑜珈气功和定
力,病都好了。苏东坡到了黄州,除去研读佛经之外,他也在一家道士观里闭关七
七四十九天,由元丰三年冬至开始。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可以看出,他大部分
时间都练习打坐。他在天庆观
居不出则是练道家的绝食和气功,这种功夫反倒在
道家中发展得更高
,其实是从印度佛教传
中国的。苏东坡同时给武昌太守写信,
向他请教炼朱砂的方子。在他写的一首诗里,他说在临皋堂里已经辟室一间,设有
炉火,以备炼丹之用。
他在给王巩的信里,道出他对修炼各方面的看法。
安道软朱砂膏,某在湖亲服数两,甚觉有益利,可久服。子由昨来陈相别,面
色殊清润,目光炯然。夜中行气腹脐间,隆隆如雷声。其所行持亦吾辈所常论者,
但此君有志节能力行耳。
白黛绿者俱是火宅中狐狸
之流,愿公以道眼照
。
此外又有事须少俭啬……
近有
惠大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
教以养火观其变化,聊以
悦神度
,宾(广西宾州,王巩今居此)去桂不甚远,朱砂差易致。或为置数两,
因寄及。稍难即罢,非急用也。穷荒之中恐有一奇事,但以冷眼
求之。大抵道士
非金丹不能羽化,而丹材多在南荒。故葛稚川(葛洪)求峋楼令,竟化于廉州,不
可不留意也。陈噪一月前直往宿州见子由,亦粗传要妙。云非久当来此。此
不唯
有道术,其与
有
义。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某观之,唯静心闭目,以渐习之,
似觉有功。幸信此语。使气流行体中,痒痛安能近
也?
印度瑜珈术功夫及其理论何以中国道家比中国佛家反易于吸收?其理亦至为简
单。诚然,中国佛教中亦有禅宗一派,专下打坐功夫,为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哲学
之混合。不过,实由中国道教先有自然之基础,才能吸收瑜珈之要义。道家之特点
在于重视自然的冥想沉思,重视由清心寡欲以求心神的宁静,尤其重视由修炼以求
长生不老。在庄子《南华经》里,我们发现有几个词语,劝
凝神沉思,甚至于凝
思内观,这显然是印度教的特
。即便我们退一步,承认这是后
窜改的,但此种
窜改至晚已是在第三或第四世纪了。
在其他宗教里,再没有把宗教和身体锻炼结合得那么密切的。炼瑜珈术时,由
于控制身心,就导
于宗教的神秘体会。其领域由控制反
和不随意肌,进而叩
神能力较
的境界。其益处为身心两面。由于采取身体的某种姿势式与呼吸的控
制,再继之以冥坐,瑜珈术的修炼者可以达到对宇宙巨大物体遗忘的心境,最后修
炼者则达到物我两忘完全无思想的真空境界,其特点是恍惚出神的喜悦。修炼者承
认此种喜悦的空虚状态只是暂时的,除非死亡才能继续;不过,这种恍惚的喜悦感
确实是舒服,使练此功夫的
都愿尽量享受。现代练瑜珈术的印度
和中国
都承
认他们获得的身体健康、心清宁静,与
绪的均衡,都非以前梦想之所及。中国的
修炼者不知道那是瑜珈,称之为“打坐”,或“静坐”、“内省”、“冥思”,或
是其他佛道两家的名称。自然其他身体扭曲过甚的姿式,如“孔雀姿”、“鱼姿”,
中国学者以其过于费劲,拒而不学,而苏东坡也只是以练几个舒服姿式为满足,这
未尝不可以说算是中国对瑜珈的贡献。
一般而论,我们在此并非对练习瑜珈术感到兴趣,只是对苏东坡在元丰六年
(一o八三)详细说明的瑜珈术练习有些好奇而已。那时,他对佛经道藏已然大量
吸收,而且时常和僧道朋友们讨论。以他弟弟为法,他开始练气功和身心控制。对
求长生不死之药的想法,他并不认真,但是即便没法得到,但对获得身体健康与心
宁静,他总是喜欢。须要知道的是,中国
的养生之道,在实际和理论上,都和
西洋不同。按中国
的看法,
不应当
费
力去打球追球,因其正好与中国
的
养生之道相违反,中国
的养生是“保存
力”。而瑜珈对身心卫生的方法最适合
中国文
,因瑜珈的
义是休息,是有计划的、自己感觉得到的休息。不但规定在
固定时间停止呼吸,并且身体采取休息的姿式,并且还要消灭静坐在臂椅中时
脑
里自然的活动。练习瑜珈全部的努力,可以用简单而非专门的术语描写为——在于
努力少思索,以至一无所思。最后这无所思乃是最难做到的。最初是集中思想于一
点,这已经够难,因为
的
脑习惯于由这个思想转到另一个相关联的思想。使思
想集于一点还是最低阶段;再高一点儿,使专心于一点进而到一点皆无的沉思,最
后达到恍惚出神的愉快境界。
瑜珈的特点是全部身心的休息,再由于各种方式的控制呼吸以增加氧气的吸
。
这时胃中轻灵无负担,浑身处于一完全放松的姿式,
的呼吸,身体则保持于非
常容易得到氧气的状态,而同时并不消耗同等量的
力,而别的运动则不然,所以
说养生之道再没有如此理想的。因此,我们似乎可以了解,如果在万籁俱寂的
夜,
在家中练这种功夫,
的
脑可以锐敏到感觉出自身内在的生理功能的活动。因为
在最后阶段,
的心灵活动可以脱离自己而成为自己的观察者。在更为微妙的阶段,
心灵以旁观者之身,可以观察两个思想之间那段空白。最后阶段,在心灵里一无所
思,而能觉察比较微妙的次原子物质的形式,消除了一般
与自我的观念,这个阶
段各宗教皆有其不同的宗教解释。一种解释是个
的灵魂与世界灵魂完全的融合,
这正是印度教修炼的目标。但是,不管
对宗教的看法如何,瑜珈术使
获得的心
境,虽然与睡眠和自我暗示状态相似,还是不同于此等状态,因为心灵还保持完全
的自觉和反
的控制,而且瑜珈术的修炼者分明记得这种状态下发生的一切活动。
苏东坡在描写自己的修炼时,他发现瑜珈术有很多明确的特点。他控制呼吸,
似乎是脉搏跳动五次算呼吸的一周期。吸,停,呼的比率是一:二:二。停止呼吸
最长的时间是“闭一百二十次而开,盖已闹得二十余息也”,照印度的标准,较低
的限制,是大约一百四十四秒。像一般瑜珈的修炼者一样,他计算他的呼吸周期,
也和他们一样,他自称在控制呼吸时(吞吐比例规则)有一段时间完全自动而规律。
在集中注意力时,他也是凝神于鼻尖,这是瑜珈的一个特点。他也描写了一种为
所知的瑜珈感觉,在此一期间,心灵完全休息,再加上内在知觉的高度锐敏,他觉
察到脊椎骨和大脑间的振动,以及浑身毛发在毛囊中的生长。最后,在他写的那篇
“养生论”里,他描写此种状态的舒服,与从此种运动所获得心灵宁静的益处。
关于此种运动的心灵方面,他的修炼仍是瑜珈术。在给弟弟子由的一封短信里,
他描写正统瑜珈默坐的目的。他认为从感官解脱出来之后,真正体会到真理,或上
帝,或世界的灵魂,不是在于看到什么,而是在于一无所见。他致子由的信如下:
任
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胜解卓然。但
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故祖师教
到此便住。如眼署尽,眼自有明,医师只
有除势药,何曾有求明药。明若可求,即还是务……夫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
佛地。若此是佛,猫儿狗儿得饱熟睡,腹摇鼻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
岂谓猫儿狗儿亦已
佛地……今
闭里捉得些子意何。……元丰六年三月二十五
。
据我所知,苏东坡赋给了瑜珈几项中国要素。他不但排除了那些弯曲腰、腿、
脖子等类似特技的动作,以及其他粗怪的扭曲动作,而且增加了定时的咽唾
,这
完全来自道家合乎生理的心得。他向张方平推荐他的修炼方法,在信里他这样描写:
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或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观五脏,肺
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赤火,光明
澈,下
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
出气,惟出
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
,未得咽。复前法闭息内观。纳
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
满
,即低
咽下,以气进
丹田。
须用意
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
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