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在可知的记载,中国的娼
制度,创始于战国的管仲,他订这种办法作
为士兵的康乐活动。甚至在苏东坡时代,还有官
,当然另有私娼。但是中国却有
一种特殊的传统发展出来,就是出现了一种高级的“名
”,与普通的娼
大为不
同,她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崭露
角,有些自己本
就是诗
,有些与文
的生活密
切相关。她们这一阶层,与中国歌曲音乐史的发展,及诗歌形式的变化,密不可分。
中国诗歌经文
亦步亦趋呆板生硬的模仿一段时期之后,诗歌已成了一连串的陈词
滥语,这时往往是这种名
创一种新形式,再赋予诗蓬勃的新生命。可以说音乐与
诗歌是她们的特殊领域。因为演奏乐器与歌唱都受闺阎良家
子所歧视,原因是那
些歌词都离不开
与
,认为对
窦初开的少
有害,结果音乐歌舞便完全由歌
保存流传下来。
在苏东坡时代的生活里,酒筵公务之间与歌
相往还,是官场生活的一部分。
和苏格拉底时代名
阿西
西亚参加男
的宴会相比,也没有什么丢脸的。歌
在酒席间招待,为客
斟酒,为大家唱歌。她们之中有不少颇有天赋,那些会读书
写作擅长歌舞的,多为文
学者所罗致。因为当时
不得参与男
的社
活动,
男
需求
相陪伴,男
只好向那些职业
的才
群中去寻求快乐。有时,那种
调
挑逗却是纯真无邪,也不过是戏谑而已,倒有几分像现在的夜总会的气氛。歌
唱的都是谈
说
的歌曲,或轻松,或世故,或系痴
苦恋,或系假义虚
,但
暗示云雨之
,或明言鱼水之欢。高等名
也颇似现代夜总会的歌
艺
,因为芳
心谁属,可以自由选择,有些竟有不寻常的成就。宋徽宗微服出宫,夜访名
李师
师家。总之,当时对
的看法,远较今
轻松。美国曼哈坦的诗
今
不为歌
写诗,至少不肯公然出版,可是当
杭州的诗
则为歌
公然写诗。即使是颇负众
望的正
君子,为某名
写诗相赠也是寻常事。在那个时代,不但韩琦、欧阳修曾
留下有关
的诗,甚至端肃严谨的宰相如范仲淹、司马光诸先贤,也曾写有此类
诗。再甚至
忠
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也曾在一次宴席上写诗赠予歌
。
只有严以律己的道学家,立身之道完全在一“敬”字,同于基督教的“敬畏上
帝”,只有这等
才特别反对。他们有一套更为严厉的道德规范,对
邪特别敬而
远之。道学家程颐——苏东坡的政敌,在哲宗皇帝才十二岁时,他就警告皇帝提防


邪的诱惑。这位年轻皇帝竟那么厌恶这种警告,到他十八岁时,只有一个
就把他说服了,使他相信那个
是对的,而那位道学家是错的。有一次,程颐
的一个学生写了两行诗,论“梦魂出窍”,在梦中去找
,程颐大慌,喊道:
“鬼话!鬼话!”大儒朱熹也是
畏惧
的诱惑,正
君子胡桂十年放逐,遇
赦归来,写了两行诗:“君恩许归此一醉,傍有梨颊生徽涡。”朱熹在感叹之下写
出了一首七绝:
十年江海一身轻,三对梨涡却有
。
世路无如
欲险,几
到此误平生。
正相反,苏东坡对
持较为诙谐的看法。在他著的《东坡志林》里,他在黄州
时曾写有下列文字:
昨
太守唐君来,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座本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
“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吃雪吹毡,蹈背出血,无一语稍屈,
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
生子。而况
房给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
众客皆大笑。余
其语有理,故记之。
苏东坡一生,遇有歌
酒筵,欣然参与,决不躲避。十之八九歌
求诗之时,
他毫不迟疑,即提笔写在披肩上或纨肩上。下面即是一例: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苏东坡写了有关
的抒
诗,但从来不写像他朋友黄庭坚写的那种艳诗。
宋朝的歌
使一种诗的新形式流行起来,那就是词。苏东坡不但
通此道,而
且把前此专供谈
说
的词,变成表达胸怀感想的文学形式。他的词中最好的是
《赤壁怀古》(调寄“念
娇”),对三国英雄
物发思古之幽
。李白、杜甫早
于苏东坡三百余年,使绝句和律诗成为诗体之正宗,多少杰出的诗
争相模仿。但
是律诗,每句五言或七言,中间两副对子,已经陈腐。诗
都想有所创新。但是观
瀑、白簿、柳
等的
调早已发现用厌,唐代诗
淋漓的元气与强烈的感
也已不
复存在。更可怕的是,甚至诗的词藻都是陈旧比喻的重复,那些比喻一用就令
生
厌。苏东坡在他一首咏雪诗前面的小序里说,决不用“盐”这个字指雪,“雪”这
个字总是胜过“盐”。唐诗的主题已经用滥,在文字上,有些作者总喜欢蹈袭前
的诗句,也有些博学的读者,一看便知道诗中思想与词藻的来源,因此有会心的微
笑。评注家的努力只限于寻出某些生僻词语的出处,得到机会以博学自炫。结果,
作诗集评注的
并不以阐述判断诗的含义为要务,而以指出某些词语之出处为已足。
从诗的衰微沉滞状态解救出来,一定有待于一种新的诗体的发展,而这种发展
却有待于歌
使之普及流行。宋词的文字清新活泼,比唐诗更近于
语,后来的元
曲比宋词则又更近于
语。词只是根据乐谱填出的歌曲。所以不说“写词”,而说
“填词”。在词里,不像唐朝绝句律诗每行字数固定,行的长短有了变化,完全配
合歌曲的需求。
在苏东坡时代,词这种诗的新形式正在盛极一时。由于苏东坡、秦少游、黄庭
坚,及宋代别的词
如晏几道、周邦彦等的创作,词这一体的诗成了宋朝诗的正宗。
苏东坡在黄州时才发现了词,极其喜
,从在黄州的第二年,开始大量填词。但是
词只是一种抒
诗,内容歌咏的总是“香汗”、“罗幕”、“
发”、“春夜”、
“暖玉”、“削肩”、“柳腰”、“纤指”等等。这种艳词与
词从何处何时划分
开,完全在于词
对素材处理的手法。
欲和纯
在诗中之难划分,正如在现实
生中之难划分一样。无可避免的是,诗
,也像现代有歌舞助兴的餐馆的艺
一样,
偏
歌唱伤心断肠的悲痛、
的痛苦、单恋的思念。他们歌咏的是闺中的少
怨
,
怅然怀念难得一见的
郎,默然自揽腰围,悄然与烛影相对。其实,
的魁力全
在她的娇弱无依无靠,她的芳容。瞧悴,她那沉默无言的泪珠儿,她那睡昏昏的
思,她的长宵不寐,她的肝肠寸断,她的茶饭不思,她的
神不振,以及一切身心
两方面的楚楚可怜——这一切,和穷苦一样,都显得有诗意美感。这些文词都与
“苏慷”一词相似,而含有色欲
的意思。苏东坡不但成为有来一代的大词家,
而宋词之得以脱离柔靡伤感的滥调儿,要归功于苏东坡,至少他个
是做到了。
根据记载,苏东坡没有迷恋上哪个歌
,他只是喜
洒筵征逐,和
逢场作
戏,十分随和而已,他并没有纳妾藏娇。倒是有两个
与他特别亲密。才
琴
听从了他的规劝,自己赎身之后,出家为尼;朝云,后来成了他的妾,当时才十二
岁。我们以后再提她。
现在有一份宋拓苏字帖,上面记有一个
的一首诗,叫做《天际乌云帖》,
是从第一句诗得名的。帖里说的是营
周韶的故事,周韶曾赴宴席侑酒。她常和书
家兼品茶名家蔡襄比赛喝茶,都曾获胜。苏东坡经过杭州,太守陈襄邀宴,周韶也
在座。宴席上,周韶请求脱除
籍,客
命她写一首绝句。周韶提笔立成,自比为
笼中白鹦鹉“雪衣
”。诗曰:
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
开笼若放雪衣
,长念观音般若经。席上其他诗
也写诗为念。苏东坡补言当
时周韶正在居丧,着白衣。众
都受感动,周韶遂脱籍。
过这样的官场生活,自然须要做妻子的信任和了解。要做一个好妻子,主要是
如何物色一个好丈夫;从反面说,要做一个好丈夫,主要就是如何物色一个好妻子。
有一个好妻子,则男儿不违法犯纪,不遭横祸。苏东坡的妻子知道她嫁的是一个
喜
的诗
,也是个天才,她当然不会和丈夫去比文才和文学的荣誉。她早已打
定主意,她所要做的就是做个妻子,一个贤妻。她现在已生了两个婴儿。做一个判
官的妻子,她有一个舒服的家,享有社
上的地位。她还依然年轻,甘四岁左右。
丈夫才气焕发,胸襟开阔,喜
追欢寻乐,还有——是个多么渊博的学者呀!但是
佩服丈夫的
太多了——有男的,也有
的!难道她没看见公馆南边那些
吗?
还有在望湖楼和有美堂那些宴会里的。新到的太守陈襄,是个饱学之士,在他们到
差之后一年来的,这位太守把对外界的应酬做得很周到,官
自然全听他们招唤。
另外还有周那、鲁少卿等
,并不是丈夫的真正好朋友。歌
们都有才艺,会唱歌
曲、会弹奏乐器,她们之中还有会作诗填词的。她自己不会做诗填词,但是她懂那
些文句。那些诗词她也觉得熟悉,因为她常听见丈夫低声吟唱。她若出
吟唱,那
可羞死
!高贵的夫
怎么可以唱词呢?她丈夫去访那些赤足的高僧——惠勤、辩
才,还有那些年高有德的长胡子的老翁,她反倒觉得心里自在点儿。
苏夫
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
格,那是多方面的个
,既是乐天达
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到现在她倒了解一方面,就是他不会受别
影响,而且你无法和他辩论。另一方面,倘若他给歌
题诗,那又何妨?那是当然
的。他对那些职业
的
艺
,决不迷恋。而且她还听说他曾把一个歌
琴
劝服
去遁
空门修道为尼呢!琴
真有很高的宿慧,诗与佛学一触即通。苏东坡不应当
把白居易写歌
末路生活的诗句念给琴
听。苏夫
聪明解事,办事圆通,她不会
把丈夫反倒推
歌
的怀抱。而且,她知道丈夫这个男
是妻子管不住的,连皇帝
也没用。她做得最漂亮——信任他。
她是进士的
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她只为丈夫做眉州家乡菜,
做丈夫
喝的姜茶。他生病时,多么需
照顾啊!若丈夫是诗
,因而有些异乎寻
常之处,那是应当的。丈夫知道有书要读,上千上百卷的书,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
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
子。因此,她愿忍受丈夫睡觉时有名的雷鸣般的鼾声—
—尤其是酩酊大醉之时。
这些先不说,与这样
同床共寝,真得承认这个床
是够怪的。妻子在床上
躺着难以
睡,听着丈夫打鼾,却不能惊醒他。在他
睡之前,他要不厌其烦把被
褥塞好。他要翻来覆去把躯
四肢安放妥帖,手拍被褥,直到把自己摆放适当又自
在又舒服为止。他身上倘若有地方发僵发痒,他要轻轻揉机,轻轻揉。这些完毕,
这才算一切大定。他要睡了,闭上眼,细听气血的运行,要确待呼吸得缓慢均匀而
后可。他自言自语道:“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
而要以毅力
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
吾
睡矣。”
苏东坡承认,这与宗教有关系。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
若不能
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这以后是苏东坡一件重要的事。苏东坡在把自己睡眠
的方法向两个弟子讲解之后,他又说:“二君试用吾法,必识其趣,慎无以语
也。
天下之理,戒然后能慧,盖慧
圆通,必从戒谨中
。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
也。”
后来,苏夫
还发现夜里和黎明时,丈夫习惯上要有更多的改变。用细梳子拢
发和沐浴是这位诗
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因为在那一个时代,若有
细心观察
的身体及其内部的功能,并注意
药及茶叶的研究,再无别
,只有苏东坡。
苏夫
脑清爽而稳定,而诗
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
常。苏夫
有一次在一个春天的月夜,做了一个比照说:“我对春天的月亮更为喜
。秋月使
悲,春月使
喜。”数年后,在密州,他们正过苦
子,苏东坡对新
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
他说:“孩子们真傻!”
苏夫
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弄点儿酒喝吧。”
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
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
刘伶的妻子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
喝酒。
但是在苏东坡的心灵
处有一件事,
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
那就是他初恋的堂妹,不幸的是我们无法知道她的名字。因为苏东坡是无事不肯对
言的
,他一定告诉过他妻子。他对表妹的
后来隐藏在两首诗里,读苏诗的
都略而未察。
苏东坡并没常年住在杭州,而是常到杭州的西南、西部、北部去。由神宗熙宁
六年十一月到次年三月,他到过附近的上海、嘉兴、常州、靖江,这些地方在宋朝
时都属于浙江省。他的堂妹现在嫁给了柳仲远,住在靖江附近。他在堂妹家住了三
个月,他虽然写了大量的旅游诗记述这次旅行,并且常和堂妹的公公柳懂一同写作
游历,他却一次也没提到堂妹丈夫的名字,也没写过一首诗给他。他写过一首诗记
堂妹家的一次家宴,还写过两首诗论书法,那是堂妹的两个儿子请他题字时写的。
苏东坡对柳道这个诗
和书法家的成就颇为器重,对堂妹的孩子也很顾念。但是到
堂妹家的盘桓却对堂妹的丈夫一字不提,实在难以理解。
此行写的两首诗,暗含有对堂妹的特别关系。一首诗是他写给刁景纯的,主题
是回忆皇宫内的一株花。其中有下面的句子:
厌从年少追新赏,
闲对宫花识旧香。
那时他并没坐对宫花,因为他并不是正置身皇宫之内。他说“厌从年少”的伴
侣时,他显然是描写自己;而“花”照例是
的象征,“旧香”可能指一段的旧
。
这个暗指在另一首诗里更为清楚。那是给杭州太守陈裹的。题目中说春归太迟,
误了牡丹的开花时节(诗前叙言颇长)诚然不虚,他回到杭州时,牡丹的花季已过,
可是暗示少
已嫁,今已生儿育
,则极明显,并且在咏牡丹的一首诗里也滑有理
由用两次求
已迟那么明显的典故。为明白这两个典故,要说明一下。在唐朝有一
个少
杜秋娘,在十五岁时写了下面一首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空折枝”便表示误了求
时期。唐朝杜牧与杜秋娘同时,也写出了下面的一
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
红蕊,绿叶成
子满枝。自从杜牧写了这首诗,“绿叶成
子满枝”
就用来表示少
成了母亲之意,更因为中文的“子”既代表“果子”,又代表“儿
子”。
在苏东坡那首诗里,思想似乎并不连贯,并且特别用“金缕”、“成
结子”、
“空折枝”这些字眼儿。他的诗如下:
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
结子时,
与物寡
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
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
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这首诗给陈襄,或是赋牡丹,都不相宜,
仔细一看,连与诗题都漠不相
,“成
结子”与牡丹更无关系。他也没有理由要
太守陈襄“怜我老”。“从此年年定相见”是分别时的语句,并且用于归见同僚,
而且苏东坡心中绝无心在陈太守邻近安居务农的打算。倘若说这首诗确是写给陈太
守的,用绿叶成
求
已迟,必然是够古怪的。诚然,在唐朝这类诗里,中间两联
里字的词
要同类相对,中间两联有时只做点缀之用,前后两联才真用以表达作者
的
思;不过唐律之上品仍然全首有整体
的。苏东坡写的诗里用几行空
无物的
句子充数儿的坏诗,可少见得很。若从另一角度观之,看做是他写给堂妹的,则这
首诗在主题和思想上便很完整了。第一行说此次归来实感羞愧,因自己误了花时,
也可以说误了堂妹的青春时期。第二行分明说她已儿
成行。第三行求她同
,又
表示自己的孤独寂寞。第四行说因有她相伴,今春过得快活。第五和第六句分明他
对求婚已迟感到歉咎。第四联自不难解。苏东坡这时写了一首诗,表示愿在常州安
居下来,这样离堂妹家不远。他后来的确按照计划在常州买了房子田地,他后来就
在常州去世的。
我知道敬
苏东坡的
会不同意我的说法,怪我说苏东坡暗恋堂妹。这是否在
苏东坡的品格上算个暇疵,看法容或因
而异。这事如果属实,并且传到
耳朵里,
那些道学家必会谴责苏东坡。不过自古至今,堂兄妹、表兄妹却不断相恋。但苏东
坡不能违背礼俗娶自己的堂妹,因为她也姓苏。
苏东坡游靖江时,他在焦山一个寺院的墙上题了一首诗,西方的读者对此最感
兴趣。苏东坡料必知道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咀》中所写“叶限”那篇短故事。述
说小姑娘叶限受继母和后妹折磨,丢了鞋,后来嫁给国王的经过。但是据我所知,
苏东坡是第一个记载老翁睡眠时怎么安排自己须子的
。他用一首简易的韵语说一
个有长须的
,从来没想过在床上怎么安排自己的胡子。一天,有
问他睡觉时胡
子放在什么地方。那天夜里他开始惦记他的胡子,他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后来
又放在被子里面,又放回外面,折腾了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晨,他一直感觉坐立
不安,心想最好的办法是把胡子剪掉。由那首诗看来,那只是通俗故事,不是苏东
坡创作的。
在这里我们不妨提一下《盲者不识
》的故事,这倒是苏东坡第一个想到的,
这篇寓言写在密州。
因斯坦似乎在什么地方引用过这篇故事,来说明一般
对相
对论的看法。
喻
生而眇者不识
,问之有目者。或告之
,“
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
闻钟以为
也。或告之
“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
揣备以为
也。而
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
也。道之难见也甚于
,而
之未达也,无以
异于吵。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
将。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
皆求道之过也。
说也奇怪,这篇寓言是苏东坡在殿试时写的。他用以讽刺当时学者盲从王安石
的《三经新论》。
苏东坡这个
物个
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
通哲理,所以不
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
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
生了解得太透彻,
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
之间。他是
自然的诗
,
对
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看法永远与
刻
确的了解自然密不可分。
我相信,没有
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谷壑亲密相处,并接受大自然赐
与
的健康治疗的力量后,而同时对大自然还会抱有一种歪曲偏颇的看法。
在熙宁六年(一0七三)九月九
,他拒绝去参加重阳节的宴会。他躲开了朋
友,自己去泛舟为乐。按照重九的风俗,他
晓之前起身,到西湖上访孤山的两位
僧
。那天晚上,他一
独坐舟中,凝视山顶有美堂窗内
出的灯光,那时他的同
僚正在那里一间大厅里欢呼畅饮。他给一个同事周部写出下面的一首七律:
蔼蔼君诗似岭雪,从来不许醉红裙。
不知野餐穿山翠,惟见轻挠
纹。
颇忆呼庐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
晚风落
原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记住网址 龙腾小说 Ltxsf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