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煜,在仕途上他仍须由低级而上升。更多小说 Ltxsfb.com在仁宗嘉佑六年(一0
六一),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在唐朝,
因行地方分权之制,形成藩镇割据,国家颇蒙其害,最后酿成叛
,陷国家于危亡,
而藩镇大员每为皇亲国戚,朝廷诸王。宋代力矫其弊,采用中央集权,武力环驻于
国都四周,并创行新制,对各省长官,严予考核节制,其任期通常为三年,因此时
常
调。每省设有副长官连署公文奏议,即为此新制度中之一部分。苏子由也被任
为商州军事通官,但是父亲则在京为官,兄弟二
必须有一
与父亲同住京师,因
为无论如何,总不可使鳏居的老父一
过活。子由于是辞谢外职不就。子由为兄嫂
赴任送行,直到离开封四十里外郑州地方,兄弟二
为平生第一次分手,子由随后
回京,在此后三年之内,东坡在外,子由一直偕同妻子侍奉老父。东坡在郑州西门
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
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直到后来再不能
望见,才赶程前进。他寄弟弟的第一首诗写的是: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
扰自念庭怖,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陇隔,惟见乌帽出后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
行歌居
乐,僮仆怪我苦凄侧,
亦知
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多雨何时听萧瑟,
君如此意不可忘,慎勿苦
高官职。
“风雨对床”之思,在唐
寄弟诗中有之,此种想法成了兄弟二
团聚之乐的
愿望,也是辞官退隐后的理想生活。后来有两次弟兄二
又在官场相遇,彼此提醒
在诗中曾有此“风雨对床”之约。
由京都到凤翔的函件,要走十天才到,兄弟二
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由那些
诗函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初登宦途时,苏东坡是多么心神不安。兄弟二
常互相
唱和。在唱和之时,要用同韵同字,所以是磨练写诗技巧很好的考验,在中国过去,
此种写诗方法,是文
必须具备的成就。在这类诗中,可以找到令
惊喜的清新思
想,用固定韵脚的字,各行要有自然的层次。犹如在玩纵横字谜一样,韵用得轻松
自然时,其困难正足以增加乐趣。在东坡写给弟弟最早的和诗之中,东坡已经显示
出他那完美的诗才。他按规定用“泥”和“西”两字做韵脚,写出了下列的诗:
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首七绝成了东坡诗的佳作。此处“飞鸿”
一词是
心灵的象征。实际上,本书中提到东坡的行动事故,也只是一个伟大心灵
偶然留下的足迹,真正的苏东坡只是一个心灵,如同一个虚幻的鸟,这个鸟也许直
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呢。
凤翔位于陕西的西部,离渭水不远。因为陕西为中国文化发源地,整个渭水流
域富有古迹名胜,其名称都与古代历史相关。强邻西夏,位于今之甘肃,时常为患
中国,陕西省因而
力财力消耗甚大,故
民生活甚为困苦。苏东坡到任后第一年
内,建了一栋庭园,作为官舍,前有水池,后有亭子,另有一上好花园,种花三十
一种。
苏东坡既已安定下来,判官之职又无繁重公务,他遂得出外遨游,到南部东部
山中游历,动辄数
。有一次,他因公须到邻近各地视察,急须结束些悬而未决的
罪案。并要尽其可能将甚多囚犯释放。这件差事对他再适合无比,他于是畅游太白
山和黑水谷一带的寺院,以及周文王的故里。有时清闲无事,他到西安附近有名的
终南山去,去看珍奇的手稿,或是一个朋友珍藏的吴道子画像。
东坡年富力强,无法安静下来。这时是他生平第一次独自生活,只与娇妻稚子
在一起。如今他已然尝到做官生活的味道,但并不如他梦想的那么美妙。远离开京
都的骚扰杂
,在外县充任判官,副署公文,审问案件,颇使他感觉厌烦无味。有
时难免感觉寂寞,但也有时举杯在手,月影婆娑,又感觉欣喜振奋。
在他还不够成熟老练之时,他需要妻子的忠言箴劝。苏夫
在务实际、明利害
方面,似乎远胜过丈夫。她对丈夫非常佩服,她知道自己嫁的是个年轻英俊的诗
。
才华过
的诗
和一个平实
明的
一起生活之时,往往是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
那个诗
丈夫,而是那个平实
明的妻子。在婚姻上所表现的,仍然是男
相辅相
成。苏夫
知道丈夫那坦白直爽甚至有时急躁火
的
格之后,她觉得倒不须急于
向他表示什么佩服崇拜,还是要多悉心照顾他,才是尽自己身为贤妻的本分。苏东
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
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夫
提醒他说他现在是初次独自生活,而没有父亲
照管。苏东坡把
当好
,但是太太则有知
之明。苏东坡与来访的客
谈话之
时,太太总是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一天,客
走后,她问丈夫:“你费那么多工
夫跟他说话
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
她又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
,要提防丈夫认为“天下无
坏
”的大前题之下,所照顾的那些朋友。总之,苏东坡的麻烦就在看不出别
的
短处。妻子对他说:“提防那些
,速成的
靠不住。”东坡承认妻子的忠言很
对。我想苏夫
的这种智慧是自“君子之
淡如水”得来的——水没有刺激的味道,
但是
永远不会对之生厌。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
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
信而不疑,谁也不须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
相遇,友
如故。
有的
不忙不快乐,苏东坡就是这一型。那时陕西旱象出现。已经好久不雨,
农
为庄稼忧心如焚。除去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求雨是为民父母官者的职责。
苏东坡突然活动起来。心想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不然神不会发怒。现在若不
立刻下雨,黎民百姓就要身蒙其害了。苏东坡现在要写一份很好的状子,向神明呈
递。在这方面,他是万无一失的。他现在准备立即在神明之前,以他那雄辩滔滔的
奇才,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在渭水以南,有一道高大的山脉,通常称之为秦岭,而秦岭上最为
所知、最
高、最雄伟的山峰,叫太白峰。太白山上一个道士庙前面,有一个小池塘,雨神龙
王就住在其中,这个龙王可以化身为各种小鱼。苏东坡就要到那个道士庙里去求雨。
他为农
求雨,但是也像一个高明的律师一样,他想办法教龙王明白天旱对龙王也
没有好处。在奉承了几句话之后,他在那篇祈雨文里说:“乃者自冬祖春,雨雪不
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五起。
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
之礼,莫不备至。下至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
也。神
其局以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亦无失愚夫小民之望。”
由太白山下来之后,他继续游历各处,特别是上次漏过的名胜。在当月十一
,
他曾求过雨,回到城里,十六
,曾下小雨,但是对庄稼则嫌不足,农民也不满意。
他研求原因。
告诉他在太白山的祈求并不是无效,但是神由宋朝一个皇帝封为侯
爵之后,再去祈求便不再灵验。苏东坡在唐书上一查,发现太白山神在唐朝原是封
为公爵的。山神实际上是降低了爵位,大概因此颇不高兴。苏东坡立刻为县官向皇
上
拟了一个奏本,请恢复山神以前的爵位。然后他又与太守斋戒沐浴,派特使敬
告神灵,说他们已为神求得更高的封号,又从庙前的池塘里取回一盆“龙水”。
十九
,苏东坡出城去迎“龙水”。全乡下
振奋,因为这次的成功是他们
极为关怀的事。乡间早已来了好几千
,当地十分热闹,在“龙水”未到时,已然
云密布,天空昏黑。老百姓等了好久,雨硬是不肯下。苏东坡又进城去,陪同宋
太守到真兴寺去祷告。在路上,他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在他面前展开。
他从农夫手里借了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藏在篮子之中。到了城里,他
祷告乌云的诗里有:“府主舍
,存心为国,俯念舆民,燃香疆以祷祈,对龙揪而
恳望,优愿明灵敷感。”祷告已毕,他又和宋太守出城去。他俩走到郊区,忽然来
了一阵冷风。旗帜和长枪上的缨子都在风中猛烈飘动。天上乌云下降,犹如一群野
马。远处雷声隆隆。正在此时,一盆“龙水”到来。苏东坡和宋太守前去迎接“龙
水”,把“龙水”放在临时搭建的祭台上,随即念了一篇祈雨文,这篇祈雨文和其
它的祭文至少还保存于他的文集里。仿佛是有求必应,
雨降落,乡间各地,普沾
恩泽。两天之后,又下大雨,接连三
。小麦、玉蜀黍枯萎的秸茎又挺了起来。
现在欢声遍野,但是最快乐的
却是诗
苏东坡。为纪念这次喜事,他把后花
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这篇文章是选
苏东坡文章给学生读时,常选的一篇,因为文笔简练,很能代表苏文的特
,又足
以代表他与民同乐的
神。
这件事之后,太白山的山神也升了官,又由皇帝封为公爵。苏东坡和宋太守为
此事再度上太白山,向神致谢,又向神道贺。次年七月,又有大旱,这次求雨,却
不灵验。苏东坡失望之余,到幡溪求姜太公的神灵。姜太公的神灵直到今天还是受
老百姓信仰的。姜太公在周文王时是个贤德有智慧的隐士,据稗官野史上说,他用
直钩在水面三尺之上垂着钓鱼。据传说他心肠好
公正,鱼若从水中跳出三尺吞他
的饵,那是鱼自己的过错。普通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是此意。
苏东坡此次向姜太公求雨是否应验,并无记载。但是不管信仰什么神,信佛也
罢,信一棵得道的老树桩子也罢,这并不是怀疑祷告不灵的理由。祷告不灵永远无
法证明,因为根据佛经,若出什么毛病,总是祷告的
不对,普通是他的信心不足,
所谓“诚则灵”,便是此意。所有的神都必须要显出灵验,否则便无
肯信了。再
者,祷告也是
根
蒂固的天
。祷告,或是具有祷告的那种虔诚态度,毕竟是很
重要的;至于是否灵验,那倒在其次。
无论如何,后来苏东坡做其他各县的太守,只要事有必要,他还是继续祷告。
他知道他的此种行动是正当无疑的。他也就相信神明必然会竭其所能为
消灾造福。
因为,倘若明理是
最高的本
,神明也必然是明理的,也会听从劝告,也会服
理。但是在苏东坡几篇论到天灾的奏折里,他也按照中国的传统指出来,朝廷若不
废除
政以苏民困,向神明祷告也无用处。这就是中国凭常识形成的宗教,这种看
法就使中国古籍上有“尽
事,听天命”的说法。在知道了中国
所有的愚蠢行为
之后,这种谚语又让我重新相信中国
毕竟是伟大的思想家。
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
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说他是火
并无不当,
因为他一生都是
力旺盛,简单说来,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
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
生命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
这个跳动飞舞的火苗,据说曾经两度和邪魔外祟争辩。因为他
信,不但是神
灵,即使是妖魔鬼怪,也得对他那义正词严的攻击要顺服,所以他有所恃而无恐。
他痛恨一切悻乎
理的事,甚至妖魔鬼怪也得对他的所作所为,要能判别何者为是
何者为非。妖魔等物也许有时会遗忘或分辨不清,可是在苏东坡的雄辩
才之下,
他们就会自见其行为的愚蠢,也得立即罢手。
有一次,他在从凤翔回京都的路上,正顺着一条山路行走,经过白华山。侍从
之中一个
忽然中邪,在路上就把衣裳一件一件脱下来,直到脱了个
光。苏东坡
吩咐
勉强给他穿上,把他缚起来,但是衣裳又掉了下来。大家都说一定触怒了山
神,那个兵才中了邪。苏东坡走到庙里,向山神说道:
某昔之去无祈,今之回也无祷。特以道出祠而不敢不谒而已。随行一兵狂发遇
祟。而居
:“神之怒也”,未知其果然否。此一小
如蚁虱耳,何足以烦神之
威灵哉。纵此
有隐恶,则不可知。不然
其懈怠失礼或盗服御饮等小罪尔,何足
责也,当置之度外。窃谓兵镇之重,所隶甚广,其间强有力富贵者盖有公为
意,
神不敢于彼示其威灵,而乃加怒于一卒,无乃不可乎?某小官一
病则一事缺,愿
恕之可乎?非某愚,其谅神不闻此言。
祷告完毕,苏东坡刚一离开那所山神庙,一阵山风猛向他脸上扑来,转眼之间,
风势愈狂,竟尔飞沙走石,行
无法睁眼。苏东坡对侍从说:“难道神还余怒未息?
我不怕他。”他继续在前走,狂风越发厉害。这时只有一个侍从携带他随身的行李
在后面跟随,别
和马匹都正在想法避风,因为觉得实在无法前进。有
告诉他回
庙去向山神求饶。苏东坡回答说:“吾命由天帝掌握,山神一定要发怒,只好由他。
我要照旧往前走。山神他能奈我何?”然后,风逐渐减低,终于刮完,并无事故发
生,那个兵也清醒过来。
苏东坡对自己有急智和看不见的
灵相斗,坚具信心。有一次,他和一个邪魔
力争不让。那是此后数年,他在京师身为高官之时,他的二儿媳
(是欧阳修的孙
)一天晚上也中了邪,是在产后。年轻的儿媳
以一老姐的声音向周围的
说:
“我名清,姓王,因为
魂不散,在这一带做鬼多年。”苏东坡对儿媳
说:“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