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这段
子,陈启明大师依然唏嘘不已。显然这几年的记忆是多么
刻。对于一个文
来说,不能创作无异于要了他的命。
“后来呢,您是怎么走出来的?”朱子清追问道。
“后来国内就发生了那一场政治运动,我被当做封建残余发配到边疆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历史对普通
来说总是遮着一层面纱的,对那场运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朱子清不清楚,所以也不予以评价。只要知道那是一场浩劫,后
当引以为戒就好。
老
的经历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学者是一样的,被发配劳改。劳改的过程没有什么好说的,并没有如小说里描述的那样,和红小兵斗智斗勇偷偷搞创作什么的。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体力劳动,还要是不是被拖出去批斗。任何和书籍有关的东西都被收走。根本没有
力也没有条件去思考太多的东西。
直到运动结束被平反返回城市,才有机会接触书籍,接触外面的世界,才重新拾笔创作。
“……在这种生活压力下,第一部论语正义的内容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变淡,我都要仔细回想才能隐约记起都写了些什么。就这样不知不觉就脱出了窠臼。”提起这个过程,陈启明大师神色复杂。
这是一场
类的浩劫,他本身也是受害者。但也正因为这一场浩劫,成就了现在的陈启明大师。相信他对这一段经历的感
也一定是最复杂的。
感慨过后,老
对朱子清说道:“我的经历是时代造就的,你没办法学习,所以我的经验你也没办法学习。告诉你这些只是希望能给你一点借鉴一点启发。”
末了又鼓励道:“你是我们最看好的孩子,也没有让我们失望。希望你能早
走出困境,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从陈启明大师家里出来,朱子清就一直在回忆老
的故事,意图从中找到自己突
的办法。
无疑,老
能摆脱窠臼就是因为那一段特殊的经历。可那是历史的偶然没有办法复制,再说他也不能为了突
就真的把自己送进劳改场吧。
而且这是老
的经历,用在他身上管不管用还两说。
透过表象看本质,到底是什么让老
走出窠臼的?劳动改造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时间。几年时间不思不想不闻不问,再
的记忆都会变淡。
如果再加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时不时的
格侮辱,肯定会加快这个过程。
朱子清没有受虐倾向,体力劳动和
格侮辱什么的他自己不会去尝试。把《论语别裁》放下倒是可以尝试一下,就算不行也没什么损失。
那么问题又来了,要怎么放下?之前他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放下,可卵用没有。
的思想是最难以控制的,记忆不是说放就能放下的。越
刻的记忆就越难以放下。看到任何书籍任何知识点,都会和《论语别裁》里的内容对照一下。
哪怕不看书只是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句广告词都会忍不住用书里的内容诠释这句广告词的‘
层含义’。在这种
况下,怎么忘记?
尽管事
没有解决,但老
的经历还是给了他信心。至少让他明白这种状态别
也遇到过,自己不是‘江郎才尽’。信心回来了,整个
的状态看上去就不一样了。
难怪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
确实是个宝啊。朱子清笑着想到。
按照手机上搜索到的路线,朱子清乘坐地铁来到了位于央视旁边不远处的国贸酒店。
他很不喜欢事到临
着急忙慌的赶路,路上要是遇到个塞车什么的
况太耽误事儿。就算乘坐地铁,他也不想和上下班的大军挤地铁。在首都挤过地铁的都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所以提前一天到酒店住下,第二天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到了下班时间,孙芸夫妻两个邀请他一起出去吃饭。这都是应有之意,朱子清是看在孙守青的面子上来给孙芸撑面子的,她不能不有所表示。
至于孙芸的丈夫过来,则纯粹是因为朱子清的身份,两
子也是想趁此机会和他
好。
双方一个是看到了走出困境的可能,一个蓄意结
,双方吃的都很开心,可谓是宾主尽欢。
大家毕竟还不是特别熟,所以并没有去过什么夜生活。吃过饭在某
告别就各自忙活自己的去了。
朱子清在大街上逛了一圈,发现很无聊,所有的城市其实都一个样。就返回了酒店准备休息,明天还要录节目,要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