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朱敬伦也极为忐忑,沙俄的例子是一个反例。他更多考虑的是,当年秦昭襄王为什么在灭掉了赵国所有的
锐部队的前提下,命令白起撤军,原因还不是秦国的国力也耗尽了,国内所有的青壮都上了前线。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难题,继续坚持下去,有可能取得巨大的胜利,也有可能本国会被拖垮。
面对风险和收益都极大的
况下,秦王选择了规避风险,结果是秦灭六国的事业大大拖后,甚至导致秦昭襄王失去了在自己执政期间一统天下的机会。但如果当年秦昭襄王选择了坚持,谁又敢保证,秦国不会发生一千多年后沙皇的局面呢。换句话说,如果沙皇在看到局面无法坚持的
况下,不再勉强继续战争,而是选择了停战,即便俄国失去了突
海峡的良机,沙皇政权得以维持,战后他们的战略格局至少不会比苏联时期差。
现在摆在朱敬伦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
所以他虽然支持了邓世才的意见,但他再次开始
预战争,他告诉邓世才,只能给他三个月时间,三个月之内,不结束休斯敦战斗,政府就将在没有取得决定
胜利的前提下,与美国进行谈判。
留给邓世才的时间只有三个月了。
邓世才收到国内的恢复后是十分沮丧的。
他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的曙光,却也看到了这场辉煌胜利在自己面前白白溜走的可能。
他十分痛苦,再强行命令軍队进攻已经是一件不考虑的事
,但只要能继续坚持,胜利机会是必然。
怎么办?
邓世才彻夜难眠,成宿成宿的失眠,他觉得自己老了很多,
发虽然没有一夜白
,可是大把的掉
发。
但他还在等,毕竟还有三个月,尽管每一天都是煎熬,他也的熬着。
他希望可以熬过美军,因为美军的
况也不好,在突围战失败之后,终于出现了美军士兵偷偷投降的
况,邓世才也得知了美军内部的
况,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差。
尽管确实出现了軍队成建制的拒绝出击的
况,而且以黑
部队为多,黑
部队的军官全都是白
,但士兵都是黑
,已经出现多次黑
士兵不服从白
军官,然后被镇压的
况。但黑
士兵在休斯敦只占极少数,两百万美军中,大概只有二十万黑
士兵,仅仅十分之一。
而美军的物资储备极为丰富,军火虽然已经开始不足,但粮食储备极其丰富,足够他们吃一年的。在美国这个粮食出
大国,休斯敦被包围前就是战时的物资中转站,同时在明军进攻休斯敦期间,美国往这里送了太多的粮食,显然靠断粮
他们投降并不现实。
这种
况让邓世才很忧虑。
但美国軍队军心低落的
况,却让他抱有一丝希望,对休斯敦的炮击每天还在继续,已经成了例行公事,但打出去的炮弹越来越少,打过去的传单却越来越多。
给美军写劝降信,告诉他们投降将得到良好的待遇,不投降只有战死、累死和病死一条路。告诉美军士兵,他们已经被美国政府抛弃了。他们没有任何希望,为由投降能够保住一条
命。
还说服了或者说强行命令了一些投降士兵潜回休斯敦去游说更多的士兵投降,当然这些
的结局大多不好,基本上是有去无回,多数都被美军宪兵就地处决了,但他们带回去的信息,却足以让美军士兵产生一丝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