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现在技术工有多稀缺想必你心里也清楚。照目前这种形式,别说罗斯福定的年产4.5架的目标了,就算是计划原定的2.86万架,能不能完成也很难说。”难得找到了个“同病相怜”的难友,尼尔森忍不住跟约翰诉起苦来。
“我懂,去年一年上马了那么多家大型飞机制造工厂,没有一家是能做到满负荷运转的。”约翰也叹了气,“沃斯堡的航空工业基础算是好的了,我们休斯飞机公司在那的工厂,至今产量都没超过设计预期的70%。有些车间开工率连五成都不到。”
“要我说,你们现在这种靠兼并来扩大技术工数量的做法,见效是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国航空制造业的技术工
就这么多,都被你们几家瓜分了,也还是不够啊。”尼尔森苦
婆心地劝说道:“归根结底,加强技术培训,扩大技术工
的队伍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约翰挠了挠,“你以为我们想不到吗。我这边辛辛苦苦投
资金、场地、设备培训出来的工
,
家只要把
薪调高5美分,就能轻轻松松把
挖走了。谁会费力不讨好,给对手培养工
。”
最终,约翰与尼尔森的讨论结果是,由他自愿出钱在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开设几所技工培训学校,承诺在1942年底前培训出至少1万名技术工。并且,这几所培训学校还不是挂在休斯飞机的名下,而是直属于军工生产委员会。
作为回报,尼尔森则大笔一挥,将这些学校的实际运营权委托给了休斯飞机公司,并将“胜利”计划中一个不起眼的小项目——为物资接收方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属于“售后服务”的一部分)也给了这些学校。
表面上看,约翰这是又做了回雷锋。其实,无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已。反正建培训学校的那点投,和获得稳定的技术工
补充来说完全不值一提。更何况,尼尔森还投桃报李,送了他一枚通往未来国际市场的大门钥匙。休斯飞机完全可以借此将自己的烙印打到那些自身无力组建航空工业的国家身上,培养他们购买和使用自己产品的“好习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约翰都赚大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当他一开始试探地提出成立一个独立的基金会来
作培训学校的事,并邀请尼尔森来“执掌”该基金会时,对方很谨慎地婉言谢绝了。
不过不要紧的,尼尔森的老板罗伯特-伍德已经快80岁了,他将来无论是想接班还是另起炉灶,都不大可能拒绝约翰伸过来的橄榄枝。反正接下来的子还长着呢,约翰有信心在他和尼尔森之间建立足够稳固的利益纽带。
离开了尼尔森的办公室,约翰转就去找克劳福德了。他约克劳福德当然不是吃顿饭那么简单。首先,作为“谋杀委员会”的成员,克劳福德一定对“胜利”计划有足够
刻的理解。他的这些看法和认识都对约翰非常有用。
其次,从之前他与尼尔森的对话里,约翰敏锐地感觉到军方对霍普金斯的态度似乎有些异样。下午,他就要去白宫面见这位传奇的“影子总统”,并在其手下工作了。约翰自然要打听清楚军方,尤其是陆军参谋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