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出来的考生越来越多,酒楼里也聚集了不少刚出考场的
。虽然也有
往她这个方向看来,不过猜想她必定是那位童生的亲
,有没有怎么在意。
在她的右手边,有四名青年显然是从同一个学堂出来的,一同探讨着最后一张试卷的策问,有
说杀
犯法,按律当斩,有
说法律不外乎
,在各种断案中
大于理也是常态,那
为父报仇,又有乡里为他求
,考虑到孝道和民意,自然应该无罪释放。
没过多久,一个老者登上阶梯,那四
赶紧将他迎了过来,其中一
到:“老师,您如何也来了?”
老者拂须道:“不放心你们,过来看看,你们几个这次考得如何?”
那
道:“其它都好,诗赋、明经全看各自本事和发挥,就只这策问实在是有些刁钻。”
老者道:“如何刁钻?说来听听?”
另一
把策问的题目说出。老者沉吟一阵,道:“你们是如何答的?”
那四
各自把自己所做的策论说出,其中三位认为应该无罪释放,只不过两
从民意着手,一
从孝道着手,另一位则是从维护律法角度出发,认为按律当斩。
老者听完了四个学生的答案,拍桌道:“胡闹,胡闹!”
那四
兀自不服,其中一
道:“老师,这题目并无固定答案,想来,只要能够说出道理来便可,如何胡闹?”在科考中,没有固定答案的策问并不少见,这种
况下,全看考生各自的发挥,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推出答案的过程,像这个题目,
大于理又或理重于
,全都是说得过去的,而孰优孰劣,全看各自“讲道理”的能力。
老者却是大骂:“平常叫你们多看书,不只是四书五经,其它书也要多看看,这篇策问并不刁钻,这个案子不是出卷者自己编出,它在《大周律法承民旧引》中是有真实案例的。”
此言一出,四
尽皆色变,其他
也彼此对望,赶紧让各自的仆
、书童去买老者所说的《承民旧引》,那些仆
、书童跑遍了全城,好不容易才有
买回来了一本,众
围在一起翻书,紧接着纷纷长叹……这案子原本就是怎么断都说得过去,但如果在律法中有明确的案例记载却没有去引用,那就是极大的失分项。
也就是说,这篇策问所考的其实并不只是“讲道理”的能力,更是知识面。
与律法相关的东西,实际上考到的几率并不太多,绝大多数的考题还是出自四书五经。虽然如此,为防意外,大多数
还是将大周律法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与之相关的各种案例,除非是一些有名的,否则大多数
真的是不了解,至于没有被记
与律法相关的书籍里的案例,即便是在现实中发生再多次,也不足以被引用。
而《承民旧引》里的这个案例,却是发生在七百多年前,原本就是非常冷门的书籍,又是非常孤偏的案子,自然没有
注意到。
大家一同唉声叹气,紧接着却也有
叫道:“不怕不怕,七百年前的案子有几
知道?既然大家都没有援引,那其实还是一样的。”
众
一想“也对”,于是一边哀叹着自己没有好好的把《承民旧引》看一遍,一边庆幸,这么冷僻的书籍,这么冷僻的案例,其它
自然也都不知道,这样一来,大家也还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就在这时,靠窗的位置上,坐在窗边的漂亮少
兴奋的往外
招着手:“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