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五年秋天,张
玲移居美国纽约。更多小说 ltxsba.top最初由朋友介绍,在救世军办的职业
子宿舍借居,救世军是以救济贫民而出名的,因此投奔那里居住的不是穷愁潦倒的醉汉,便是寡居无双的胖太太们。张
玲在此来往的,也仅是她旧时的好友炎樱以及极个别美国
。在这样简陋的住处,张
玲还请胡适来住处一坐。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张
玲得到edbwr*洌停幔颍悖模铮鳎澹欤欤茫铮欤铮睿的写作奖金,在二月间搬去colony所在的舤18字荨u飧鲂醋骰金会主要是为作家提供一个安静6媸实幕肪场t谡饫铮张
玲遇见了她的第二个丈夫feddreyher赖雅先生。赖雅比张
玲大三十岁j且桓龊苡胁牌的美国剧作家5币痪哦七年客寓柏林时,与著名戏剧家布莱蟣爻趸岵11嘟唬从此成为莫逆之
,以致他的名字曾被认为是布莱蟣氐谋拭。赖雅是一位极有才华的作家,所有与他合作过的制片
和导演无不赞叹,他的老朋友辛克莱·刘易士也曾预言他会一夜成名k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在政治倾向上坚信马克思主义*一九五六年八月,张
玲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这与张
玲的第一次婚姻恰如正反两极。胡兰成反共到投敌叛国,而赖雅信仰共产主义到不相信任何有损于共产党的传说。从表面上看,这是极其矛盾的,但从这里,却反映出张
玲对政治的一贯淡漠,她注重的是一个
的才华与
趣。赖雅是一个热
爽朗、外向型的
,这在
格上与张
玲的内向封闭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张
玲能很快与赖雅结婚,除了赖雅本身的魅力,其它则只能说是缘份了。
一九五八年,张
玲在纽英伦的期限满后,又申请去南加州享亭卡。哈特福基金会去住了半年。是请胡适先生作保。
这几年时间里,张
玲仅写了短篇小说《五四遗事》。平时研究有关文学的理论与书籍,翻译些文章,并构思一部长篇小说。
一九六一年秋天,为搜集写作材料,张
玲来到台湾,由当时还是学生作家王祯和陪同,访问了台湾风景秀丽的花莲。
正在访问途中,从美国打来长途电话,赖雅先生不幸中风,只得取消访问计划,回到美国。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张
玲一直悉心照顾已经半瘫在床上的赖雅,无论是经济还是创作,对张
玲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九六七年,赖雅先生去世。
赖雅先生去世不久,张
玲曾受雷德克里芙
校的邀请,做驻校作家,在剑桥住过一段时间。两年后,张
玲应邀在陈世骧教授主持的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任研究员,做一些翻译和研究工作。
同时,在台港文学界,却涌起张
玲热的高
。台北皇冠出版社重印了她的作品,有《张
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秧歌》、《怨
》、《半生缘》(由《十八春》删节后半部而成,先在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赤地之恋》。并有许多“张迷”
研究、赏析张
玲的小说。海外许多学者视之为中国现代最优秀的小说家,有一部《近代中国小说史》甚至用四十页的篇幅评论她,而仅用二十六页评论鲁迅,有的甚至将其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相提并论,认为毫不逊色。这当然不乏“溢美”之词,其中也不乏一些政治因素,但从中我们可见张
玲在海外的影响甚广。台大外文系毕业的水晶先生,既是“张迷”,又是张
玲小说较为出色的研究者。并著有《张
玲的小说艺术》一书。在这本书里,水晶记载了张
玲晚年在美国的一些生活
况,并记录了他与张
玲
谈作品印象的珍贵的谈话。
初访张
玲时,张
玲并不见。张
玲从传话器里对水晶说:“因为感冒,躺在床上,很抱歉。”此时张
玲虽还在加州大学陈世骧教授主持的centreforchesestdes做事,上班时间大概总在下午三、四点钟,到午夜为止,完全与常
不一样的作息时间,自然,就连她的同事也不易见到她。一星期后,水晶又给张
玲电话,通话时已是凌晨两点钟,恰逢张
玲
尚健,故能长谈几句。她向水晶说,去上班是为楼里太热,而班上有冷气。她一患感冒就不能讲话,因为一讲话就想吐。张
玲仍是说地道的北京话。随后她要去水晶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并答应他先写张便条,然后再电话联系,然后才能定下约见时间。此为水晶二见张
玲“不遇”。
此后水晶又等了一个多月,第三次,水晶终于“遇”见了张
玲,张
玲很瘦,她穿着高领结青莲色旗袍,
发是“五凤翻飞”式的,斜签身子坐在沙发上,“逸兴遄飞,笑容可掬”。“她的起居室有如雪
一般,墙上没有一些装饰和照片,迎面一排落地玻璃长窗。在她的起居室里,非常意外的是竟找不到一张书桌,仅有一张上海
所谓”夜壶箱“的小桌子。
因得知水晶已订婚,张
玲还特意为水晶准备了一瓶八盎司重的chnelno5版香水,送给他的未婚妻。水晶对张
玲的细心和周到感到十分意外,于是,张
玲与水晶间的谈话也随之轻松、愉快起来。他们谈风俗习惯,谈章回小说,谈张
玲的作品。这期间张
玲共喝了四杯咖啡,她自己解释,她一喝咖啡,便喝个不停。她自己介绍自己的起居
况是:大概每天中午起床,天亮时才休息。这习惯养成很久了,是和月亮共进退的
。所以,她看到月亮的次数也比常
多,故而她的小说对月亮的意象描写便格外地玲珑剔透。
张
玲还介绍了她平时的阅读
况。平常最喜
看的是通俗英文小说,阅读对她来说已成了第二生命。她笑着说,引用她的已逝世的美国丈夫的话来说,她专看“垃圾”,并说等到六月份工作一结束,便用英文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考证,并把英译《海上花》的工作做完。
谈话结束时,已是凌晨二时半。这次会面,足足谈了七小时。这是张
玲在美生活的唯一文字资料。
张
玲从一九七三年开始,便迁居美国洛杉矶,在那里完成了《红楼梦魇》,翻译了《海上花列传》,并写了几万字的书评和杂感。她一直过着独居的生活,杜门谢客,很少与外界联系。最有成绩的,要算她的《红楼梦魇》的出版,对于十二岁就捧《红楼梦》狂读的张
玲来说,《红楼梦》已读得太熟了,“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看,稍微眼生点的字就会跳出来”,并始终对此有一种狂热。她用近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红楼梦魇》。正可谓:“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从此可见张
玲的淡泊心志,宁静生活,世世尘尘已经不能流
她的世界。她永远生活在
流的外面一九八九年上半年,张
玲外出时被一南美青年驶车撞了一下,右肩骨裂。为配合治疗,每天做早
,做理疗,目前已有好转。张
玲已经七十岁了,但她的
脑仍然清醒而敏捷,常有短文见诸报端。
一颗彗星划出一个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张
玲不是彗星,但她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代
文、
品、
。她的短暂却又夺目的创作生涯,好比她最
用的词汇,一个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式,它给
一种回味,一种启发,如她自己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
玲属于她那个世界。若是在她有生之年,她能再打开生命的另一扇窗子,也许她会发现,生命其实是旧时的照片,你拍下什么,便会留下什么。张
玲留给了我们融汇古今文化的良多历史旧影。细心而又耐心的读者重读张
玲的作品,定会从中获得一些
远的启迪。
三稿于一九九一年五月北京张
玲作品系年一 小说《牛》,上海圣玛利亚
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
《传》。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
《传》。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
《传》。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
《传》。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
《传》。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
《传》。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
《传》。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
《传》。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
《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
《传》。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
《传》。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
《传》。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
《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
《传》。
《桂花蒸 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
《传》。
《留
》,《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
《传》。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
《张看》。
《鸿鸾禧》,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收
《传》。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
《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
《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
《秧歌》,香港《今
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
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
《惘然记》。
《怨
》,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
《惘然记》。
《相见欢》,收
《惘然记》。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
间副刊》,1979年,收
《惘然记》。
《浮花
蕊》,收
《惘然记》,1983年。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二 散文《迟暮》,上海圣玛利亚
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
校《凤藻》1936年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