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最新网址:http://www.ltxs520.info,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龙腾小说 > 辣文肉文 > 张爱玲文集 > 第90节

第90节(1 / 2)www.ltxsdz.com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花都迷情(全) 眼里月色(1v1 H) 《红楼梦》脂砚斋批本 隋唐演义(白话版) 美文精选1000篇 花都飘香(全) 易经白话注解 孙子兵法(白话版) 我的男友有性瘾(H) 飞鸥不下

粗鄙的民间产物怎样能够得到清朝末叶儒雅风流的统治阶级的器重呢?纽约听信美术批评家的热烈的推荐,接受了原始的图画与农村自制的陶器。中国舍昆曲而就京戏,却是违反了一般评剧家的言论。文明听文明的昆曲,恰配身份,然而新兴的京戏里有一种孩子气的力量,合了我们内在的需要。中国的原始没有被根除,想必是我们的文化过于随随便便之故。就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难找到中国的永久的青春的秘密。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

更 衣 记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的甬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从前的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给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不降”,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遗风。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大袄”,在并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

“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娇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中国不赞成太触目的。历史上记载的耸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

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反对,何况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度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红。寡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以惊风骇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盃,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胧绷耍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便被目为发户。皮衣有一定的季节,分门别类,至为详尽。十月里若是冷得出,穿三层皮是可以的,至于穿什么皮,那却要顾到季节而不能顾到天气了。初冬穿“小毛”,如青种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银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白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有功名”的方能穿貂。中下等阶级的以前比现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银嵌或羊皮袍子。

姑娘们的“昭君套”为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根据历代的图画,昭君出塞所戴的风兜是斯基摩式的,简单大方,好莱坞明星仿制者颇多。中国十九世纪的“昭君套”却是颠狂冶艳的,——一顶瓜皮帽,帽檐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着两根红缎带,带端缀着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

对于细节的过份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现代西方的时装,不必要的点缀品未尝不花样多端,但是都有个目的——把眼睛的蓝色发扬光大起来,补助不发达的胸部,使看上去高些或矮些,集中注意力在腰肢上,消灭部过度的曲线古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却是完全无意义的。若说它是纯粹装饰质的罢,为什么连鞋底上也满布着繁缛的图案呢?鞋的本身就很少在前露脸的机会,别说鞋底了,高底的边缘也充塞着密密的花纹。

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着名唤“阑”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

这样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的事物上费了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惟有世界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制造一百种相仿而不犯重的图案,固然需要艺术与时间;欣赏它,也同样地烦难。

古中国的时装设计家似乎不知道,一个到底不是大观园。太多的堆砌使兴趣不能集中。我们的时装的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点缀品的逐渐减去。

当然事不是这么简单。还有腰身大小的替盈蚀。第一个严重的变化发生在光绪三十二三年。铁路已经不那么稀罕了,火车开始在中国的生活里占一重要位置。诸大商港的时新款式迅速地传内地。衣裤渐渐缩小,“阑”与阔滚条过了时,单剩下一条极窄的。扁的是“韭菜边”,圆的是“灯边”,又称“线香滚”。在政治动与社会不靖的时期——譬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时髦的衣服永远是紧匝在身上,轻捷利落,容许剧烈的活动。

在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因为衣裤过于紧小,肘弯膝盖,筋骨接榫处非得开缝不可。中国衣服在革命酝酿期间差一点就胀裂开来了。“小皇帝”登基的时候,袄子套在身上像刀鞘。中国的紧身背心的功用实在妙——衣服再紧些,衣服底下的体也还不是写实派的作风,看上去不大像个而像一缕诗魂。长袄的直线延至膝盖为止,下面虚飘飘垂下两条窄窄的裤管,似脚非脚的金莲抱歉地轻轻踏在地上。铅笔一般瘦的裤脚妙在给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在中国诗里,“可怜”是“可”的代名词。男向有保护异的嗜好,而在青黄不接的过渡时代,颠连困苦的生活形更激动了这种倾向。宽袍大袖的,端凝的现在发现太福相了是不行的,做个薄命反倒于她们有利。

那又是一个各趋极端的时代。政治与家庭制度的缺点突然被揭穿。年青的知识阶级仇视着传统的一切,甚至于中国的一切。保守的方面也因为惊恐的缘故而增强了压力。经质的论争无不进行着,在家庭里,在报纸上,在娱乐场所。连涂脂抹的文明戏演员,姨太太们的理想恋,也在戏台上向他们的未婚妻借题发挥讨论时事,声泪俱下。

一向心平气和的古国从来没有如此骚动过。在那歇斯底里的气氛里,“元宝领”这东西产生了——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们伸长了脖子。这吓的衣领与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称。重脚轻,无均衡的质正象征了那个时代。

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

大家都认真相信卢骚的理想化的权主义。学生们热诚拥护投票制度,非孝,自由恋。甚至于纯粹的也有实验过,但似乎不会成功。

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

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上层阶级的出门系裙,在家里只穿一条齐膝的短裤,丝袜也只到膝为止,裤与袜的界处偶然也大胆地露了膝盖,存心不良的往往从袄底垂下挑拨的长而宽的淡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穗。

民国初年的时装,大部份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衣领减低了不算,甚至被蠲免了的时候也有。领挖成圆形,方形,心形,金刚钻形。白色丝质围巾四季都能用。白丝袜脚跟上的黑绣花,像虫的行列,蠕蠕爬到腿肚子上。际花与常常有戴平光眼镜以为美的。舶来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

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的衣服往常是和珠宝一般,没有年纪的,随时可以变卖,然而在民国的当铺里不复受欢迎了,因为过了时就一文不值。

时装的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期间,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住在各的衣服里。

一九二一年,穿上了长袍。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关之后一直是与中土的服装并行着的,各不相犯。旗下的嫌她们的旗袍缺乏美,也想改穿较妩媚的袄裤,然而皇帝下诏,严厉禁止了。五族共和之后,全国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代名词是“三绺梳,两截穿衣。”一截穿衣与两截穿衣是很细微的区别,似乎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可是一九二年的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于男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化的一切,恨不得将的根斩尽杀绝。

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青年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一天。时装开始紧缩。喇叭管袖子收小了。一九三年,袖长及肘,衣领又高了起来。往年的元宝领的优点在它的适宜的角度,斜斜地切过两腮,不是瓜子脸也变了瓜子脸,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颔,肌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这种衣领根本不可恕。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种理智化的逸的空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似的与下面的丰柔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当时欧美流行着的双排钮扣的军式的外套正和中国凄厉的心一拍即合。然而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袍叉开到大腿上,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子,裤脚上闪着银色花边。衣服的主翁也是这样的异的配搭,表面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

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那似乎是极其艰难危险的工作,小心翼翼地,费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

同时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质的镶滚也免了,改用盘花钮扣来代替,不久连钮扣也被捐弃了,改用揿钮。总之,这笔账完全是减法——所有的点缀品,无论有用没用,一概剔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

现在要紧的是,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属次要,单只注重诗意的线条,于是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时装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业,不比在黎,几个规模宏大的时装公司如lelong‘s,schprell’s,垄断一切,影响及整个白种的世界。

我们的裁缝却是没主张的。公众的幻想往往不谋而合,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洪流。裁缝只有追随的份儿。因为这缘故,中国的时装更可以作民意的代表。

究竟谁是时装的首创者,很难证明,因为中国素不尊重版权,而且作者也不甚介意,既然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最近时的半长不短的袖子,又称“四分之三袖”,上海便说是香港发起的,而香港又说是由上海传来的,互相推诿,不敢负责。

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最新的发展是向传统的一方面走,细节虽不能恢复,廓却可尽量引用,用得活泛,一样能够适应现代环境的需要。旗袍的大襟采取围裙式,就是个好例子,很有点“三厨下”的风,耐寻味。

男装的近代史较为平淡。只有一个极短的时期,民国四年至八九年,男的衣服也讲究花哨,滚上多道的如意,而且男的衣料可以通用,然而生当其时的都认为是天下大的怪现状之一。目前中国的西装,固然是谨严而黯淡,遵守西洋绅士的成规,即是中装也长年地在灰色,咖啡色,青里面打滚,质地与图案也极单调。男子的生活比子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

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是如果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有个西方作家(是萧伯纳么?)曾经抱怨过,多数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会,慎重考虑。再没有心肝的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的。

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中外的男子尚有穿红着绿的权利。男子服色的限制是现代文明的特征。不论这在心理上有没有不健康的影响,至少这是不必要的压抑。文明社会的集团生活里,必要的压抑有许多种,似乎小节上应当放纵些,作为补偿。有这么一种议论,说男如果对于衣着感到兴趣些,也许他们会安份一点,不至于千方百计争取社会的注意与赞美,为了造就一己的声望,不惜祸国殃民。若说只消将男打扮得花红柳绿的,天下就太平了,那当然是笑话。大红蟒衣里面戴着绣花肚兜的官员,照样会淆朝纲。但是预言家威尔斯的合理化的乌托邦里面的男公民一律穿着最鲜艳的薄膜质的衣裤,斗篷,这倒也值得做我们参考的资料。

因为习惯上的关系,男子打扮得略略不中程式,的确看着不顺眼,中装加大衣,就是一个例子,不如另加上一件棉袍或皮袍来得妥当,便臃肿些也不妨。有一次我在电车上看见一个年青,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店伙,用米色绿方格的兔子呢制了太紧的袍,脚上穿着式红绿条纹短袜,嘴里衔着别致的描花假象牙烟斗,烟斗里并没有烟。他吮了一会,拿下来把它一截截拆开了,又装上去,再送到嘴里去吮,面上颇有得色。乍看觉得可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

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生最可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

公寓生活记趣读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两句词,公寓房子上层的居民多半要感到毛骨悚然。屋子越高越冷。自从煤贵了之后,热水汀早成了纯粹的装饰品。构成浴室的图案美,热水龙上的h字样自然是不可少的一部份;实际上呢,如果你放冷水而开错了热水龙,立刻便有一种空而凄怆的轰隆轰隆之声从九泉之下发出来,那是公寓里特别复杂,特别多心的热水管系统在那里发脾气了。即使你不去太岁上动土,那雷也随时地要显灵。无缘无故,只听见不怀好意的“嗡”拉长了半晌之后接着“訇訇”两声,活像飞机在顶上盘旋了一会,掷了两枚炸弹。在战时香港吓细了胆子的我,初回上海的时候,每每为之魂飞魄散。若是当初它认真工作的时候,艰辛地将热水运到六层楼上来,便是咕噜两声,也还有可原。现在可是雷声大,雨点小,难得滴下两滴生锈的黄浆然而也说不得了,失业的向来是肝火旺的。

梅雨时节,高房子因为压力过重,地基陷落的缘故,门前积水最。街道上完全了,我们还得花钱雇黄包车渡过那白茫茫的护城河。雨下得太大的时候。屋子里便闹了水灾。

我们流抢救,把旧毛巾,麻袋,褥单堵住了窗户缝;障碍物湿濡了,绞,换上,污水折在脸盆里,脸盆里的水倒在抽水马桶里。忙了两昼夜,手心磨去了一层皮,墙根还是汪着水,糊墙的花纸还是染了斑斑点点的水痕与霉迹子。

风如果不朝这边吹的话,高楼上的雨倒是可的。有一天,下了一黄昏的雨,出去的时候忘了关窗户,回来一开门,一房的风声雨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蓝的潇潇的夜,远处略有淡灯摇曳,多数的家还没点灯。

常常觉得不可解,街道上的喧哗,六楼上听得分外清楚,仿佛就在耳根底下,正如一个年纪越高,距离童年渐渐远了,小时的琐屑的回忆反而渐渐亲切明晰起来。

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在香港山上,只有冬季里,北风彻夜吹着常青树,还有一点电车的韵味。长年住在闹市里的大约非得出了城之后才知道他离不了一些什么。城里的思想,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驰着的电车——平行的,匀净的,声响的河流,汩汩流下意识里去。

我们的公寓邻近电车厂,可是我始终没弄清楚电车是几点钟回家。“电车回家”这句子仿佛不很合适——大家公认电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而“回家”两个字有着无数的感洋溢的联系。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车里灯点得雪亮。专做下班的售票员的生意的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有时候,电车全进了厂了,单剩下一辆,秘地,像被遗弃了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只见它在半夜的月光中袒露着白肚皮。

这里的小贩所卖的吃食没有多少典雅的名色。我们也从来没有缒下篮子去买过东西。(想起“侬本痴”里的顾兰君了。她用丝袜结了绳子,缚住了纸盒,吊下窗去买汤面。袜子如果不,也不是丝袜了!在节省物资的现在,这是使心惊跳的奢侈。)也许我们也该试着吊下篮子去。无论如何,听见门卖臭豆腐的过来了,便抓起一只碗来,蹬蹬奔下六层楼梯,跟踪前往,在远远的一条街上访到了臭豆腐担子的下落,买到了之后,再乘电梯上来,似乎总有点可笑。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本站必读
新书推荐: 单亲富二代 诛仙:仙途秘辛 泥浆里的禁忌之恋 义妹凭什么不能做老婆 黄毛在哪里 美女总裁受难记 我要我们在一起 诡秘术士的播种人生 青梅嫁给表哥 母爱与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