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了
气,李谨言放下茶盏,开
道:“少帅,雪这么大,是不是安排
到各处看看?我听说城外的一些村子里,有些房子屋顶都被雪压塌了。”
这些事,李谨言还是从广播里听到的。
自从关北无线电广播公司成立,收音机几乎成了北六省家家户户必备的物件。
广播电台的辐
面越来越广,广播内容也越来也丰富。
从最早的戏曲,评书,相声,到后来的时政新闻,读报,再到西洋音乐和新兴起的歌星歌曲,甚至还有几部电影改编成的段子,每天定时在广播里放送。家里的老
孩子,放工的工
和忙完了手
事的农户,最喜欢的事就是一家围在收音机旁,听听又有什么新鲜事。
见识到广播的“威力”,有些商家还起了在广播里打广告的主意。如今在报纸上发广告已经不再稀,在广播里却是独一份。
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不是李谨言,而是一个开烟花
竹厂的商家。进
腊月,采办年货的
愈发多起来,商家不愁没钱赚,却也互相竞争着。这个烟花
竹厂的老板还是首批和官银号借款办厂的
之一。虽说在广播里打广告的花费要多,可回
赚到的却更多。
一
的成功引来多
效仿,很快,广播里的各种广告就多了起来,倒也让听喜欢听广播的关北
,又听到了另一种“热闹“。
大雪压塌民居的事
,是关北时政新闻最新报道的,文老板的报社,囊括了《时政新闻》,《名
》,《趣谈报》等多份国内知名报刊,尤其是《时政新闻》,已经成为北方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足以和上海的《申报》一别苗
。
《名
》的发行量稍逊一筹,但增加英文版之后,已渐渐有走向国际的势
,不久前刊登的一篇某国知名经济学家的专访,在国内国外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国
关注的是华夏的报纸,竟然会专门报道一个外国
。而诸如几家外资银行的主事者,看到这篇报道后,额
却冒出了冷汗,怎么这篇专访里的部分内容,和他们即将实行的计划如此相似?
再看被专访者的署名,一个专注于学术的经济学教授,
还远在另一片大陆。这让他们更无法确定,到底是计划泄露,抑或只是一个巧合。
实际上,这篇专访是白宝琦和任午初联手安排的,提问的问题也是两
拟定的,那个被采访的教授确有其
,和任午初还有一点的
,整篇采访都是以电报的形式完成,远在大洋彼岸的学者并不知道即将在华夏打响一场金融战争,只是觉得怪,这些问题,任同样能够解答,而且比他更加专
,为何会找上他?
不过当看到寄来的《名
》,见到上面刊登的关于他的专访,又拿到了那张价值可观的汇票之后,这个疑问也就不是需要
究的问题了。
李谨言最近也在研读一些经济类的书籍,白宝琦和任午初虽然没有继续对他按
喝水,却也没打算放牛吃
。在这两位看来,李谨言有天分,否则也不会把生意做到这么大,差别就在于他没“上过学”。不过看楼少帅平
的表现,把李谨言送进学校甚至是到国外留学,肯定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为今之计,只有他们多费些心思,把珍藏的书籍,多年心得写下的笔记
给李谨言,让他自己“钻研”。
这事没得商量,任午初暂且不论,白宝琦可是他的舅舅,舅舅发话,不听行吗?楼大总统见着他这个大舅哥都发憷啊。
专业类书籍虽然艰涩,笔记却很易懂,一段时间下来,李谨言也是受益匪浅,许多以前没注意到或是想不通的问题,如今再看都能迎刃而解。这让白宝琦更加坚信,他的外甥媳
是个可造之材,也由此开启了李三少
生中最刻苦的一段学习生涯。
不过这些暂时都不是那么重要,此刻最重要的还是安排
到城外的各处村庄走访,查看是否有灾
发生。这事李谨言本可以自己做,考虑之后还是决定让军政府或者该说楼少帅出面。
冬以来,除了还在远东作战的第二师,稳定海参崴和伯力等地的新编第十九师,在朝鲜的第三师,进
西伯利亚扎根不走的戍边军和新编第十五师,其余的部队大多无事可做,就算每天出
训练,这些大兵们还是闲得身上长
。
甚至有
询问上峰,是不是和第二师换换?他们打了这么多
子的仗,立下的军功一箩筐,也该换换了吧?
可惜上峰一直没有下令,大兵们只能继续每天长
。
如今
脆安排他们去村庄走访,帮忙村民扫雪修葺房屋,不失为一个“除
”的好办法。也可以对外表明,北六省的大兵不只会打仗和拆房子,修房子兵哥们一样拿手。
一番话说完,李谨言嘴有些发
,正想喝
茶,却被楼少帅捏住了下
,温热的唇落在他的额
和嘴角,低沉的嗓音传
耳际,“我的。”
什么?
“你的字,只能我来取。”楼少帅略微拉开两
的距离,漆黑的眸子里映出李谨言的影子。
不是在说修房子吗?怎么又扯到这件事上了?
天才和凡
的脑袋,果真是两种构造。
北六省的大兵扛起铁锹和扫把,开展军民鱼水
的活动时,西南的兵哥们总算是等来了期盼已久的枪声,只不过事
的发展和他们预想的有些出
,子弹的确是飞过来了,也是从缅甸那边飞过来的,可那些在前边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菠萝
,和丢了指挥刀一身泥水的英国
是怎么回事?追在他们身后那群当地
又是怎么回事?
他们本以为驻印军会大发威,这样才更方便他们“自卫”,可被赶过来的却是英国
和印度
……这该怎么办?上峰没
代过啊。
逃跑中的驻印军看到华夏大兵,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他们这边冲,在他们看来,被后边那群
追上就是死路一条,被这些华夏
逮住,或许还能保住一条命。
三千的驻印军,毫无知觉的踏
了当地
设下的陷阱,茂密的丛林,各种可怕的毒虫和简陋却致命的陷阱,成了他们的地狱。随时可能出现的枪声成为了催命符,他们甚至无法判断出攻击来自哪个方向。
那名带他们走进陷阱的俘虏被英国
杀死了,他死前的笑容却像是在嘲笑英国
的愚蠢,貌似在说,他在地狱等着他们。
三千驻印军死伤惨重,受伤和被俘虏的
数超过一半,几门火炮都被缴获,沿途枪支弹药丢了一地,之前还认为这只是一次枯燥旅行的英国军官,不只丢了指挥刀,连军帽都跑掉了。
“停下!”
华夏大兵们举起了枪,枪
正对前方。印度
听不懂华夏语,却能看到指向自己的枪
,英国
同样听不懂华夏语,只能大声用英语喊着救命,在发现一名华夏士兵能听懂他的话后,叽里咕噜又是一连串,那个扛着上士肩章的兵哥貌似听懂了,点点
,用略有些生硬的英语说道:”放下枪,双手抱
蹲下!”
英国
和印度
照做之后,华夏士兵对追在他们身后的当地
鸣枪示警,对峙片刻,那些
终于退了回去。
危险解除,英国
又恢复了一副傲慢姿态,好像刚刚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扯
嗓子叫救命的不是他一样。
兵哥们冷眼看着,很快,上峰的命令下达,那名会说英语的上士笑着对英国
说,他和他军队会被毫发无伤的送回印度,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华夏军队会一路护送。
乍听这番话,貌似合
合理,但英国军官总觉得这其中有不对劲的地方,到底哪里不对,刚刚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英国
,一时之间很难想明白。
英国领事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云南军政府,龙逸亭龙大帅笑得一脸热
,好像和英国领事有了多少年的
一样,拍着胸脯保证,会安全的把“友邦”军队送回印度。
英国领事同样觉得不对劲,希望能派
去通知印度境内的英军,让他们来“接
”,可龙逸亭明显不会改变主意,若是不答应,难道让这些军队自己回到印度吗?他们不可能继续同缅甸
作战,更不可能向一群土着投降。被华夏
缴械,成为华夏的俘虏,英国
更不愿意。虽然这已经是事实……
当然,英国领事也可以自行给驻印军发电报,但中途若再出现问题,或是被华夏“误解”为对他们的战争行为,事
将很难解决。
最终,英国领事还是接受了龙逸亭的“帮助”,一千多名解除武装的印度
和英国军官,被“完好无缺”的送回了印度。期间不是没有当地
的武装势力在一旁窥伺,但有华夏
在旁,他们一直没有动手。
让英国军官和领事都感到惊讶的是,华夏军队的确只是把这一千多驻印军送回去,除此之外什么都没做,“护送费”也没要。只有队伍中的华夏大兵们明白,他们想要的东西,例如争议地区沿途的地形,驻守的兵力,进攻所需的火力等,都已经
刻在了他们的脑子里。
虽然这与龙逸亭最初的计划有些出
,但没关系。经过这次失败,英国
肯定会卷土重来,到那时,才是他们真正动手占便宜的时候。龙逸亭不只要拿回被缅甸赖着的国土,还给四川的刘抚仙发了一封电报,英国
私下里鼓捣出的那条麦克马洪线,也该好好说道说道了。
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月中旬,一列火车驶出关北火车站,车
的烟囱冒出滚滚黑烟,拉长的汽笛声惊飞了停在枝
梳理羽毛的麻雀,纷纷振翅飞起,树枝上的积雪,也因这些小东西的动作扑簌簌下落。
火车上满载着军火和物资,一部分老旧被淘汰的步枪和手枪将从云南广西运出国境,另有北方兵工厂生产的步枪,机枪以及十门75mm
径火炮,将在西南几省内部消化。
云南督帅龙逸亭的部队已经做好了随时动手的准备,或许该感谢那些骄傲的英国
,在“护送”驻印军返回印度的途中,兵哥们记住了沿途每一处可用来进攻防守的有利地形,回到云南的当天,两名混在队伍里装成大
兵的参谋,和几个有军校背景的军官,就联合绘制出一副详细到不能再详细的地图,在地图上,他们甚至标出了最佳的进攻路线。
如果英国
知道这一切,是否会气得吐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