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吴?以往的用兵与杨政一样保守,但是他对战事的判断,却比杨政要准确得多,因此他常常能够作出一些在外
看来非常大胆的举动,而且只要没有突发的外来因素
扰(比如历史上德顺军之战中赵构突然要他撤军的诏书),吴?从来都没有失败过,这是他成为当世第一流名将的两大本钱之一(还有一样是阵法的运用)。这一次吴?也正是看出了辽
此次南下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粮
供应的问题,而其后杨政过于保守的应对刺激了他们的野心,令其想要占到更大的便宜。在吴?看来,契丹
虽然已经汉化,但终究还是胡
,欺软怕硬、得寸进尺的传统还在。但是,金
才是辽
的生死大敌,而大宋则至少是他们可能的盟友,耶律大石身为一代雄主,不会看不到其中的利害关系。结果正如吴?预料的那样,宋军一硬,辽
的态度立刻就软了下来
不过,由于辽
现在的
粮缺
实在太大,没有河套平原这片利于屯田的肥沃土地做底,恐怕他们也无法放心地集中权全力向东进攻,一直在外套长期逗留,迟早会出问题;而大宋目前暂时也没有余力控制那么偏远的地盘,吴?也就做了个顺水
,默认了辽
对整个河套地区的占领(吴?会这么做,也因为现在是
世,国土变更频繁,只要实力强了,随时可以拿回来,如果在和平时期,各国实力形成了某种平衡,因此名分甚至比实力更重要,土地是决不敢随便让出去的。)。当然,即使吞下整个河套,辽军的粮
还是只能勉强自给,不足以支持长期作战,所以他们依然有求于大宋,这也是吴?敢于稍微放一放他们的原因之一。
然而,吴?接管陕西宋军之后,也只能挡住辽军南下的去路,耶律大石很快就将目光转向了与河套平原相邻的大宋河东地区。出于对吴?的忌惮(注耶律大石一开始并没有觊觎河东的野心,毕竟解潜虽然军事才能并不出众,但也算得上是久历戎行,再加上河东地势险要,即使是他御驾亲征,想要一鼓而下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耶律大石一开始只是想从解潜那里多买些粮食,为下次东征作好准备,如果可能的话,能够让辽军获得通过河东的权利就更好了,漠北路线实在不是
走的啊然而,耶律大石的使者才刚刚出发没几天,完颜亮就集中金军目前的大部分兵马,掉转矛
,向着河东地区发起了连续不断的猛攻
注1:耶律大石虽然是一位在历史上创造出奇迹(在大辽灭亡的前夕,率百余骑起兵于大漠,以过
的个
魅力与
才忽悠到上万
兵,然后
万里之外的异域化语言都不相通的西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世界历史上大概也只有征服印度的
布尔可以与之比拟,但考虑到印度古代历史上几乎是战无不败,
布尔建立莫卧儿帝国的事迹与耶律大石相比,实在是差之远矣的杰出军事家,但吴?与之相较也毫不逊色。如果说耶律大石的特点是屡败屡战、愈败愈强的话;吴?的特点则是做事滴水不漏,用兵几乎全无
绽,只要上面不没事找事下诏瞎指挥,实力上也不明显吃亏的话,可以说没哪个
能够击败吴?,而且吴?在进攻方面的军事才能也并不弱,这就更为难得。再考虑到大宋西军的
锐,即使是耶律大石这样的枭雄,不到
非得已,也是不愿与吴?为敌的。事实上,那些天下第一流的名将,没几个不
惜自己的羽毛,只要不是
势所迫,他们几乎是肯定不会去冒险玩什么“巅峰对决”的
b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