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年那位长兄离洛,三兄也曾做妥善安排,但大概还是自尊作祟,离洛之后长兄便杳无音讯,今次偶见那个年轻
万新,桓冲才得知其
最终归宿。 
 返回自己坐席之后,桓冲又翻起那个学子万新的学籍,看到其父随军伐蜀、积功而授乡吏,嘴角微微勾起。然后他便掩起籍卷,命
放回原处,既然两下安好,那么便也无谓再彼此打扰。 
 大业礼所考除基本经义、算经之外,主要考题便是本朝礼仪典章,相对而言难度不大,特别对一些洛中勋贵
家幼来便受耳濡目染的子弟而言,更是信手拈来。因是榜额得中率并不高,八百余
应试,所取不过十五
。 
 诸学子们各自
卷离场之后,便有崇文馆书吏
此就地誊抄,而后由坐场的桓冲并禁卫一同封存送
台中由礼部、太常、秘书三司漏夜批阅。 
 到了第二天的午后,结果便已经出来了,但还要由御史台
场取出原卷与誊抄之卷复核,如是到了第三天,正式的榜文才在贡院门外公布出来。 
 而在此之前,桓冲便已经得知结果,知道那个名为万新的故
之子并未中榜,心中虽然有些失望,但也并不意外。圣
天心明裁,之所以将大业礼放在科考第一场,自有通盘考量,这其中给诸勋贵子弟网开一面也在考虑之中,外州举
机会还在于后。 
 当大业礼榜文公布的时候,第二场三史科也已经开考。学子们即便不中,也没有心
再作悲喜,直接便投
到新的考场中。 
 之后几场科考,桓冲便无需再出面坐镇,自有其他部寺职官出面。但他也并未放弃对那个万新的关注,一直等到第七场国史科,终于在榜文中看到万新的名字,便也忍不住松了一
气,又不免有些自豪。 
 本次科考高
发生在五月初的秀才科,到了这时候,此前诸科早已经悉数考完且有了一个结果。而秀才科又是此届公认难度最高,同时榜额最少的一科,多有时流少贤早就意指此科,而其他时流举
无论中或不中,也都愿意下场一搏这最后机会。 
 难度高自然也就有优待,不同于其他名目科考所取贡士仍然前途未定,此次秀才科所取三
早有定职,那就是任为吴王友。吴王沈雒早加冠礼,且早在年初,圣
已经诏告台内将在今秋正式册封吴王为太子而
主东宫。换言之此次秀才科,便是为储君挑选匡扶良臣。 
 秀才科考这一天,整个贡院内外警戒陡增数倍,当然应试者也是蜂拥云集,诸州州试举
一千一百余
,再加上国子监免试监生也有九百余
应试,还未开场,呈送礼部应考告身便达诸科最高的两千余
。 
 要在两千余名本就世道少进翘楚的应试者中脱颖而出,抢得那三个珍贵名额,难度之高可想而知,但这并无阻考生热
。 
 当考生悉
贡院,考题放达案上之后,考卷展开,垂首阅题,整个贡院中齐刷刷响起倒抽凉气之声,诸多考生只在心中感慨秀才科果然不负国士科之称,单单题卷便已经令
望而生畏。 
 这其中经义、算经难度已经远超此前诸科,而更加要命的是连策五问,所涉考题务实且广泛,治民、布政、略边、经济、百业等等诸多,俱求言之有物、能切时弊,是对
才力全方位的考验! 
 各
答题
况如何,不得而知,但很明显能够看得出,
场时一个个气势高昂,离场时还能保持恬淡姿态的却是少之又少。 
对于今次科考重中之重的秀才科,朝廷也是非常重视,据说除了三司共审之外,甚至就连三高官官并皇帝陛下都作复审、再审。当然禁苑详密如何,野中不得而知,但秀才科考完之后,一直过了整整十天,榜单才公之于众。
 最终秀才科得中三
,分别为东莞公郗愔之子兖州郗超,扬州张玄之,凉州郭瑀。这三
无论此前时誉轻重如何,但在此
之后,必将名动士林! 
秀才科考张榜完毕之后,便意味着今次科考正式考一段落。诸科得中贡士将会经过三天的调整期,之后便会参加于禁中明德殿举行、由当今皇帝陛下亲自主持的殿试。
 今次科举,共开十三常科,凡应试考生合共两千三百二十一
,最终各科榜中贡士六百零三
,榜中比例已经超过四比一,且是国朝创立至今最大规模一次抡才纳新。 
 本着榜中不黜的原则,即便在之后的殿试中没有更进一步、取得进士及第的荣耀,诸贡士也可
读崇文馆,并在之后通过台省各部寺选考而陆续加
到大梁统治秩序中来。至于殿试进士及第,则直
弘文馆八品待诏,察补
仕,展开辉煌前程。 
 其实对于这一次的科考,朝野之间不乏微词,主要集中在冗科繁余、宠溢过甚方面。但在当今圣
乾纲独断之下,纵有些许微词,也都无阻大事进行。 
对于风评讽议种种,皇帝陛下不是不知,但他仍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科举取士的改革,他从来到这个世道便一直在筹备,哪怕在大梁新朝创建之后,仍然经过长达十年之久的酝酿铺垫,且最近几年频以制科取士而作铺垫。
 如今大事终于做成,虽然章制
创,看似积弊诸多,与明清时期那种章制体系相去甚远,但他本身所面对的便是一片莽荒,根本就没有明清时期那庞大的官绅集体来响应政令。 
 而且就是那些看似冗科繁余、根本就没有开科必要的名目,才是科举发源阶段的
髓所在。此世虽然得有印刷术使得知识渐次传播沉下,但在这么短时间里,相对于世族旧宗子弟传承完备、高效进学的知识接受方式,寒庶子弟没有任何优势! 
这一点,从诸科之中公认最严格的秀才科便可以看得出,郗超久学馨士馆,张玄之家学渊源,不属于中州旧族的郭瑀是大儒郭荷授经弟子。放眼天下,多少寒庶子弟能有这样的机遇?
 如果没有那些看似没有必要的冗科,诸多外州举
兴高采烈上洛,灰心丧气落榜,对于这个所谓科举大典,还能剩下多少信心? 
 城门立木,取信于
。甚至于立国之初,皇帝陛下便裁省州权,事权下县,甚至堵死了门荫授官这一政治资源分享途径,就是为了给这些贡士、进士们提供足够的晋身之位,从而压制世族门阀循此复辟。无事予之,取士何用? 
当然,这种层次的考量还远非当下那些洛中学子们能作猜度。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他们都各自沉浸在或喜或悲的氛围中。
一直等到三天之后,六百余名新科贡士再集洛阳城中,乘坐公车沿朱雀大街直往台省中枢而去。
 这一
,朱雀大街两侧坊民毕集,一个个眼光灼热打量着那些端坐公车上的新科贡士,沿街两侧不断
发出雷鸣喝彩。那些赞叹声、称许声不断涌
耳中,更让一众新科贡士满心欢愉,不能自胜,若非还需要保持仪度,只怕已经要忍不住加
民众们的欢喜中。 
 公车三
并乘,万新所在车驾位于车队中后方,同车二
年龄也是仿佛,各自激动得脸色
红。而比较让万新感到好的,则是在他左侧一名同年竟然有着很明显的胡态,不免频频侧首去望。 
 那年轻
也感受到万新的目光,并不因此而感羞恼,或是
逢喜事
爽,心境也较往常更加豁达,只对万新咧嘴笑道:“陕州伏坚,生身氐中,心慕诸夏。” 
万新见状,连忙拱手还礼。对于这个同年所言,他并不怀疑。他们榜中国史科,所考诸多国史详密,如果不是对国朝盛功种种由衷钦慕,是很难得中的。
 像是万新自己所制旧年江东诸葛恢等党徒作
国史旧事,籍传寥寥,还要通过长期的走访与梳理。这个过程漫长且艰难,如果不是万新
恨诸葛恢等
臣贼子罔顾大势、逆
江左,几使国朝鼎业一折于此,是根本没有耐心与
力坚持下来。 
 既然开
,彼此便攀谈起来,顺便讨论各自如何切题
榜。至于这个伏坚所制史题,要比万新选题更加艰
,乃是关陇诸胡化治种种。 
 当然,这所谓艰
也是相对而言,万新生于荆州,平生未履关陇,而这个伏坚本身便是陇胡出身,且父、祖俱为陇胡化治中坚力量,久在戎中,可谓切身所感,家学渊源,也正因此才能侥幸得录国史科。 
 长街虽漫长,但也总有尽
。很快,一众贡士们便抵达台城,落车列队而
。一俟进
台城,俱都好的左右张望这一国朝中枢内中风物如何。 
 贡士们在礼部官署中短作停留歇息,并由礼部官员前来教授他们殿拜礼仪。万新正在认真学礼,忽然又有一种被
关注的异感觉,他不禁左右张望,很快便发现那个第一场大业礼坐场督考的年轻礼部侍郎正在队列外凝望着他。 
万新不免微感局促,连忙垂首,他虽然已经是新科贡士,但与那位真正的台省绯袍大员身份仍有云泥之判,而对方为何对他关注有加,也令他惶恐兼好。
 片刻后,一名礼部属吏
队来请万新,万新出队之后便垂首而行。而那名礼部侍郎也转身前行,一直到了一处空无一
的署舍,对方才示意万新
内,之后更上上下下打量万新一番,而后才笑语温声道:“榜中贡士,真是可喜可贺,不知可有家书报喜?” 
万新心中半是好半是局促,只是垂首道:“回使君,还不曾。”
“虽在台中,但无公事,不必拘礼。”
 桓冲看着这个相貌酷似长兄的年轻贡士,心中更是百感
集,他虽然已经笃定不再打扰长兄生活,但又想到其子已经选贡
朝,若自己仍是冷眼不理,对方大概仍要伤愧疚。 
于是他才决定与万新稍作接触,至于对方会否将真正身世告于其子,那就由其自决了。沉吟片刻后,他才又对万新说道:“家书报喜时,请转奉一句,万宁有继,无复怀疚,前尘了却,各自安生。”
 万新听到这话,不免更加好,他家久居荆州乡里,可是素来与天中贵胄乏甚往来,对方又为何对他如此关注?但他终究还是不敢恣意,只能点
应是。 
 讲完这些之后,桓冲长呼出一
气,心中块垒似是一扫而空,又随意点拨几句面圣事宜,然后便摆手让万新退去了。 
 这时候,负责殿试接引的官员也来到礼部,同样是一名四品绯袍大员,其
自承官身,乃是中书舍
王猛。 
 众
听到这话,无不肃然起敬。就算他们此前不知台省官制详密,但在榜中贡士之后,多多少少也会了解到一些。中书省执掌诏命,下有中书侍郎为副,中书舍
参赞机要,甚至政事堂中都有一席之地,乃是名副其实的宰执之副! 
但是很快,这位台省大员给新科贡士们带来的震撼与压力便被冲淡。当他们行出礼部官署而直达明德殿前时,更大的震撼与压力扑面而来。
 满朝朱紫贵,鱼贯
明堂! 
 那座宏大的殿堂里,便端坐着大梁的君上、天下的共主!圣
垂恩,似锦前程俱陈殿中,只待世道贤流伏拜拣取! 
 此时的明德殿中,皇帝陛下稳坐御床,心
之激动较之殿外贡士们不遑多让。这一
,可以说是莘莘学子累年受业,勤勉用功而奋求得来,但又何尝不是他半生功业所聚? 
 钟磬雅声乍鸣,众贡士鱼贯
殿,敬拜君王,山呼万岁,再谢之后,各
考席。 
 随着皇帝陛下颔首示意,中书舍
王猛迈前一步,展诏宣读:“诏问,盛世典选,才流毕集,何以事社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