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若是士林内能认同自己的文章,那么自己一定会名声鹊起,若是不认同大不了就当作他的笑柄,被
讥笑自己不自量力而已,反正被
笑笑也不会丢层皮。
林延推却了应酬,专注地在家写文,不知不觉光
转眼即逝。
林延写稿时一
百余字,修书时每
审稿千余字,多了就不写,毕竟自己还有其他
课要作,四书五经要一遍一遍重复地读,时文也不能落下,新出的程文集不能不背。
如此不急不忙费了两个月功夫,增删之后,将这尚书古文注疏从初稿十万字,最后定稿在八万字左右,这时候离乡试也不到一个月了。
林延拿最终定稿找忘斋先生过目后。忘斋先生最终却告之林延
,不能与他合署名字。
林延问这是为什么,忘斋先生却道:“此文非吾所能作,不敢列名。”
林延听了不知说什么好,然后忘斋先生给他留了一章序文。
待林延看了忘斋先生的序文,但见上面写着。
吴庐以古文尚书之伪,其作纂言,归震川以为不刊之典,然从来之议古文者,以史传考之,则多矛盾。
吴庐,乃是吴澄,元代大儒,归震川,则为大名鼎鼎的归有光,二
都怀疑过古文尚书之伪。
忘斋先生下面写到,当两汉时,安国之尚书虽不立学官,未尝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而亡。梅赜作伪书,冒以安国之名,则是梅赜始伪。顾后
并以疑汉之安国,其可乎。
说的是,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非两汉孔安国所作,而是梅赜自己伪造的,故而咱们不必连孔安国之作也一并怀疑了。
这算是替林延说清了疑似伪作古文尚书由来渊源。
序文最末写到,古文尚书之真伪,乃古今之疑,吾读书时尝辗转反思不能解。忘年林宗海取尚书古文疏证,方成三卷,属余序之。余读之终卷,见其取材富,折衷当,今释吾心中之惑,其于林宗海之证。
林延看完后,不敢感叹,忘斋先生虽不署名,但在序文力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序文一出,与忘斋先生自己写的有什么区别。
林延看了不由感激,想到之前自己还怀疑忘斋先生不肯帮忙,不由愧疚了一番。
在忘斋先生的序后,林延又写下自己的补序。其中言道,孔子者,万世取信,一
而已。余则谓,朱子者,孔子后取信一
而已。今取朱子之所疑告天下,天下
闻之,自不必尽笃其信。
写完这句林延,不由满意笑了笑,心知此书算是成了。(未完待续。)
大明文魁t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