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里突然想起两句诗:“与君初相识,犹如故归。更多小说 Ltxsfb.com”这两句诗的作者湮没不彰,只知道是云南一种烟——“茶花”的烟盒上的。很多
因为这两句话,而迷恋上这种烟。我在想,也许李白初见孟浩然时就有这样亲切的触动吧。
唐史载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振患难。李白仰慕他,恐怕也有二
同有侠风的因素。孟浩然亦
酒,
疏豪。他一生经历简单,诗语冲淡,
格却很丰富。遇上这样一位素所仰慕而又意气相投的前辈,难怪一向狂放的李白才会收拾起不羁的狂傲,一再表示敬意。
以群分,其实就是这样浅显的道理。有些
一辈子相处也只是个温暖的陌路
,彼此点
问好,互相关照几句,此外,难有其他;有些
与
的相识,亦可以是花开花落般淡漠平然,彼此长久的没有
集,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
存在,待到遥遥一见时却已是三生石上旧相识,以前种种只为今
铺垫。相悦相知,却没有清晰完整的理由。
我因此可以理解李白为什么在黄鹤楼送孟浩然时表现得依依不舍。而对杜甫,李白就没有那样激动眷恋的亲切表示。虽然小杜对他倒是念念不忘。我觉得这和杜甫酒量小有直接关系,李白倒不是薄,只是有时候不是个正常
,不喝酒他要死的。
想起那首著名的诗:“故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前长江岸,孟浩然登船走了,李白还依依不舍地看着远帆,怅然若失。大概也只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
归”式的一见如故,才能让一向洒脱的仙
失了常态吧。
说起来,孟浩然是个有缘而无官缘的
,一生隐逸,倒是七分本
、三分天意的事。他四十六岁游京师时,适逢中秋佳节,长安诸学者邀他赋诗作会。他以妙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令在座众
拍手称绝,纷纷搁笔不敢再写。与这样的辉煌、镇定自若相比,《新唐书·孟浩然传》中记载的他,就有点战战兢兢,举止失仪了。
他曾经到王维的官署做客。恰好唐皇李隆基驾到,这位“孟夫子”生平第一次钻到床底下,正好被皇帝看到。皇上对他印象还不错,没有责怪他失仪之罪,命他出来献诗,等于直接给了他一个面试机会。结果孟浩然就上了《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