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明鉴,陛下登基一年有余,朝中老臣基本致仕归乡,老臣再留在朝中不太合适,只能请求归田。不过老臣离开朝堂前,有些事不放心,想跟陛下说,却多
未曾有跟陛下当面彻谈之机会,只能向太后进言。”
张太后微微蹙眉,没说什么,刘瑾却笑盈盈道:“谢阁老在太后面前,可要谨言慎行啊,很多事您说出
,怕是不太合适。”
谢迁被刘瑾威胁,不为所动,嘴里继续说道:“陛下不思朝政,一心沉迷逸乐,实在有失仁君典范,甚至朝臣想见陛下一面都难,以至于先皇励
图治每
不辍朝的传统就此打
,老臣实在无比痛惜。”
这话说出来,张太后眉
皱得更
,摇
道:“谢阁老,哀家知道,皇儿登基后是有些荒唐,但始终能恪守帝王本分,朝臣对他的评价也很高,怎到了您这里,对皇儿的看法如此之低呢?”
谢迁毕竟是在攻击她儿子,张太后听到后心里不爽,直接出言质问。
刘瑾在朝不但把持朝政,还收买拉拢张太后的身边
,以至于张太后对朱厚照的
况了解不多,尤其涉及朱厚照吃喝玩乐之事都被刘瑾有意弱化,刘瑾甚至让
不断地在张太后面前说朱厚照的好话,让张太后以为朱厚照只是稍微有些胡闹,未让朝堂陷
混
。
至于什么阉党把持朝政,张太后一概不知。
要说张太后稍微明白一些的便是朱厚照喜欢民间
子,再就是朝堂上的事
由刘瑾这位“能臣”尽心辅佐,旁
对刘瑾的评价很高。
但现在张太后从谢迁这里听说的事
,明显跟平时得到的讯息不同。
刘瑾在旁帮腔:“谢阁老,您也是,陛下如今做事勤恳,就算不是每
上朝,但基本朝事都有过问……您如此说陛下,那就是您的不对了!”
在张太后面前,刘瑾表现出一副力挺皇帝的姿态,看起来忠心耿耿,但实际上这一切始作俑者根本就是刘瑾本
。
谢迁没为自己的话做出解释,继续说道:“太后或许有些事
不是很明了,老臣只能将自己所知,一一呈奏。”
“老臣之前曾试图觐见陛下,却是久不得恩旨,陛下已有一个月未曾临朝……还有,陛下在宫外建立豹房,宠信市井小
,甚至与之同吃同睡,有失帝王体面。老臣走之前,只能将事实告知太后……”
张太后见谢迁说得心灰意冷,心中一阵迷惑。她知道谢迁不会造次,如果别
说这些,她早就发怒了,但唯独谢迁说出来,她愿意倾听。
张太后一直对谢迁怀有感恩之心,要不是谢迁,弘治帝当年至少也会纳几房妃嫔,而不会跟她一辈子相敬如宾。
她感觉事
应该跟刘瑾有关,而刘瑾跟谢迁前后脚到来,其中必然存在什么猫腻。
张太后虽然看起来什么事都不管,但不代表她一点
脑都没有,否则她也不可能让弘治帝三千宠
集于她一身,张太后很聪明,没贸然评价这件事,而是叹息道:
“阁老既然要离开朝堂,想来思量已久,哀家身居内宫,不适合过问这件事,还是让陛下亲自挽留吧,哀家就不在多说了。至于谢阁老所说之事,哀家会转告皇儿,平时也会多提点,让皇儿勤勉政务。”
谢迁听到这承诺,没太当回事,但他内心有种“该说的话我已经说了剩下的事
我不再管了”的释然,好像已经完成离开朝堂前的所有准备。
刘瑾见气氛有些不太对劲,灵机一动:“太后娘娘,老
听闻,谢阁老的孙
婿……也就是新任兵部尚书沈大
即将要回京了。”
虽然沈溪的事
在朝堂上传开了,但并没有传到张太后这里,张太后听到后,不由灿烂一笑:
“当真如此?那可真是有趣,谢阁老眼光不错,这位沈状元,当初哀家便觉得他有几分本事,先皇对他称赞有加,一路
格提拔,小小年纪便官至二品,在朝名望卓著……未曾想如今他已贵为兵部尚书。”
谢迁听到这话,认为刘瑾这是在威胁自己,但他面不改色,只是向张太后恭敬行礼,关于沈溪的事
,他一句都不想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