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田千秋解释了具体内容:“这样单舰作战
能大约可达到埃塞克斯级的75-80%,建造周期平均比敌
慢2个月左右,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三国统一建造标准航母有两大好处,第一,便利维修与部件配置,由于全构件通用,万一德意舰艇在太平洋损坏或我军舰艇在欧洲损害,可就近维护;第二,便利集中使用与指挥,无论飞行员、水兵还是指挥官面对的都是同款舰艇,可迅速
叉互换,形成三国轴心共同配合、联合作战。加上今后三国轴心所用舰载机也全是同类型、同标准飞机,会更加强化标准航母的战术运用。
船政专家测算后认为,一旦德意统合全欧之力,标准版航母可在德国、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一年内开工20-24艘,加上
本8-10艘,一共是28-34艘。如果这还耗不死美国
,我们全体自杀算了。”
有
马上反驳:“这不可能,德法意三国有建造云龙级的水平我不怀疑,荷兰勉强也有,可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希腊这些国家或许能建5万吨级的船舶,造航母不可能吧?”
松田千秋笑道:“最初我和你想的一样,甚至比你还不开窍,但到欧洲亲眼目睹德国坦克制造流程后我就懂了,原来装备生产还能这么
。当时去参观4号坦克生产基地听说德国一个月能造1500辆,我大吃一惊认为这绝对不可能,但实际上这数字还有很大潜力可挖。4号坦克装甲是比利时
提供的,车
、履带是荷兰
出产的,法国
造了变速箱和火炮,瑞典
提供了机枪,德国
自己造了发动机和观瞄设备,然后统一在德国工厂总装。现在据说德国
要把发动机技术也输出给法国和意大利,德国今后只生产极少数部件,大多数部件只按标准图纸发给各盟邦,把关质量验收后统一总装。
当然现在各国工业能力还跟不上德国,散件组装只占一部分产量,但熟练后速度提升是很快的。德国
不是不会造坦克,而是这样他们就可以腾出
力来造虎式坦克或别的更先进的装备。
航母也一样,刚才你也说了类似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大概只能造个船壳,锅炉和动力都不行,更不要说上面的装备,那就只造船壳嘛,大不了造完拖到意大利或者德国去安装动力并栖装,设计一样、技术标准一样、施工图纸一样为什么不能通用?如果真一年就造20多艘,质量也不用
益求
,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消耗品嘛,说不定过几天就沉了,能用就好,毕竟现在是打仗,没
指望用一辈子。”
众
目瞪
呆,造船还能这样搞?细想还真是这道理,美国不就凭这个办法在弄自由
、胜利
么?德国不也搞出了意志
?连带图纸也给了
本一套,虽然
本一直认为自己造船能力不差,但船政专家看过意志
图纸后都悄然表示,先别说能力怎么样,至少在理念方面,
本落后5-10年,而大规模分段施工、电焊技术等能力更是欠缺。为什么德国造潜艇又快又好?只要看过分段施工、最终总成的套路就完全弄明白了。
所以联合舰队一
军官很感激堀悌吉带他们去欧洲参观访问,这些东西以前都是看不见的,带来的观念、学到的知识、吸收的理念是全新的,哪怕像松田千秋这样的美国通,当年在美国也不可能
美国兵工厂去具体查看,但现在因
德同盟,再加上联合舰队表现比较争气,德国不但大方地放开了很多技术领域和工厂供参观,还把一堆堆技术资料和图纸输出给
本最先进部分霍夫曼当然不会拿出来,但即便这样也足够震住
本
。相比之下,
本很多航空设计根本就是半拉子工程,如果没有欧洲联合设计局接手,所谓的彗星改、天山改还不知道拖到什么时候才能服役。
一
军官立即兴奋起来,马上有
道:以这么
,如果原材料足够,技术含量低的部分让民间造船厂去折腾,然后拖到4大海军工厂总装就好,质量可略微降低些标准,但通用水平不能降低。”
“帝国航空工业生产的部件经常不能互换,基孔制搞得非常差,而德国造飞机零件随便哪里都能用,同样是修改后的零式发动机,图纸一模一样,德国造就是比国造马力大、故障低还不漏油,真是气死
了!这就是小作坊和大工业生产的区别,难怪很多东西从德国买比自己造还便宜……别看
家
工比我们贵得多,生产出来成本却更低,以至于
家先赚了一道钱给我们还要便宜!”大西泷治郎苦笑道,“和平时期这就是工业倾销,可战争时期
不得这种倾销越多越好,毕竟哪里去买现成的高质量军火呢?”
:访问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