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龙腾小说 Ltxsfb.com
张翻看着内阁呈送的奏章副本,翻看了几本之后,就有些索然无味了。过去,内阁在奏章上票拟批示建议。而现在,内阁拥有直接的批示权,因此他们在批示处置奏章后,送翰林院审议,如果通过,则回下面的相应部门。
另外会将一份副本呈
皇帝御前,另一份送到议会。
一般的行政事务,议会也没有审核权,现在审议权在翰林院。不过议会有权了解
况,皇帝张也是如此,按宪法规定,皇帝并没有直接的审议权,皇帝拥有的只是最终的否决权。
常事务中,行政处置和审议分别在内阁和翰林院,不需要经过皇帝。
有马周和房玄龄这两个阁院班子,张其实轻松了许多,不需要宵衣旰食的批阅奏章,因为现在奏章不需要都经由皇帝之手批阅了。内阁直接处置,翰林院审议封驳。
皇帝看到的都是批示过的副本。
马周等
的处置都很老到和得体,并没有什么需要张动用否决权的地方。他甚至已经习惯不去看那些副本了,因为每天早朝,阁院都会例行汇报一下事务
况。
一些重大问题,内阁决策之前,也会请求张。
以前杨坚杨广父子都是勤政的代表,经常批阅奏章到三更半夜,忙的是宵衣旰食。
但虽然有三省协助,可国朝大事,都由皇帝一
而决,依然是会让皇帝忙不过来。
唐朝武德以后,三省改为中书门下,也有了贴黄和批红,为皇帝分担了许多压力。有了宰相贴黄后,皇帝处理事务的压力大减。
但依然离不开皇帝,样样事
都得经他之手。
唯有现在。
内阁负责制,内阁既拥有决策权,又负有行政权。翰林院掌审议封驳权。
已经不需要经由皇帝了,直接处置。
这种制度下,皇帝确实解放出来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内阁有九个宰相,翰林院还有九个学士。九个宰相负责决策,当然比一个皇帝来想对策更有效率。而九位学士负责审议封驳,也会比一个皇帝来盯着看,更有效率。
以前的皇帝,不论是杨坚也好杨广也罢,甚至是李渊李世民李承乾,都是紧握着权力不愿意松手。
哪怕自己累的要死,也不肯松半点手,甚至会有如承乾为了得到那权力,最后弄的自己皇位都丢掉了。
张倒是习惯了当甩手掌柜,以前几度
中枢为相,也数次出镇地方,甚至还在南洋吕宋当了一段时间悠闲国王。
他自己是比较崇尚现在这种分工方式的。
皇帝嘛,天子。
九五之尊,是天下之主,又不是
隶。
国家事务,他拿个大方向,负责路线就行。至于细节
作,这些
给下面的
就好。
就如一个家主,下面不也还有管家嘛。
至于说担心权力被窃取,现在的这个制度,也是很平衡的。
过去中书门下,是把决策和审议放在一起,然后行政单列。而现在,张是把决策和行政放在一起,审议单列。
内阁想怎么做,然后想法经过翰林院审议,通过好,他们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
内阁和翰林院相互平衡,而议会又在监督着他们。
张这个皇帝,其实完全可以每天开个早朝,朝会上听下他们做个简报然后就能轻松的度过美好的一天了。
不用再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
再厉害的皇帝,总不可能比九个宰相九个学士加一起还更厉害吧?
皇帝是终身的,但宰相和学士却是五年一任,最多两任十年,每一任还要改选三分之一。
因此,皇帝也不用担心宰相、学士们会窃夺权力。
毕竟这世上,张就一个,张能代唐,那是多方面的条件聚集在一起,这种事
可不是经常能有的。
做皇帝的,就跟公司的董事长一样,选好一个总经理和他的高管团队就好,不用自己事事亲为。
董事长要做的,是给出公司展的方向,然后是把握好
事权。
“陛下,许议长在宫外侯见。”
“许敬宗已经到了吗?宣。”
许敬宗的身穿着黄色蟒袍,这是大华朝王爵才能穿的袍服,属于天子特赐。
上次的论功行赏,许敬宗也以其拥立之功,成为三十六位王爵之一,晋升郡王之爵。
当初一心支持张,特别是在后来甘当马前卒,冲在最前面劝说张代唐,最终的努力还是没有白付的。
曾经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学士的他,在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并不是很得重用,还几次被贬,多亏着张一直提携他。
可依然是跟房杜他们无法相比的,连岑文本褚遂良这些后进之辈,都远比他职位高,若不是他这次大胆的劝进,哪
的到他封王。
“臣许敬宗拜见吾皇。”
“议长不须如此客气,坐。”
内侍搬来椅子,许敬宗却只坐了半边
。
“召你来呢,是想问下宪法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