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经篇第一(正传一
附见二
)元燕都庆寿寺沙门释沙啰
传一(剌温卜迦啰思
)
 释沙啰
西国积宁
。更多小说 Ltxsfb.com总丱即依癹思
帝师薙染。习诸部灌法。又从着栗赤上师学大小乘。时有剌温卜。善通焰曼德迦。密教为世所称。投之尽得其道。所以善吐番音说诸妙法兼解诸国文字。后因迦啰思
帝师荐于世祖。命译中国未备显密诸经。各若
部。其辞旨明辩。特赐大辩广智之号。其时僧司虽盛而风纪寝弊。官吏不能
城遗法抗御外侮。返为僧害。世祖每论至此切忧之。乃选能者整维其失。故特授师为江浙等处释教都总统。帝亲劳送之。既至江南尽削去烦苛务从宽大。故遐迩僧寺赖以安之。随改统福广。因师之气正德庄严峻不倚。是以多忤同列。尝自叹曰。天下何事耶。吾
自扰之耳。朝廷设官愈多。则天下之事愈烦。况释教乎。今僧之苦无他。盖官多事烦耳。所谓十羊九牧可胜言哉。遂建言以闻。得旨尽罢诸路总统。天下快焉。师即遁迹垄坻。筑室种树将欲终老。至大中复召至燕京。拜光禄大夫大司徒。皇太子诸王尝问法要。诏给廪馆于庆寿寺。所译之经朝廷皆为刊行。延祐元年十月五
示疾。赐钞万缗。敕太尉沈王视医药谢却之。竟面佛端坐而化。帝悼之哀赐给葬。遣使驰驿送归故里。建塔系曰。译经之盛莫过于六朝盛唐鸠摩什实叉难陀辈。及
五代北宋则渐渐寝矣。况自康王渡江胡马南饮。銮辇驰遁淳熙之后。虽有一隙之暇。乌能于是哉。至元世祖而华夷一统。始复有译经之命。
我国朝。洪武建元以来以三藏颇足摩滕不至故止是例。今于元史仅得此
。庶不虚此首科亦几希矣。
 解义篇第二之一(正传三十九
附见九
)
松江兴圣寺沙门释净真传一
 释净真未详姓氏。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嘉熙三年游浙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灾民。师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民居冲
益忧煎。投身直
龙宫去。要止惊涛
拍天遂投身于海三
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眉州中岩寺沙门释祖觉传二
 释祖觉别号痴庵。嘉州杨氏子也。聪颖夙发独嗜佛乘。
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后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岩。四方学者云委川骛而至。
于开堂弗倦诲示。汲引后学曲尽慈悲。清凉一宗至师可为鼎盛矣。而于拈椎之外。古今书史诸子典谟无不该研。一览成诵。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行世。
临安上天竺沙门释若讷传三
 释若讷奉旨住上天竺。常领徒千
。大弘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词辩若泻悬河。实为当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礼大士。讷迎。高宗问曰。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讷对曰。不拜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问岁修金光明忏其意为何。讷曰。昔佛为梵释四王说金光明三昧。嘱其护国护
。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令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说授讷右街僧录。赐钱即修其道。次年四月八
召讷。领僧五十
内观堂修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斋罢讷登座说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讷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悦进讷左街僧录。号曰慧光法师。自是岁岁此
内修举佛事。赐绢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讷
内赐斋说法称旨恩宠隆渥加异。
台州白莲寺沙门释了然传四
 释了然号志涌。出家郡之白莲寺。讲演天台教观二十余年。
励后学白业潜修。
惟一餐常坐达旦。一夕梦。二龙云中
戏空际忽然化为神
。从空而降谒师。且于衣袖出一书示曰。师七
后当行西归。了然既寤知是往生之应。乃挝鼓集众。登座说法遗嘱后事。已而书偈曰。因念佛力得生乐国。凡汝诸
可不自逸。即索浴更衣。命众同声诵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倏然而化。一众皆闻天乐之音盈空。祥光烛于天表。
明州宝林寺沙门释了宣传五(善荣)
 释了宣四明
。肄业于宝林。因慕南湖之盛投之。
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与释善荣为同志相善。凡所修进必偕荣尝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等经。宣亦为助。或遇西资会则施
手画水墨观音像。二
结誓往生。每说法则谆谆劝
皆求生安养。从之念佛者众。一
宣诣荣之室默坐。荣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荣曰。正所幸愿。宣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念佛号。端坐书偈曰。
相忘
。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室利。合掌而逝时正炎暑。停龛七
。颜色红润
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
。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阇维舍利无算。宣
寂三年。荣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经。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言毕蜕然而化。
 元杭州上天竺沙门释
澄传六(云梦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