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的危害,他也是懂得的。
听了赵弘润的话,杜宥这才放下心来,不过他还是请求赵润务必派
守住印刷术这个秘密——这非但是为了魏国的上流阶级,也只是为了整个中原其他国家的贵族阶级。
不过赵弘润倒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别看印刷术是跨时代的工艺技术,但倘若这玩意落在韩王然与楚王熊拓手里,这两位绝对会将其束之高阁,绝不会滥用,原因就在于印刷术的影响力太过于
远,对于当前时代的国家来说利弊参半,绝非是那种一下子就能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工艺技术。
“这样吧,王甫,你回冶城后叫
整理整理,将印刷的器械,移
给礼部。”
在想了想后,赵弘润还是决定由礼部来掌管这项神器,毕竟礼部本身就是掌管仪礼的机构,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百姓的教化。
“是!”王甫拱手拜道。
“陛下英明!”年过六旬的杜宥,朝着赵弘润
地行礼。
赵弘润摆摆手,笑着提醒道:“杜卿,朕将这等神器授予你礼部,可不希望你礼部将其束之高阁。……我想,因噎废食的道理,你也明白,切不可因为此物会引起动
,而忽视它带来的偏离,比如说,礼部用此物来印刷一些邸报,或者稍稍印刷一些书籍,只流传于朝廷官员内部,这也是不碍事的嘛。”
“臣受教。”杜宥拱了拱手说道。
确实,倘若只是印刷个几百本书籍,仅流传于像各地县令、郡守、都尉这等朝廷官员,这在杜宥看来倒也不碍事,毕竟那些
本身也属于士族范畴。
“接下来,就来商议一下学塾的事吧。”
赵弘润拍了拍手说道。
既然普及认字的教材已经有了,那么理所当然,就要考虑一下如何普及教育——当然,这个教育指的是普及认字,魏国还没有能力真正地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最好的途径当然是开办学塾。
其实在此之前,魏国就有类似的学塾,宫中有专门教导皇子的宫学,宗府也有培养本族子弟以及宗卫的学堂,就连在朝中,也有培养年轻官员——确切地说应该是进阶
培养的学塾,就在翰林署辖下。
而前些年,魏国又在大梁创办了军塾,专门培养军官,将那些勇武的千
将、军侯,培养成认得字、能看得懂兵法的指挥将领。
可是面向民间百姓的学塾,朝廷却是一个都没有。
在魏国的民间,大多还是有钱
家聘请教书先生教导自己子
的模式,而穷苦子弟,则几乎没有接触学识的机会。
很多有志气的年轻
,全靠在富贵
家做工,在讨得主
家欢心后,这才有机会一睹书籍。
不过这类的可能
太小,大多数
况,这些年轻
家里,多多少少是得有一点钱的。
就比如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他也是平民出身,但他的父亲乃是黄池县的狱卒,凭借着一些灰色收
,倒也有可能给儿子想办法弄几本书籍。
再比如北一军的军师参将周昪,他就是小贵族子弟出身。
骆瑸亦是。
再比如汾
令寇正,虽然他是穷苦平民子弟,但在他的家乡,却有「尚勋」这位旧氏族出身的老师,教授他学业。
真正一穷二白的平民子弟,想要接触书籍的可能
实在是太低了,几乎微乎其微。
所以说,并非只有王族、贵族、士族、地主阶级才会出现
才,而平民却没有丝毫诞生
才的可能,说到底,平民子弟只是被贫穷所限制——占魏国总
将近九成的平民阶曾,难道就当真没有天资卓越的?
这不现实!
当然,这只是赵弘润内心的想法,并不敢透露出来,否则,必定会引起王族、贵族、士族的联合抗拒——这些
纵使不敢违背他的王令,也必定会在这件事上从中作梗,以确保他们的地位以及所能拥有的一切,
后不至于被
才井
的平民子弟,或者说新士族所取而代之。
“……朕决定在每个郡的几个大县,以礼部的名义开设学塾,无偿招收那些几岁的稚童,教授他们习文认字……”
听到赵弘润这第一段话,诸内朝大臣心中并无波澜。
因为赵弘润这第一步,迈得很小且十分谨慎。
目前,魏国拢共有河套、河西、三川、河东、上党、河内、颍水、商水、梁郡、宋郡、邯郸这十一个郡。
而在这九个郡中,能称得上大县的,其实也并不多,就拿三川郡来说,目前就只有两个,一个是仍在建设当中的王都「雒阳」,还有一个便是「雒城」。
而河东郡,也只有「汾
」、「安邑」,再加一个勉勉强强凑合的「临汾」。
纵使是最近几年魏国发展最快的颍水郡,能称得上大县的也就「新郑」、「安陵」而已。
再加上河内郡的「山阳」,邯郸郡的「邯郸」,商水郡的「商水」与「鄢陵」,上党郡的「泫氏」,宋郡的「定陶」、「睢阳」,基本上在每个郡内,能称得上是大县的,也就那么一两个,最多三个。
因此保守估计,估摸在三十座城池左右。
而赵润希望礼部在这三十座城池内,分别开设一座学塾,无偿招收幼龄的学子。
这约三十座学塾,姑且可以叫做「国立学塾」,因为它们由朝廷全部斥资建造,隶属于礼部辖下的。
说实话,以魏国目前的财力,建设这三十座学塾,并不是什么问题。
“只招收幼龄的稚童么?”
内朝大臣冯玉惊讶地问道,因为眼前这位陛下一开始那可是说要普及全国魏
认字的。
听了冯玉的话,赵弘润正色说道:“不,招收幼龄的稚童,指是正式的学子,年纪大一点的
,若是有心去学习,也可以去旁听,不过,学塾并不负责他们的吃住。”
诸内朝大臣一听就明白了:这是为了防止某些当地的地痞无赖,打着学字的名义去学塾骗吃骗喝。
“那些幼龄的稚童,学塾只是教授他们认字么?”蔺玉阳试探着问道。
仿佛是猜到了蔺玉阳心中的想法,赵弘润简洁地说道:“这大概三十座学塾,只是最初等的启蒙教育,之后,朕还会要求礼部再每个郡的治县,开设高等学塾,大概十来座左右。这十座高等学塾,并不面向一般民众,唯有得到举荐的学子,才可
学,其中的佼佼者,参加考举。”
诸内朝大臣惊讶地面面相觑。
他们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位陛下的决策,无疑是让平民子弟求学的道路被大大拓宽。
若看得更长远一些,这样的举措,也使得魏国拥有了稳定的
才晋升渠道,假以时
,将会有许许多多的
才涌现,成为魏国的栋梁之才。
此举可真称得上是万世的根基啊!
魏兴安四年的八月份,魏王赵润颁布诏令,宣布在大梁、雒阳、雒城、新郑、定陶、睢阳、商水、安陵、鄢陵等三十几个国内大县,开设国立初等学塾,面向整个魏国,不分贵贱,招收大概六岁到十二岁左右的幼龄稚童,无偿教授学业,不分分文。
同时在这份诏令中,赵弘润亦确定了包括《百家姓》在内的几本有礼部编写的书籍,作为这三十座初等学塾的启蒙教材。
这份诏令一出,轰动全国。
国内的王族、贵族、世家对此冷眼旁观,毕竟这个阶层几乎都有能力为子
聘请传授学业的老师,根本用不着去这种国立学塾,他们顶多就是心中不快,不快于识文认字这种曾经被他们垄断的东西,如今朝廷竟然面向那些泥腿子的子
。
但不满归不满,这些
顶多只敢在私底下抱怨两句,却不敢真的提出异议,毕竟这一代的魏王,那可是传闻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堪称魏国有史以来最狂狷霸道的君主。
更别说这位君主,还凭借着天策府,牢牢攥着四十万驻防军、十万禁卫军,王权前所未有的稳固。
而相比较王族、贵族、世家,士族的态度就相对客观地多,他们只是觉得,朝廷应该「择优而教」,而不是像如今这种「有教无类」的方式。
不过相比较这两种教育方式,士族当中的文
,他们讨论更多的,还是这些国立学塾的教材选用问题,这个说儒家学术好,那个说法家学术好,结果仔细一看,好嘛,朝廷礼部自己编了几本狗
不通的玩意。
像那什么《百家姓》,这根本就是将天下的姓氏收拢了一下,然后加几个魏国以及天下有名的
士,这玩意也能叫做书?也能用做教化?
“简直误
子弟!”
不知有多少的老文
,在得知朝廷的诏令后,气得顿足捶胸。
因为这件事,礼部饱受抨击,尤其是礼部尚书、内朝首辅杜宥,在短短两个月内,这位老臣收到许许多多曾经的同窗、友
托
送来的书信,有的在信中委婉地告诫他要谨慎选择著书,不要误
子弟;有的则
脆在信中斥责、唾骂。
好在杜宥本身就是一位
格强硬的
,在加上某位君主在背后的挑唆,使得这位老臣也豁出去了,带领礼部跟那些抨击他们的
隔空对骂,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你行你来,否则少哔哔。
还别说,双方在骂了一通后,还真有不少在朝或在野的大贤被炸了出来,就已经早已告老的前吏部尚书贺枚,他就一边痛骂杜宥这个曾经的同僚,一边着实整理儒家经典,希望能用于那三十座国立学塾的教材,使儒家发扬光大。
而除了儒家门生外,似道家、墨家、
阳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等,亦争相涌到大梁,希望能借这次机会,使各自学派发扬光大。
甚至于,就连其他国家的文
,亦怀揣着自己的思想与书籍,慕名而来。
这使得魏国的文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热闹程度远远超过最初的考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