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
老
居然陪着儿子走过三千里的路,直到经济支撑不下去,才退出,回去工作。
我眼前浮起一位老
的面容,不像余纯顺那么刚毅,而是慈祥。
他为什么走?他真想打
世界纪录,还是只为不放心,只为陪儿子去冒险?
想起美国的一个电视专题,有位
儿被
杀的父亲,想尽办法,希望能见两个凶手一面。
他终于见到了其中一
。
在监狱里,老夫
和
杀他们
儿的凶手,面对面坐着。
“我没动手杀她,是另一个
的。我还叫他不要
,但是他有枪……”这凶手还不认错。看得出老
按捺着怒气,缓缓地问:
“我只想知道
儿死前说了什么,从小,我看着她长大,如今她死了,我只想知道她最后的那几个小时,告诉我,让我在记忆里陪她一生吧!”
长江水患总算过了,中央电视台播出记录片的
华篇,记者的镜
在滚滚浊流和一望无际的水面上摸索。
救生艇跟
搏斗,忽左忽右地摇摆,突然远远看见一棵树的梢
挂着一个小小的影子。
“是个孩子!”有
叫。
船开过去,又因为
急,被
了开去,差撞上孩子。多危险哪!那孩子的脚离水只有几英寸,一旦落水,就将立刻被洪流吞噬。
船掉回
了,小心地驶近,有
伸手,一把抱住那看来不过六七岁的娃娃。抱上船,孩子居然只穿一件小小的上衣,光着
。
我一个
,
夜,在常州看电视,流了一脸泪。并在第二天记者会中,说出了我的感动。
“你知道那娃娃凭什么能挂在树上九个小时吗?”有记者问。
“真是奇迹。”我说,“真难以相信。
”
“告诉你吧!后来孩子说了,原先她下面还挂了外婆,外婆在水里托着她,托了几个钟
,实在撑不住了,临松手,对孩子说:‘娃娃啊!要是
外婆被水冲走了,你可拼命抓着树,别松手!别松手!”
想起那位西安老友的话。我们都是
质,只要离开爸爸妈妈、爷爷
、外公外婆,就会牵着他们的心,成为一种“
质”。
每个被
的
都是“
质”,每个
的
都是“赎金”。赎到最后,把自己也贴了上去。已故诗
梅新有一首诗——《家乡的
》
家乡的
总是醒在
家的前面
家总是醒在
黎明的前面
天还未亮
我们的家
屋先醒
一缕缕的炊烟……
上帝先造男
,后造
,大概就因为
总是先醒吧!她就算不为丈夫醒,也为儿
醒。当有一天,
迷失了,她也可能先醒,就算不为
外面的
醒,不为家里的男
醒,也会为家里的孩子醒。
下面三篇作品,谈
的
,也谈
的迷失。但无论怎样迷失,作为母亲,
总是比较先醒……一个个白发的
,拿着父亲当年的
记
,抱着父亲生前的照片,问:“我的阿爸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