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期待着空间里的桃子成熟,闲暇时白天复习四书五经,画符、修炼行之术,晚上则修炼长春功代替睡觉。
而且种地这种事,对于在这个农庄生活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庄户来说,种地就是本能。
不过等到正式秧时,还是让他
刻的明白了化肥的作用。
没记错的话,现代种稻子,根据稻种的不同,行距一般都是20到30厘米左右。
但自己看到的却是至少40厘米以上的间距,不用说,肯定是土地本身的肥力,只能满足这个间距,不过这对养鱼反而有利。
而且按照于福的说法,缮国公府这片靠近沟渠的土地,还全都是上好的肥田。
难怪亩产300斤以上的土地,价格就的20两银子以上,其他的下田或者坡地,5、7两银子一亩都常有。
不过,要是能引水来灌溉,下田也能慢慢变上田。
第45章 工部官上门
即便是缮国公府的庄户,也不是都能使用铁制的农具,挖鱼沟时,石仲魁就见过上百
中有7、0个
使用的都是木质锄
和铲子等农具。
生产力低下,才是古代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而这就不是某一个能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了。
5月初,稻子已经秧了一个星期后,在农庄里读书、修炼0来天的石仲魁,忽然听顺儿说,于洪高正在试验田那边。
等带着来到地
没想到除了于洪高父子俩和石光珠之外,周围居然还站着至少30个身着景袍的乡绅和一百多个随从。
甚至绿袍官服的从六品于洪高身边,还有个同样绿袍,和两个红袍五品以上的官员在。
越过群看到一个红袍官身边,站着贾琏和贾宝玉,石仲魁一猜就知道这
肯定是贾政。
另外一个大概率也是工部的官员。
果然,等石仲魁靠近之后,于洪高一番介绍之下,除了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贾政外,另外一个则是正五品的工部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
至于那个7品的绿袍官,不出意外就是和缮国公府做邻居,在礼部任七品的给事中杨文钦。
本来还担心姓杨的是来找茬,可看到他和于洪高聊得还不错,不由感叹都是演员。
贾政倒是老好的样子,在石仲魁对众
行礼之后,又因为和贾琏、贾宝玉
好,主动喊他‘世叔’的原因。
率先开道,“贤侄此举利国利民,但初次实验只要能把鱼养大就是有功,切莫托大。”
石仲魁行了一礼谢过之后才笑着道,“世叔还请放心,小侄知这种地一靠天,二靠地肥,三才靠庄户们的
心打理,所以并未自夸,更未想过以此来邀功。”
“不错,这靠天吃饭的说法,自古就有,贤侄如此想,再好不过。”
贾政虽然是世家子弟,也一心沉醉于四书五经中,但他既然在工部任职,十几年下来这点浅显的道理还是明白的。
其他也跟着点
之后,石仲魁才继续说道,“农家肥有益于庄稼的生长,相信不仅世代庄户的
家明白,古籍上也早有明示。
不过,这堆肥是个讲究伙,稍有不慎农肥过多,或者农肥发酵时处理不当,就容易把庄稼给烧死了。
而田里养鱼不仅能利用鱼吃杂和害虫,稻田鱼还能为农田提供稳定、长久的鱼肥。
鲤鱼、鱼还能时常翻动农田中的淤泥,让稻种更容易吸收田里的肥力,可以说百利而无一害。”
几个跟着而来的工部小吏一听,顿时点起来。
贾政等见工部的积年老吏都点
,心里也慢慢相信石仲魁起来。
“可一旦田里的水不够了,还如何养鱼?”
石仲魁指着井字形的鱼沟,“一亩地损失半分土地,挖出这个鱼沟,不仅能为稻子蓄水,还能为鱼苗提供生存地。
要是连鱼沟都了,相信外界其他
家的田,早就也
涸了。这是天灾,非
力可抗衡。”
高永民微微点,“只是如此一来,此法确实难以全面推广。”
石仲魁听完就皱眉,难道说高永民等没听说过南方有
早就稻田养鱼了,还是这个世界并没这种模式?
不对,贾宝玉就在古籍上看过。
或许只能用,古没亲眼见过,没
敢试。
加上信息不畅通,除了走南闯北的行商,古的见识其实很小的。
很多现代觉得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事,在古
眼中就是新和无法理解的事。
“大,学生一开始就没想过推广到全天下。”
高永民和其他一听,顿时皱眉起来。
石仲魁叹息一声道,“养鱼毕竟是个讲究活,一般农家不会养,也承担不了失败的风险。
而且此法是学生从古籍上看到和做了一些改进而来,不仅需要时间检验是否合理,以免好心做了坏事。
也非是学生不愿尽全功,学生也清贫过,知对寻常家中只有三五亩田地的农户来说,遵循旧例、按部就班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所以学生并未声张,只想着在此地成功了,今后像家中先辈经营有道,留下百亩、千亩家资的士绅者,用几亩地试验一番,即便减产影响也不大。
而且想稻田养鱼,本身就需要充足的水源,此法一开始就排除了北方成以上的田地。
但一旦此法可行,学生认为天下众多乡绅,会更愿意出钱修缮沟渠,造福乡里。
而最适合推广的南方一旦也盛行起来,每年为朝廷增加几十万石的粮食,还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