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怡贤道:“你知道江南清田清到什么地方了吗?”
“是。杭州滁山书院和湖澹书院有近百亩的学田,分别租赁给了常平,淮篱二县的农户耕种,但其实是只是挂了学田之名的私田。”
何怡贤点了点,“那你知道,这些田是谁的吗?”
邓瑛抬起,“是您的。”
“哈……”
何怡贤搁筷而笑,“贞宁四年,陛下想做一件道衣,因为是临时起的意,其价不在户部给针宫局的年银之内,内阁那些啊,就为了那么件衣裳,恨不写一万个字来指着主子。后来这衣裳怎么来的呢?”
他抬起筷子点了点外,“就是那田上来的,你说那是我的田,呵……到也是。只是陛下是我看着长大的,我虽然是大大的不敬,但还是忍不住心疼去心疼主子。可惜内阁这些大
们,非要连这么一丁点余地,都不给我留着。”
“既如此。”
邓瑛站起身,“老祖宗把杭州的学田予我吧,就当是我的私田,等杨侍郎来清。”
何怡贤低凝向邓瑛,“我听听你后面的话呢。”
“宁娘娘与郑秉笔的事,请您烂于心。明行刑,求您垂怜。”
第69章 天翠如翡(六) 我想买一处外宅。……
邓瑛从司礼监回到护城河旁的直房,正午的太阳照得眼迷,河边的大片的片的柳影在
白的地面上摩挲着。李鱼将好要出去,看见邓瑛回来又退回来道:“陈掌印给了我一些去火的茶,我也不知是什么,也给你泡了一壶,放你房里了。”
邓瑛看他绑着袖子,脚上的鞋子也换成了布鞋,不禁问道
“你去什么地方?”
李鱼翻了个白眼,“你这几怕是真的散了,连
今
是六月六,翻经节都忘了。”
“哦……”
邓瑛摁了摁自己的眉心,“我是有些晃。”
李鱼道:“以前翻经节,尚仪局和汉,番两个经厂晒伏晒不过来的时候,都是从内廷六宫里抽那些伺候娘娘们的宫去帮衬。而且那些
也乐意。今年六宫是暂时抽不出
了,只能从外四门和内四门上调
,我原本不想去的,可我
爹说,明
宫里要处死
,翻经是功德,做得好了能回向,我想……给邓秉笔回一些。”
他说完又问道:“对了,你这么早回来,不去东缉事厂吗?明就要……”
他说道此处喉咙哽了一下,最后没说下去。
“我回来睡一会儿。”
“哦,也是。”
李鱼面上悻悻地,提了提肩上松垮下来的绑带,“你歇吧,我去经厂了。”
走了几步又回道:“要不要……我也替你回个向。”
邓瑛摇笑了笑,“回给我怕白费了,替你姐姐回吧。”
“哦,行。”
李鱼走后,邓瑛走回居室内洗了一把脸,脱掉宫服挂在木施上,他没有立即躺下,而是屈膝靠在榻上重看杨伦写的《清田策》。
虽然南方实际上的清田进程比杨伦预计要慢,但是看杨伦递回来的奏折,邓瑛发觉湖北一代已经快被杨伦翻出底子了。再南下,即要江浙。
浙江和湖北的况不大一样。
湖北虽然有荆国公这样的国亲在,但这些只是场面吓
,实际上是没有实在官权的太平富贵门户。
浙江的则更为复杂。
何怡贤虽然不是浙江,但时任浙江巡抚的陆通,当年
仕的时候,被白焕等
鄙弃
品和学识,一怒之下,走了何怡贤的门路。没想到还真的走通了,后来一路官运亨通,成了要害之地的封疆大吏。
而杨家自己的根基虽然在浙江,但杨家的老爷子一直在观里修炼,早就不理家务了,由着几个不读书的纨绔子弟,仗着杨伦在内阁的地位,和官门做棉布生意。杨伦离得远,一年到过问不到几次,家业之下,到底有没有吊诡的隐田,杨伦自己也不知道。
他要动其余的吊诡田(1),便要先办自己家。
这已经很难了,再加上有地方大吏的掣肘,稍不留意连命都有可能被坑害掉。
邓瑛记得,五月底的时候,南方曾传来一个消息,说杨伦在南下浙江的船上失足落水,后因惊风,病了一场。后来杨伦亲自上书皇帝,说只是谣传。
对杨伦而言,清田是一鼓作气的事,再二衰,三而竭。
他无论如何也不肯因病被调回京。但他未必不知道,此次落水是有刻意谋害,就像邓瑛和杨婉皆
知,鹤居案背后的
,也像何怡贤一样,盯紧了这一本就要到底的《清田策》。杨伦不会对这些
留余地,他的道理是光明正大的,放在司法道上,也绝对说得通。
大明百年,无数年轻净的文
,像杨伦一样,前赴后继地做着政治清明的虚梦。
可那终究是虚梦。
不挨上那么一刀,钻泥淖里,如何知道明暗之间的灰
有多么汹,翻天不过在君父的一念之间。
邓瑛闭上眼睛,这几他的确有些累,夏
炎热,又少睡眠,陡然松弛下来,眼皮竟沉得厉害。他放下书,抱着胳膊在床上侧躺下来。
天气太热,邓瑛不愿意盖被,甚至还留着窗。
水波的影子清凌凌地印在窗扇上。
邓瑛不自觉地蜷起双腿,裤腿与床上的褥子摩擦,半卷到了膝盖上。脚腕上的陈伤曝露在窗风里,微微有些痛,但他实在困乏,也不想动了。
——
这一觉是无梦的,醒来的时候,已西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