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的很多传统民居,如同走进一种血缘关系的示意图。01bz.cc东西两厢,前后三进,父子兄弟各得其所,分列有序,脉络分明,气氛肃然,一对姑嫂或两个妯娌,其各自地位以及往姿态,也在这格局里暗暗预设。在这里的一张八仙大桌前端坐,目光从中堂向四周徐徐延展,咳嗽一声,回声四应,余音绕梁,一种家族
感和孝悌伦理油然而生。
中国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民居里活了数千年。这些宅院繁殖出更庞大的村落:高家庄、李家村、王家寨等等,一住就是十几代或几十代。即便偶尔有杂姓移
,外来
一旦落户也热土难离,于是香火不断子孙满堂的景观也寻常可见。生活在这里的
们,秉承明确的血缘定位,保持上下左右的亲缘网络,叔、伯、姑、婶、舅、姨、侄、甥等称谓不胜其烦,常令西方
一
雾水。英文里的亲戚称谓要少得多,于是嫂子和小姨都是“法律上的姐妹(ssterow)”,姐夫和小叔都是“法律上的兄弟(brotherow)”,如此等等。似乎很多亲戚已
影模糊,其身份有赖法律确认,有一点法律至上和“n亲不认”的劲
。
农耕定居才有家族体制的完整和延续。“父母在,不远游”;即便游了,也有“游子悲乡”的伤感怀,有“落叶归根”的回迁冲动,显示出祖居地的强大磁吸效用,
生之路总是指向家园——这个农耕文明的特有价值重心。海南省的儋州
曾说,他们先辈的远游极限是家乡山
在地平线消失之处,一旦看不见那个山尖尖,就得止步或返回。相比较而言,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逐水
而居,习惯于
迹天涯,“家园”概念要宽泛和模糊得多。一个纯粹的游牧
,常常是母亲怀他在一个地方,生他在另一个地方,抚育他在更遥远的地方,他能把哪里视为家园?一条
原小路通向地平线的尽
,一曲牧歌在蓝天白云间飘散,他能在什么地方回到家族的怀抱?
定居者的世界,通常是相对窄小的世界。两亩土地一牛,老婆孩子热炕
,亲戚的墙垣或者邻家的屋檐,还有一片森林或一道山梁,常常挡住了他们的目光。因此他们是多虑近而少虑远的,或者说是近事重于远事的。亲
治近,理法治远,亲
重于理法就是他们自然的文化选择。有一个
曾经对孔子说,他家乡有个正直的
,发现父亲偷了羊就去告发。孔子对此不以为然,说我们家乡的
有另一种正直,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表现在这里面。这是《论语》里的一则故事,以证“法不灭亲”之理。《孟子》里也有一个故事,更凸现古
对
际距离的敏感。孟子说,如果同屋
相互斗殴,你应该去制止,即便弄得披
散发衣冠不整也可在所不惜;如果是街坊邻居在门外斗殴,你同样披
散发衣冠不整地去
预,那就是个糊涂
。关上门户,其实也就够了。在这里,近则舍身
预,远则闭门回避,对待同一事态可有两种反应。孟子的生存经验无非是:同
心标尺可随关系远近而悄悄变易,“
不及外”是之谓也。
孔子和孟子后来都成了政治家和社会理论家,其实是不能不虑远的,不能不忧国忧天下的。“老吾老以及之老,幼吾幼以及
之幼”,循着这一思维轨道,他们以“国”为“家”的放大,以“忠”为“孝”的延伸,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里及外,编织出儒家的政治和伦理。但无论他们如何规划天下,上述两则故事仍泄露出中国式理法体系的亲
之源和亲
之核,留下了农耕定居社会的文化胎记。中国
常说“合
合理”,“
”字在先,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是因为近事重于远事,实用济近,公理济远,实用重于公理自然也成了中国的另一项文化选择。儒学前辈们“不语
力怪”,又称“不知生焉知死”,搁置鬼迹踪和生前死后,于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主流一直与宗教隔膜。与犹太教、婆罗门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文明地区不同,中国的知识
英队伍从来不是以教士为主体,而以世俗
的儒士为主体,大多只关心吃饭穿衣和齐家治国一类俗事,即“
”所延伸出的“事
”。汉区的多数道士和佛僧,虽有过探寻宇宙哲学的形而上趋向,仍缺乏足够的理论远行,在整个社会实用氛围的习染之下,论着论着就实惠起来。道学多沦为丹药、风水、命相、气功一类方术,佛门也多成为善男信
们求子、求财、求寿、求安的投资场所,成为一些从事利益
易的教门连锁店。一六二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印刷术、火药和磁铁,这三大发明首先是在文学方面、其次是在战争方面、随后是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很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引起无数变化,以至似乎没有任何帝国、派别、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
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培根提到的三项最伟大技术,无一不是来源于中国。但中国的技术大多不通向科学,仅止于实用,缺乏古希腊从赫拉克利图、德模克里特一直到亚里士多德的“公理化”知识传统——这个传统既是欧洲宗教的基石,欲穷
之理;也是欧洲科学的基石,欲穷物质之理。就大体而言,中国缺乏求“真”优于求“善”的文化特
,也就失去了工具理
发育的足够动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西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航海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方面后来居上,直到工业化的遥遥领先。
这是现代中国的一桩遗憾,但不一定是古代儒生们的遗憾。对于一个习惯于子孙绕膝丰衣足食终老桑梓的民族,一个从不用长途迁徙到处漂泊四海为家并且苦斗于
原、高原和海岸线的民族,它有什么必要一定得去管天下那么多闲事?包括去逐一发现普适宇宙的终极
真理?——那时候,鸦片战争的炮火还没灼烤得他们坐立不安。
中国古习惯于沉醉在现实感里。所谓现实,就是近切的物象和事象,而不是抽象的公理。当中国古
重在“格物致知”的时候,欧洲古
却重在“格理致知”。当中国古
的知识重点是从修身和齐家开始的时候,欧洲古
却展开了的眼界,一步跃
世界万物背后的终极之beg——他们一直在马背上不安地漂泊和游
,并且在匆匆扫描大地的过程中,习惯于抽象逻辑的远程布控,一直到他们扑向更为宽广的蓝色
原——大海。那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
烧烤的面包和牛排,能使我们想象游牧篝火前的野炊。餐桌上的刀子和叉子,能使我们想象游牧
假猎具取食的方便。
声鼎沸的马戏、斗牛、舞蹈,能使我们想象游牧
的闲暇娱乐。
酪、黄油、皮革、毛呢、羊皮书一类珍品,更无一不是游牧
的特有物产。还有骑士阶层,放血医术,奥林匹克运动,动不动就拔剑相向的决斗,自然都充满着
原上流动、自由、彪悍生活的痕迹。这可能是欧洲
留给一个中国观察者的最初印象。统计资料说,现代美国白
平均五年就要搬一次家,这种好动喜迁的习
,似乎也暗涌着他们血脉中游牧先民的岁月。
当然,古欧洲不光有游牧。他们虽然没有东亚地区那么足够的雨水和温暖,却也有过葡萄、橄榄、小麦以及黑麦,有过农业的繁荣。只是他们的农耕文明并非主流。相比之下,中国虽然也曾遭北方游牧民族侵迫,甚至有过元朝和清朝的非汉族主政,但农耕文明的
广基础数千年来一直岿然不动,而且反过来一次次同化了异族统治者,实为世界上罕见的例外。直到二十世纪前夕,中国仍是全球范围内一只罕见的农耕文明大恐龙,其历史只有“绵延”而没有“进步”(钱穆语)。了解这只高龄恐龙,不能不了解文明源
的差异。如果这个差异不是造成当今文明
流和文明冲突的全部原因,甚至不是最主要原因,但起码不应成为
们的盲点。
一个游牧,显然比一个农耕
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必须习惯在陌生的地方同陌生的
们
道,包括进行利益方面的争夺和妥协。在这个时候,
群整合通常缺乏血缘关系和家族体制,亲
不存,辈分失效,年长并不自动意味着权威。加上
们都以马背为家,远道驮来的物品十分有限,彼此富不了多少也穷不了多少,个
财富也就不易成为权力的来源和基础。那么谁能成为老大?显而易见,一种因应公共生活和平等身份的决策方式,一种无亲可认和无
可讲的权力产生方式,在这里无可避免。
武力曾是最原始的权威筹码。古希腊在荷马时代产生的“军事民主制”就是刀光剑影下的政治成果之一。现在西方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在那时已有蓝本:斯达城邦里国王、议会、监察官的功能渐趋成熟。现代西方普遍实行的议会“两院制”在那时亦见雏形。“长老院”sente至今还是拉丁语系里“参议院”一词的源
。当时的民众会议即后来的publc握有实权,由全体成年男子平等组成,以投票选举方式产生首领,一般都是能征善战的英雄。而缺乏武力的
,还有外来
所组成的
隶,虽然占
的百分之九十却不可能有投票权。这当然没什么怪。
无法力制男
,
隶已经降于主子,希腊式民主一开始就并非全民做主,不过是武力竞斗中少数胜出者的一席政治盛宴,弱败者不可
席。
随着城邦的建立和财富的积聚,长老院后来有了更大影响力。随着越洋拓殖和商业繁荣,中产阶级的市民逐渐取武士而代之,成为民主的主体。随着世界大战中劳动力的缺和就业
,还有工
反抗运动和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出现,
、工
、黑
及其他弱势群体也有了更多民主权利……这就是民主的逐步发育过程。可以肯定,面对投资和贸易全球化的大
,要处理贫困、环境、恐怖主义一类全球联动式的挑战,以民族国家为利益单元的民主已力不从心,民主的内容和形式还将有后续发展。如果没有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欧盟”、“亚盟”、“非盟”一类机制,如果没有全球
的权利分享和权利制衡,所谓全球化就将是一个巨型多
怪兽,一身而数心,身同而心异,将永远困于自我纷争和自我伤害。这是一个新的难题。
但民主不管走到哪一步,都是一种与血缘亲格格不
的社会组织方式,意味着不徇私
的
际
往习俗。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主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一个观察台湾民主选举的丁学良教授写道:八十年代台湾贿选盛行,一万新台币可买得一张选票,但
们曾乐观地预言:随着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如此贿选将逐步消失。出
意料的是,这位教授十多年后再去台湾,发现贿选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变本加厉,“拜票”之风甚至到了见多不怪的程度。
们确实富裕了,不在乎区区几张纸币,但
们要的是
面,是计较别
“拜票”而你不“拜票”的亲疏之别和敬怠之殊。可以想见,这种
风所到之处,选举的公正
当然大打折扣。
在很多异域眼里,中国是一个
味很浓的民族,一个“和为贵”的民族。中国
总是以家族关系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母本,即便进
现代工业社会,即便在一个高度流动和完全生疏的社会里,
们也常常不耐
淡薄的心理缺氧,总是在新环境里迅速复制仿家族和准血缘的
际关系——领袖是“毛爷爷”和“毛爹爹”,官员是“父母”,下属是“子弟”,朋友和熟
成了“弟兄们”,关系再近一步则成了“铁哥”“铁姐”。这种现象在军队、工厂、乡村、官场以及黑社会皆习以为常。从蒋介石先生开始,就有“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一类苦恼:公章代表公权和法度,但没有私下写“条”或亲自见“面”的一脉
,没有称兄道弟的客套和请客送礼的氛围,就经常不太管用。公事常常需要私办,合理先得合
。一份
,一份延伸
的义气,总是使民主变得面目全非。这样看来,中国茶楼酒馆里永远旺盛的吃喝风,醉翁之意其实不在肠胃,而在文化心结的恒久发作,是家族亲
在餐桌前的虚构和重建。中国式的有
有义,意味着有饭同饱,有酒同醉,亲如一家,
同手足;同时也常常意味着有话打住,有事带过,笔下留
,刀下留
,知错不言,知罪不究,以维护既有的亲缘等级(讳长者或讳尊者)与和睦关系(讳友
或讳熟
)。一位警察曾对我说,很多司法机关之所以结案率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取证难。好些中国
只要与嫌犯稍沾一点关系,甚至算不上亲属,也开
就是伪证,没几句真话。这种“见熟就护”往往导致司法机构在财力、物力、
力方面不胜其累,还有悬案和死案的大量积压。
民主与法制都需要成本,光成本一项,一旦大到社会不堪承受,
们就完全可能避难就易,转而怀念集权专制的简易。既然民主都是投一些“
票”,既然法制都是办一些“
案”,那么
们还凭什么要玩这种好看不好用的政治游戏?解决纠纷时,宁走“黑道”不走“白道”,就成了很多
的无奈选择。显而易见,这是欧式民主与欧式法制植
中土后的机能不适,是制度手术后的文化排异。
我们很难知道这种排异阵痛还要持续多久。从历史上看,中国曾创造了十几个世纪的绩优农业,直到十八世纪初还有强劲的“中国风”吹往西方,中国的瓷器、丝绸以及茶叶风靡一时,令欧洲的贵族趋之若鹜。中国
也曾创造了十几个世纪的绩优政治,包括排除世袭的开科取士,避免封建的官僚政府,直到十八世纪还启发着欧洲的政治
英,并且成为赫赫《拿
仑法典》制订时的重要参考。在这十几个世纪之中,大体而言,一份
不是也没怎么坏事么?但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到来,瓦解了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以家庭关系经验来应对公共生活现实,以“
票”和“
案”来处理大规模和高强度的公共管理事务,一定会造成巨大的混
灾难。当然,这并不是说
应到此为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亲缘方式不适合大企业,但用于小企业常有佳效。至少在一定时间内,认
、认
、认面子,足以使有些小团队团结如钢所向无敌,有些“父子档”、“夫妻店”、“兄弟公司”也创下了经济迹。又比如说,
不利于明确产权和鼓励竞争,但一旦社会遇到危机,
又可支撑重要的生存安全网,让有些弱者渡过难关。有些下岗失业者拿不到社会救济,但能吃父母的,吃兄弟的,吃亲戚的,甚至吃朋友熟
的,反正天无绝
之路,七拉八扯也能混个
子,说不定还能买彩电或搓麻将,靠的不正是这一份
?这种民间的财富自动调节,拿到美国行得通么?很多美国
连亲
聚餐也得制,还能容忍
大盗们打家劫舍?
很多观察家凭着一大堆数据,一次次宣布中国即将崩溃或中国即将霸权,但后来又一次次困惑地发现,事常在他们意料之外。这里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忘了中国是中国。他们拿不准中国的脉,可能把中国的难事当作了想当然的易事,又可能把中国的易事当作了想当然的难事。
比方说,中国要实行欧式的民主和法制,缺乏相应的文化传统资源,实是一件难事;但承受经济危机倒不缺文化传统资源,算不上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