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国到欧美国家旅游,见宾馆里没有准备热水瓶,不免大惊小怪,甚至有点没着没落。他们如果不打算喝咖啡或者喝酒,就只能在水龙
下接生水解渴,不是个滋味。好在现在
况有所改变,一是商店里有矿泉水出售,二是欧美有些宾馆为了适应东亚游客的习惯,开始在客房里配置电热壶。
中国习惯于喝开水,没开水似乎就没法活,即使是在穷乡僻壤,哪怕再穷的中国
,哪怕穷得家里没有茶叶,也决不会用生水待客。烧开一壶水必定是他们起码的礼貌。这个
况曾经被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记在心上。他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一书中说:中国
喝开水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为西方所缺乏。
喝开水有利于饮水消毒。开水喝多了,虽然可能失去欧洲舌于水的敏感,不能像传说中的土耳其
那样细辨泉水、井水、河水、湖水的差别,但生病概率一定大大降低。于是可以理解,古代的欧洲文明的宏伟大厦常常溃于小小病菌的侵噬。黑死病、伤寒、猩红热等等,一次次闹得欧洲很多地方十室九空,以至“掘墓
累得抬不起胳膊”,“满街是狗啃过的尸体”——史家们这些记载至今让
惊心动魄。著名文学著作《十
谈》的产生,据说就始于一群男
藏
佛罗伦萨地下室里以躲避瘟疫时的漫长闲谈。
中国热
开水,这一传统很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包括老英语中的ch以及新英语中的te,分别源于中国的北方语和闽南语。《诗经邶风》中已有“荼(茶)”的记载,汉代典籍中多见“烹茶”,可见饮茶必烹,必烧开水,此习俗的形成至少不会晚于汉代。喝开水传统又很可能与锅有关。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说“中国化铁为水的浇铸技术比欧洲早发明十个世纪”。《史记》中有“汤鼎”一词,《孟子》中有“釜瓯”一词,都表明那时已广泛运用金属容器,堪称高科技产品。相比之下,游牧
还处于饮食的烧烤时代,面包也好,牛排也好,架在火上烧一把了事,到喝水的时候,不一定能找到合用的加温设备。
中国古还有农耕民族丰富的
木知识,进而还有发达的中医知识。宋代理学家程颐强调“事亲者不可不知医”。因为要孝悌亲
,就必须求医问药,甚至必须知医识药,医学发展的
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春秋时代的中国就有了扁鹊和仓公这样的名医。成于汉代的《黄帝内经》、《诊籍》、《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等等,更使中国医学的高峰迭起。事
到了这一步,技术条件有了(如锅),资源条件有了(如茶),更重要的文化条件也有了(如巫医分离、以孝促医等),喝开水保健康当然就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相比较之下,在少茶、少锅、少医的古代欧洲,喝开水的传统如何可能?欧洲也有优秀的医学,但按照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西医的成熟来得太晚,晚至抗生素发明的现代。他在《水母与蜗牛》一书中感慨:至十九世纪中期,“
们才发现西医大部分是无聊的胡闹”。这当然是指旧西医那些放血、灌肠、禁食之类的折腾,有时竟由修鞋匠一类游民胡
持,大多出自一些莫名其妙怪诞无稽的想象。据说大诗
拜伦就在灌肠管下给活活灌死,其
状想必惨不忍睹。
作为中国保健传统的一部分,喝开水实为民生之福。
几乎是出于同样原因,在漫长的历史上,学历再低的乡村农民,也大多懂得一些药土方或推拿技巧,好像中国的成年农民都是半个郎中,碰到小病一般不用他求——这种几乎百
皆药和全民皆医的现象,为农耕社会里民间知识的
厚遗存,虽对付不了某些大病难疾,也有其自身局限
,但作为一种成本极为低廉的医药普及,曾帮助中国
渡过一个个难关。即使在改革开放的转型阵痛期,承受着医药价格高涨的中国
,尤其是缺乏公共保健福利的广大农民,如果没有残存的医药自救传统,包括没有喝开水的好习惯,病亡率的大大攀升恐难避免。可惜的是,这种受古
之赐的隐形实惠,倒是被很多现代
盲视。有些享有保健福利的上层
英,不过是读了几本洋书(肯定不包括《水母与蜗牛》等)就大贬中医中药,更让
吃惊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