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如此热闹,那里捧着缎匹无数,可是哪一家大户娶亲么?”
身边抱孩子的笑道:“哪个大户能有如此排场?这是大官家封了西平王,这些
捧着诏书,去宣诏的。沙州有一个郡王坐镇,毕竟与其他州军不同!”
“西平王?党项番贼未来之时,太师令公不是敦煌王么?”
笑道:“现在立的西平王是张太保后
,如何肯再称敦煌王?是以称西平王。”
太师是检校官之极,令公是对中书令的尊称,官的最高一级。这是最后得到宋朝承认的归义军首领曹延禄的官称。太师令公,已是升无可升。曹延禄在境内冒称大王,指的是敦煌王。实际在他临被杀之前,宋朝已封他为谯郡王,也可称大王。依此时的习惯,只要封王皆可称大王,如果有排行,如皇子,则依大大王、二大王排下去。
张议最高的加官是检校太保,他的子孙只有他是太保,故称张太保就是指张议
。
曹延禄被族所杀夺权,此后掌权的曹家向契丹靠拢,最终亡于党项。现在到沙州来建立统治的是宋朝,治下百姓都知道,曹家最后投靠契丹,宋朝不会立他为王。一说立的是张太保的后
,大家纷纷明白。中原王朝实际没有封过归义军西平王,这王来自前朝。
前面的舞者一摇一扭,引得百姓观看。走不了半条街,都已经知道,城西为曹法律家放羊的张佛,因为是张太保后
,被朝廷封为西平王。为什么封个放羊的家
呢?也不知道从谁那里传出来,不多时就满城皆知,因为张佛
是菩萨转世。不大一会,是哪个菩萨转世,怎么样白
一道金光,都传得有板有眼。
张家的后,在张承奉之后实际已经没有确切的说法,查访也没有真正实据。包拯和孙祖德把张佛
奏上去,是因为这个
忠厚老实,一生如同白纸一般,没有丝毫污点。他自小清苦,稍微长大便卖身为
,近三十年都是挣扎渡
。自小又是在佛寺养大,可以说是佛子,在这个佛国特别容易让
信任。
跟张佛一起奏到朝廷的,还有七八个
,都是有传闻为张家之后。包拯实际不看好张佛
,这
老实是老实,但身份太低微,而且与
接触不多。如果立为西平王,不善待
接物的他,只怕不能很好胜任。没想到奏章到了京城,徐平直接就把这个
圈了出来。
这就是徐平想象中完美的佛主,身份低微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是清白。自小养于佛寺,与世无争,他的一生没有任何黑点。不善待接物就更加没有关系,他只要在百姓面前秉持佛戒,神容庄严即可。不管是管理僧众,还是传法论道,都不需要他做。真找个大德高僧来做西平王,事
就难办了。张家后
只是借一个光环,以应民心,至于他是不是真的张议
之后,并不重要。即使不是,就当过继过来,继子也是子。
半天时间,张佛的身世便就被百姓自己编了出来,说明这个
已经被认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