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两边都是不大的民房,此时朝向路的一面全都开了门,每家门前都立了个大大的招子,不是“上好细棉布”,就是“专染各色棉布”,要么就是“京城巧手绣娘,专裁各式棉布新衣”。一家两家还不觉得,一两里的路,走过来路两边全部都是,孙二郎看得眼都直了。
到了路,孙二郎从车上跳下来,小声对彭三叔道:“三叔,我们那里都在传棉布是多么新奇的布料,不是员外大户,一般
家穿不起的东西,没想到这里随处可见!”
彭三叔叹了气:“可不是吗!最近大树洼的邓员外新做了一身棉布新衣,不是宴客见
都不舍得穿,为了显摆,一个月家里的
的生
全过了一遍。唉,怪不得城里
笑话我们乡下
没见识,就一个棉布,可不就让
笑话我们见识少吗!”
这里是纺织工业的聚集区,虽然场务都是官营,但巨大的规模,随便从指缝里露出一点,就足够在民间形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了。
在这附近开店的,有的是在场务里有有关系,大部分实际跟场务无关。之所以把店开在这里,一是离着产业中心近,物流方便,信息也方便。再一个外地
不懂行
,打听着到了这里,会以为开在这里的店都跟场务有关。相关的商家越聚越多,整条街整条街的都是做一个行业的,越来越红火。
虽然来的路上很多店,但行却不多,周围显得静悄悄的。
彭三叔和孙二郎是外乡,心里有些发憷,小心地赶着马车,慢慢向前走去。
对面来了两个,一个五十多岁,另一个三十多岁,怀里还抱着一个刚会走路说话的小娃娃,有说有笑。
本来与孙二郎的车已经擦肩而过,抱着的小娃突然转过来指着车上的石榴吚吚呀呀地说道:“果果,吃果果”一边说着,小手一边挥个不停。
无奈,只好又转了回来,问牵着马的彭三叔:“这位哥哥,你车上的石榴卖么?”
彭三叔见终于来了生意,忙不迭地点:“卖的,卖的!我们这车上的可是河
石榴,天下闻名,特意拉到西京城里来卖的!”
两个却是外乡
,并不知道河
石榴的名声,反正卖货的都是满嘴胡吹,他们也不在意。年轻的
掏出荷包,取了两文铜钱出来,买了四个石榴,与另一个
拿在手里,哄着孩子一边聊着一边向前去了。
孙二郎小声与彭三叔商议:“三叔,这里看着热闹,可走了好一会也不见什么。要么我们随着那两位姐姐,不定就能到有
住的地方。”
彭三叔心里犹豫,自己两个外乡,怎么好跟着
家走路?不要被
误会。
正在这时,前面的两个又转了回来,高声对彭三叔喊道:“卖石榴的,你家的石榴着实不错。不如跟着我们,到住的地方卖些给乡亲们尝鲜!”